高曉松
○新報記者 豐 彥 文
和“怒放”一樣,高曉松9月7日“此間的少年”音樂作品會受到滬上“70、80後”歌迷追捧,與其説這是老狼、葉蓓這一批曾經校園民謠的中流砥柱再度回春,不如説用一場集體回憶,將校園民謠從殘酷市場中進行的一次打撈。在主流流行音樂的合圍下,市場一度對曾經風生水起的校園民謠保持了沉默,記者就此採訪了高曉松、老狼、葉蓓,看看這批當時國內最具創作力的作者,他們眼中校園民謠有著怎樣的昨天與今天。
青春最值得回憶
集體記憶至今仍有共鳴校園“圍墻感”被時代打破
9月7日的上海大舞臺,可以預見將是一場過去與現在的相遇。上世紀90年代,校園民謠風靡一時,高曉松、老狼、葉蓓他們用《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青春無悔》等作品唱出了一個最具有代表性和記憶感的校園年代。如今,當從前的歌者和聽者都年華逝去,仍然有很多人選擇消費集體回憶。對此,這場音樂會的主角高曉松一點也不意外:“我覺得每一代都一樣,就像我們當年追羅大佑,因為人生能值得回憶的就那些日子,只有青春的每年都不一樣。後來的每天都是朝九晚五,日子可以濃縮成一天。回憶一下我們每個人,從18歲到28歲跟從50歲到60歲是不一樣的,只有最快速成長的時期回憶最多。因為你就是從那個時候變成現在的自己,然後就成形了。”
高曉松説,他們的作品之所以沒有因時光褪色,甚至更顯珍貴,正是因為它和個人有關,人們對此最有同感。“我們是第一代站出來説作為螺絲釘的個體也有愛情,也要歌唱自己。”高曉松表示現在每年到畢業,走在校園裏,大群學生還是在唱那些歌:“有一年,我去北京外國語大學都哭了,全體男畢業生站在女生宿舍樓下高唱‘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全體女生開窗一邊哭一邊看著這些可愛的男生們。每到這個時候還是這些歌,因為它最貼切,記錄了個人成長的記憶,是最具個人情感的。”
在高曉松的作品中,老狼是他最堅定的夥伴也是最代表的歌者,他説校園民謠在1993年左右紅極一時,也是來到了中國流行音樂的春天,本土原創音樂終於結束了羅大佑、李宗盛等港臺音樂對市場的壟斷,更重要的是它確實影響了很多人,“這些作品代表了大多數人的成長經歷,大家都有共鳴,幾乎上過學的人都會有《同桌的你》、《睡在你上鋪的兄弟》的普遍情感,特別容易投射自己的故事,所以這些歌實際上承載的東西比我們唱得多的多。現在很多歌迷跑來和我説發生在他們自己身上的故事,聽了特別感動,他們很多人功成名就、攜妻帶子,在社會上打拼很長時間,很難有集中的時間回憶以前的東西。”
集體記憶至今仍有共鳴
在今年4月北京的舞臺上,葉蓓淚流滿面,作為在那場校園民謠浪潮中為數不多的女性代表,對那個白衣飄飄的年代,葉蓓説這段集體記憶現在還能再度得到共鳴,是出於一種情結。“那天感慨了,我們這群人是一塊兒玩兒著長大的。十來年的記錄在音樂響起時一下子都在了。聽到某個旋律會想起一段時期:簡單,純粹,認真,本分。還記得我們當時有個男生生病住院,同學輪流陪護,那一天輪到我值班,我就伺候著這個男同學,男生不好意思想要上洗手間,別彆扭扭地被我猜到,我就像男孩子一樣裝作啥事沒有,高舉吊瓶陪男同學走到樓道盡頭的廁所在門外等。那個時候在我人生中真的好寶貴。”
“葉蓓當時哭的時候,我和高曉松就站在台下看,特別明白她。”老狼回憶,葉蓓當時唱的是《白衣飄飄的年代》,“你想想,她唱的時候剛剛大學畢業,再唱起的時候三十多歲,結了婚,完全是另一個生活狀態,再回憶起來那個年代,對每個人都是挺不一般的東西。”
同樣進入中年的老狼和高曉松,在回顧自己的校園時代時則用了“女孩”這個注腳。説起那段創作靈感噴涌的歲月,那段校園民謠誕生的襁褓,高曉松笑言:“那時候荷爾蒙爆發,印象最深就是女生少,清華15個食堂只有2個食堂有女生。我對學校很長時間內都有一段記憶,一直反覆在我的夢裏,就是在食堂吃飯發出的那種音頻。如果這個食堂沒有女生來吃飯的話,男生‘嗡嗡嗡嗡’的聲音就是很壓抑的低頻,特別傷害人的神經,會讓人胸悶得吃不下飯。期末考試的時候,我們班長挺能幹,換了三元錢女生食堂的飯票,雖然女生長得都像科學家,那也是很幸福的。那時候清華舞會的海報,都貼‘你很醜可是我很溫柔’。”
校園“圍墻感”被時代打破
不僅是歌者、聽者們的個人境遇在這樣一場音樂會中時光交會,這也是“校園民謠”本身昨天與今天的對照。上世紀90年代校園民謠風潮過去後,它慢慢從歷史舞臺隱身,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裏,沉寂于主流的市場,如今的校園幾乎沒有新的民謠。三人在回答時給出的答案非常一致:時代的巨變。
首先是校園本身發生了變化,圍墻感已經打破。“因為現在沒有校園文化,現在校園的墻矮了,與外界打通了,不像以前的象牙塔,外面都在聽四大天王,裏面陽春白雪。”相對高曉松的直截了當,葉蓓則顯得溫和不少:“那個時候象牙塔的內、外分別得很清晰,大學校園裏的生活很單純,而現在的大學校園已經和社會越來越接近,民謠也不那麼純粹了。”
老狼則表示,人們生長的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身處的世界速度很快,網際網路和各種科技改變了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社交和溝通都發生了很大轉變,情感的方式、人與人的紐帶都變化很大:“音樂在我們的年代好像一首首詩,現在音樂更像消費品,有太多可以選擇了。他們的世界比我們那個年代更寬廣,他們的注意力也被不停分散。我那個年代一張專輯會聽一年,聽上百遍。但現在就不會了,電腦CD裏隨時可更換新歌。”
校園變了,市場也變了。不過,他們都仍然相信校園民謠具有自己的商業潛力,葉蓓強調道:“校園民謠任何時期都會被需求,存在即是合理。現在只是市場和當年而比發生了變化。一首歌被全國人民認知不是個容易的事情。道理就如此簡單了。現在的音樂環境有點兒浮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