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生活 > 音樂

九門國際爵士音樂節落幕 爵士樂現在仍舊很冷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20 17:06:53 | 文章來源: 北京晚報

10月18日晚,為期10天的第五屆“九門國際爵士音樂節”在北京落幕。但如果您用百度搜索相關新聞時會發現,當輸入“爵士音樂節”時,首頁20條新聞中沒有一條是關於北京的;當輸入“九門國際爵士音樂節”後,前三條新聞分別是關於南京、台中、珠海的,第四條新聞總算與“九門”有關,但卻是2009年的內容。在網路時代,以上搜索結果也基本上反映了北京爵士樂的現狀就像現在北京的天氣——寒冷。

被誤解的爵士樂

“九門國際爵士音樂節”誕生於2006年,由北京爵士音樂家黃勇發起並堅持運作到今年的第五屆。相比以往,黃勇和“九門”團隊對今年的爵士節作了很大改動,比如場地方面從中山音樂堂一個增加到10個,涉及東城、海淀、朝陽甚至通州多個地區;增加了十幾個樂隊在三里屯VILLAGE和後海“東岸”的免費場演出,此外還開設了6個大師班的交流演出。黃勇希望能把爵士樂再往普通百姓懷裏推一推,“往年觀眾大概五六千人,今年會多30%的觀眾。”但這樣算下來,整個10天遍佈北京的爵士音樂節觀眾也不超過8000人。爵士樂離北京市民依然很遙遠。

張熠明是北京中演娛樂公司的項目總監,“縱貫線”、五月天、陳綺貞、張震岳等多個成功的大型演出都有他的參與。在他看來,“爵士樂北京受冷”與大眾的誤解有關,“就像之前的搖滾樂,大家對爵士樂的概念也是錯的。比如説搖滾就認為是暴躁憤怒,説爵士樂就是小資。其實這只是一方面,還有其他豐富的內容因此被忽視、放棄了。所以在國外一家老小一起看爵士樂的情況很普遍,但在北京爵士樂還是屬於有一定經濟實力或文化基礎的受眾。”

電臺DJ張有待從1997年就開始在廣播中做爵士樂節目,是媒體界最著名的爵士樂推動者。“爵士樂是最有智慧的一種音樂,對現在的文學、電影、美術發展都有影響。但中國人對這些內容了解得太少,也就少了重視。我相信如果告訴他們,畢加索、傑克·凱魯亞克、約翰·金斯堡都是被爵士樂所啟發,進而又改變了現在的藝術方式、思維方式,會有更多人産生了解爵士樂的興趣。此外,大多數中國人不習慣聽純器樂作品,也因此否定了爵士音樂。但我相信,如果把中國人的爵士樂這道門打開的話,會激發非常多的創造力。”

是誰在聽爵士樂?

黃勇介紹,經過五年爵士音樂節的調研,他總結出目前在北京,願意花錢買票看爵士樂演出的大概在5000到8000人之間。這些是“死忠派”,就算不作任何宣傳也會來看“九門”。而且在年齡上也並不是傳統上認為聽爵士樂的都是中年人。“因為爵士樂在中國算是新鮮事物,我們的受眾中20歲到35歲之間的人佔了很大一部分。他們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

在國內音樂家方面,黃勇説在2006年首屆音樂節時,貌似有好幾個樂隊演出,但其實幾乎是十幾個音樂家不同的排列組合。但到今年,已經有18支不同的國內樂隊參加演出,僅北京本土樂隊就有12支。“爵士音樂家雖然也要靠教學、錄音賺錢,但單靠爵士樂的收入相對來説比很多搖滾樂隊要樂觀。而且各地已經有了更多人加入爵士樂陣營,明年音樂節我已經準備聯繫昆明、貴陽、瀋陽、西安、廣州、成都的年輕音樂家來北京演出。”

爵士樂可以賣樓,更可以聽

在觀眾較少、但爵士樂內部正慢慢發展的情況下,怎麼讓更多人聽到爵士樂?怎麼讓合適的品牌介入爵士樂就成了大家關心的問題。

張熠明認為,如果有可能,台灣樂團“五月天”的模式可以嘗試。“五月天在當年還不火的時候免費在全台灣高校做了一百多場演唱會,演到後來,高校學生都畢業了、上班了、有錢了,都成他們的歌迷了。而且相對搖滾樂來説,爵士樂更適合當背景音樂播放,更適合校園以及大品牌的企事業單位。但這需要一個不短的積累時間。”

張有待似乎擔起了更多的日常推廣爵士樂的工作。他在廣播中做過《爵士列車》、《午夜藍調》,現在每天在調頻91.5做《爵士春秋》。此外他還把節目放到了豆瓣音樂人和MYSPACE網站上。現在他在豆瓣的收聽人數已經達到15000人。張有待還發現一些地産項目有可能成為爵士樂的合作方,“我看一些地産項目起名都叫‘波薩諾瓦’、‘藍調山莊’之類的,就説明地産商在拿音樂和文化説事兒,想向客戶傳達一種文化。爵士樂受眾定位和市場消費者的認同是存在的,就看怎麼結合在一起。”

張熠明則在現場觀察到,因為今年爵士節與一個奧迪4S店合作,現場出現了不少奧迪車主。“這比以往是一個好的現象。其實高檔汽車、洋酒品牌都很適合與爵士樂合作。”

黃勇自己則更偏向堅持音樂節的單純。“我本身是一個樂手,不是商人。我堅持做‘九門’一是以國外文化發展來看,隨著人們生活水準提高,爵士樂會成為一個普及的文化生活方式。我相信有真正企業文化的品牌會知道我們在做什麼。還有更重要的,我相信爵士樂會給當代中國音樂和民族帶來無窮的力量,所以如果品牌不合適,哪怕它給我一百萬我也不會合作。” 本報記者 劉穎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