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美數字音樂銷量超實體唱片 中國數字音樂不明朗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1-30 11:25:25 | 文章來源: 浙江線上

在房産公司上班的張小姐在微網志上求救:“怎樣才能在市場上買到一張Adele的專輯?我找遍了杭城所有的唱片店就是找不到。”

阿黛爾(Adele)去年的專輯《21》雖然火遍歐美,但由於該專輯的唱片公司XL Recording在中國沒有代理方,而遲遲沒有在國內上架。最終張小姐在iTunes音樂商店上花11美元下載了該專輯的數字版。

張小姐的遭遇,折射出了目前音樂市場的現狀。日前,美國尼爾森音樂(Nielsen SoundScan)公佈2011年度統計結果美國2011年數字音樂銷量佔整個市場份額的50.3%,首次超過了實體唱片銷量。不過,記者在調查後發現,國內數字音樂的前景仍然不明朗。

看銷量

美國數字音樂首次領先

作為世界流行音樂的熱土,美國的音樂市場的銷售情況,是全球的風向標。而唱片業的“數字實體之爭”則在2011年站上了“分水嶺”。

尼爾森的統計報告指出:實體唱片銷量雖然依舊減少,但是持續10年的下滑勢頭明顯放緩。

據統計,2011年度,美國CD銷量同比下降5%,這一數字大大低於2010年的19.5%。這一結果無疑增長了實體唱片陣營的信心。

而萎靡的唱片業在2011年也出現了許多令人精神振奮的銷售個案,有些明星的唱片銷量回到了上世紀末唱片業尚紅火時的水準。

最突出的例子莫過於靈歌小天后阿黛爾2011年推出的專輯《21》。據不完全統計,這張唱片的全球銷量已經超過了1500萬張,單在英國市場就賣出了380萬張,在美國則是580萬。這個成績是2010年最熱賣唱片接招組合專輯《Progress》的一倍。

於此同時,數字音樂與實體唱片在經過十多年的較量後,終於在2011年分出勝負。

尼爾森報告指出:美國2011年數字音樂銷量佔市場份額的50.3%,首次超過了實體唱片銷量,這意味著唱片産業從2011年起開始正式交棒給數字音樂。

2011年度,美國唱片市場數字唱片銷量增長近20%;英國唱片工業(BPI)數據則顯示,2011年英國數字唱片銷量同比增加了26.6%。

知名樂評人“愛地人”對尼爾森的統計結果並不意外:“數字音樂這些年的上漲誰都看得到,所以取代實體唱片是必然的。尤其前幾年蘋果iTuens數字音樂平臺的開通,可以説是一個關鍵的轉捩點。”

“愛地人”認為,樂迷喜歡實體唱片是出於一種懷舊的情緒,在數字音樂和實體音樂經過多年的較量後,他們的人群已經分流,“人們一直在説音樂産業在滑坡,其實只是實體唱片在滑坡,而在演出産業,數字音樂方面,這些年都在上升。”

看前景

國內數字音樂仍不明朗

國外“戰局已定”,國內音樂産業是否也有所好轉?記者在調查後發現,國內實體唱片銷量下滑速度依舊,數字音樂的前景仍然不明朗。

位於杭州獅虎橋路的擇仙花唱片店多年來一直堅持出售實體唱片,店長潘女士告訴記者:“CD的銷量下滑並沒有放緩,還是一年不如一年,現在只能在店裏多增加些電影DVD來增加收入。幾年前周傑倫的專輯一齣來,一天就能賣300多張,現在已經沒有一張專輯做得到了,買CD的大多是不會上網的中老年人,另一部分則是支援港臺偶像的年輕人。”

杭州的蝦米音樂是國內最早做數字音樂平臺的網站,市場總監朱鵬告訴記者:“"蝦米"成立3週年以來,用戶量每年上升5倍,而有付費意願的用戶,每年上漲10倍。”

這個數字有些驚人,但朱鵬表示,雖然“蝦米”採用了和唱片公司分賬的模式,但是現在還沒有一張專輯在“蝦米”上達到“保本值”即“蝦米”和各大唱片公司談好的分賬的基線。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覺得數字音樂能帶給唱片公司盈利的這一天,一定會到來,只有終端數字平臺,例如"蝦米"做好了接軌服務,消費者才會來買單。”朱鵬説。

“愛地人”則表示,數字音樂在國內還幾乎是零,數字音樂要在國內發展,就必定有其獨特的盈利模式:“國內數字音樂起步太晚,消費者的版權意識還是很淡薄,數字音樂和實體唱片一樣,只是幫助音樂人宣傳自己作品的工具,而不能為他們帶來實際的收入,大部分音樂人還是得靠演出賺取收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