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詳述最偉大搖滾樂隊披頭士的五十年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8-07 09:12:05 | 文章來源: 外灘畫報

“洞穴”俱樂部

不過是一條小巷子而已!這是記者來到馬修街時的第一反應。這條不足百米的巷子隱藏在市中心Hard Days Night Hotel拐角處,如果不小心尋找,很容易便會錯過。只有巷子口那尊斜靠著墻的列儂雕像,以及巷子一邊紅磚上的歌手簽名,暗示著這條小街對整個流行樂壇的意義。

“去年阿黛爾來這裡演出,我們邀請她將名字留在紅磚上,小姑娘受寵若驚。”記者與比爾·海克爾站在這面紅墻下,搜尋著那一個個撼動樂壇的傑出名字。每塊磚都篆刻著一個音樂人的名字,從綠洲樂團、埃裏克·克萊普頓到最近的阿黛爾。這些流行音樂每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名字,緊緊圍繞著一塊篆刻有“ 披頭士”字樣的紅磚,向四週蔓延開去。

 1964年10月14日,曼徹斯特的阿波羅劇院。登場前的麥卡特尼在咬指甲(攝影/Paul Berriff)

1964年10月14日,曼徹斯特的阿波羅劇院。登場前的麥卡特尼在咬指甲(攝影/Paul Berriff)

海克爾是馬修街上“洞穴”俱樂部的合夥人之一,他告訴記者:“對許多歌手來説,能在“洞穴”的舞臺上表演,便意味著一定的地位。”

在所有關於披頭士的回憶中,“洞穴”佔據著必不可少的位置。在“洞穴”的歷史上,披頭士的表演期在1961至1963年期間,其中又以1962年最為頻繁。不過,列儂等人在“洞穴”演出的最初時代可以追溯至1957年2月,他們當時以“採礦人”(the Quarrymen)為樂隊名在這裡進行了首演。他們也是最早涉足“洞穴”的搖滾樂團,在此之前,這裡通常只表演爵士和藍調音樂。儘管被警告“會被觀眾生吞活剝”,列儂依然不顧酒吧的規定和觀眾喜好,堅持在首演中演唱“貓王”的名曲《don’tbe cruel》,據説當時的酒吧老闆Sytner 擠過人群,警告他們“切掉這倒楣的搖滾樂”。

1961年2月9日,列儂、哈裏森、麥卡特尼以及鼓手彼德·貝斯特,首次以披頭士為名在“洞穴”表演。相比他們在“洞穴”更早時候的表演,這時四人剛完成了煉獄般的漢堡之旅。四個男孩不僅認識了性、毒品、搖滾樂,還開始真正學會如何取悅觀眾。

“漢堡之行讓披頭士成為披頭士。在此之前,他們堪稱是全利物浦最糟糕的樂團。”傳記作家斯皮茨説,“正是在漢堡,通過許多表演,他們積累了舞臺經驗。他們終於知道如何以正確的方式秀自己,如何應對台下哪怕是最糟糕的場面。除此之外,漢堡之行是四個小夥子第一次離開家鄉。他們有很長一段時間必鬚生活在一起,關係也比任何時候要融洽。”

1961年11月,布萊恩·愛普斯坦在“洞穴”第一次見識了披頭士的演出,並決定與他們簽署一份為期5年的經紀合約。1962年,林戈·斯塔爾加入樂團;同年8月,他們在“洞穴”演唱了樂隊的第一支原創單曲《Love me do》,至今為止整整50年。

或許是重新翻修的緣故,如今馬修街上原來招老鼠的水果店沒有了,披頭士們在演出後經常光顧的紅酒酒吧被Vivienne Westwood時裝店代替。這裡已經不復1960年代的臟亂和破舊,在披頭士演出的那個年代,馬修街到處可以發現老鼠的蹤跡。

只有“洞穴”還依然竭力維持往日的風貌。沿著不算寬闊的石階走到地下,我們來到“洞穴”的心臟。這裡的一切正如其名,仿佛是一個臨時挖建出的洞穴。俱樂部的空間並不算大,墻壁四週張貼著最新的演出節目單和海報。“洞穴”合夥人還保存著披頭士時代的節目單——他們與別的樂團一起拼盤演出,表演時間大約1個小時。“那個時候,他們的待遇與別的樂團沒什麼不同。”海克爾指著節目單這樣告訴我們。

 1964年,披頭士樂隊在樓頂上拍攝照片

1964年,披頭士樂隊在樓頂上拍攝照片

他向記者透露,披頭士與俱樂部老闆簽了長約。在“洞穴”表演後期,他們已經在當地非常出名,開始試圖擺脫“洞穴”的地下演出形式,一度希望可以毀約。披頭士在“洞穴”的最後一場演出是在1963年8月3日,那天整條馬修街出現前所未有的人潮。

“無論後來如何功成名就,對利物浦人來説,披頭士就像是從鄰居家走出去的大男孩。人們將他們看作自己人,真心為他們日後的點滴成就感到自豪和高興。”“洞穴”合夥人認為,利物浦的印記早已成為披頭士的一個符號,“他們身上有屬於利物浦人的特質——堅強、爽朗、直接,有時又不乏譏謔。列儂尤為如此。”

“他們的根絕對是在利物浦的,因為那是所有人的家鄉。我們都在那裏長大。”列儂同母異父的妹妹茱莉亞·拜爾德(Julia Baird) 這樣告訴記者。

 1964年3月13日,披頭士在拍攝電影《A HARD DAY’S NIGHT》間隙。披頭士身後是四位在片中飾演女學生的女演員。最左邊哈裏森身後是模特Pattie Boyd,兩人因拍攝此片墜入愛河

1964年3月13日,披頭士在拍攝電影《A HARD DAY’S NIGHT》間隙。披頭士身後是四位在片中飾演女學生的女演員。最左邊哈裏森身後是模特Pattie Boyd,兩人因拍攝此片墜入愛河

幕後推手

布萊恩·愛普斯坦的倫敦舊居,位於Mayfair地段的一幢優雅的白色建築。這裡堪稱全倫敦最昂貴的地段,綠樹成蔭,行人稀少。在披頭士最輝煌的年代,這裡永遠擠滿了瘋狂的少男少女,以及時刻駐守在此的媒體記者。

愛普斯坦與披頭士于1961年底簽約,僅僅用了兩年時間,他就將四個來自利物浦工人階級的男孩,打造成全世界為之瘋狂的偶像。他們走到哪都伴隨著女孩們的尖叫、哭泣、追逐、歇斯底里。當時媒體上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披頭士狂熱”(Beatlemania)。

這股狂潮大概要從1963年春天的皇家音樂會説起。披頭士是第七個登場表演的樂隊,列儂對觀眾説的第一句話便是:“在聽下一首歌時,坐在最便宜的位子上的觀眾們,請你們用手鼓掌;其他各位,請讓你們的珠寶叮噹作響就可以了。”這句經典的調侃後被認為是列儂強烈平民意識的體現。皇家音樂會的表演非常成功,吸引了大約1萬名以上英國人收看,大家都在談論這支樂隊。

布萊恩·愛普斯坦是這股“披頭士狂熱”的幕後推手。1934年出生的愛普斯坦原本經營著家族唱片行的生意,在他處理NEMES 唱片的日常事務時,突然注意到許多人來詢問一張名為《我的美人》的專輯,然後發現這張專輯的伴奏來自於利物浦一個名叫披頭士的樂隊。於是,他便專程跑到“洞穴”俱樂部看披頭士的演出,從此成為這四個小夥子最大的粉絲。

接手披頭士之後,愛普斯坦對這四個男生進行了徹底改造,第一步就要求他們徹底拋棄原本牛仔褲、皮夾克的著裝方式,改穿更貼近英倫紳士的羊毛西裝、裁剪合體的襯衫、西褲,係素色領帶,並勒令他們改掉在舞臺上嚼口香糖、抽煙的習慣。

起初,這群來自工人階級的男孩對此感到不適應,不過性格平和的麥卡特尼首先屈服了,但列儂格外抗拒。愛普斯坦要求他們在一段時間內慢慢適應:“先是在表演時這樣穿,然後自然過渡到私下也這樣打扮。”直到有一天,列儂突然説:“好吧,我會穿的,只要有人付我錢,我穿個氣球也可以。”

 1964年,披頭士在美國紐約拍攝大片

1964年,披頭士在美國紐約拍攝大片

愛普斯坦的另外一項艱巨任務,就是將披頭士介紹給唱片公司。披頭士的音樂製作人喬治·馬丁爵士,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愛普斯坦的情景:“這人看上去非常歇斯底里。”愛普斯坦甚至以唱片行老闆的身份威脅EMI 唱片公司,如果不簽下披頭士,他將中止與EMI唱片往來的所有其他業務。

愛普斯坦的威脅生效了,EMI將這支日後最成功的樂隊簽給了旗下的留聲機唱片公司。1962年6月2日,披頭士在Abbey Road錄音室開始第一張專輯的錄製工作。在此後的多年時間內,喬治·馬丁爵士是披頭士幾乎所有專輯的製作人。

在英國成名以後,愛普斯坦決定將披頭士帶到美國。披頭士渴望征服美國市場,一方面,與所有音樂人一樣,在美國成功才算得上是真正蜚聲國際;另一方面,這裡是“貓王”的故鄉,他們渴望在偶像的故鄉取得成功。

1964年,披頭士來到美國。當飛機降落在肯尼迪國際機場,艙門還未打開,他們先聽到了機艙外傳來的轟鳴聲。“很奇怪,我們本以為那是引擎的聲音,可後來引擎熄火了,聲音還沒有停。這才意識到是歌迷尖叫的聲音。”喬治·哈裏森後來回憶道。肯尼迪國際機場早已聚集了成千上萬名粉絲,由於愛普斯坦的成功運作,披頭士還未抵達美國,他們的歌已經在那裏紅了。

1964年2月9日,披頭士在美國著名的《蘇利文劇場秀》上登場。這是當時全美收視率最高的節目,大約有4000萬名美國觀眾收看,相當於當時美國總人口的40%。披頭士在美國大獲成功,他們的專輯不僅攻佔了排行榜第1名,還攻佔了第2、3、4名。此後,披頭士開始邁向巔峰,陸續推出了《Rubber Soul》、《Revolver》以及《Sgt.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等多張搖滾樂歷史上的經典專輯。

1967年8月27日,因為服用過多抗抑鬱藥,愛普斯坦在他的倫敦公寓過世。“消息傳來,所有人都崩潰了,披頭士失去了一個像樂隊父親那般的角色。”列儂的第一任妻子辛西婭曾這樣回憶。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