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之子——我讀石虎

時間:2013-08-16 09:41:43 | 來源:藝術中國

文/姜華

拜讀石虎先生的作品,有一個習慣,一邊總是放著比丘尼瓊英•卓瑪的《十一面觀音根本咒》,抑或幽靜深邃、抑或荒遠蒼涼、猶帶一絲沉重和感嘆,反反覆復...我也驚異於這樣感受,但毫無疑問,這是種真實不欺的,最讓我滿身心沉浸在石虎先生作品意境裏的心境。

“真實不欺”原本是祖先傳承幾千年最簡單樸素的信念,如今卻棄之鄙野,隨處可見的是阿諛和蒙昧,信手可掬的亦是慾望和名利。我不知文明的腳步究竟走到何處,只是醉心於筆墨的我,茫茫然四處張望,再難看到心性超然、智慧圓滿了。於是,淼小如我,也時時困惑,時時憂慮。

其實我們真的應該正視打著數千年傳統幌子的筆墨,如今陷入的庸俗境地。若為了假意的繁榮而回避,也許明天的筆墨大道就真的要兌現似于瑪雅預言般崩潰滅亡。傳統最內核的精髓和時代最鮮活的創造既無傳承融匯,又無探索突破,更于如今幾十年的文化變革中同時失語,筆墨一道的元氣無情的消耗于渾渾噩噩的我輩之手......

我以為,這就是當今現狀,君不憂,我何能無?

石虎先生的憂慮無疑更甚,所以窮經歲月,勇動不懈,以自醒自覺的探索踐行中華文明一以貫之的道統,既不以形式,更不示人皮相,種種勃發皆自於心性智慧,源於靈明神覺。我想,民族文化的智性情理正在於此,文字筆墨事情,正是傳遞古今事理,更加不能避越。我無法也無意通過解析式的閱讀石虎先生的哪件作品,或是重彩、或是水墨、書法來得出所謂學術的闡述,文化自覺和藝術良知是石虎先生撲面而來的魅力,直覺上如錘鼓般感動我的首先是這個。事實上,從我們身邊燈籠般日夜抒唱著文藝昌盛的廣大藝術家們身上,你能感受到麼? 很是幸運,讀到石虎先生這麼多的近作,相較于十幾二十年前,石虎先生的筆墨彷彿愈發玄奧而不可端倪,愈發勇動而自性圓滿。然而恰恰這看似極盡解構和溷沌的意象,讓閱讀著的我萌生出強烈真摯的心靈歸屬感,或是情懷的回歸,或是精神的溯源。這好比歷史就是一輪圓圈,開啟的那剎那就決定了歸宿終將要回到初始和本來一樣。在這個圓輪中,無分春秋漢魏,無分莊老孔孟,亦無分佛釋道儒,皆讓石虎先生從容的涉過。我一直認為,藝術的終極是宗教,直到這時候,我的觀念因此改變,我無法預測石虎先生將來會怎樣,但有點可以肯定,骨血裏生斯養斯的民族情感超越所有的這些,直奔向了幾千年來文明的最深處,亦是最初始的地方。

“萬物森然于方寸之中,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斯理”,石虎先生的作品,的確打開了一個看似遙遠廣袤,難以觸摸的空間,創作者與閱讀者之間嚴苛的互擇在他的筆墨中絲毫不能妥協和寬容。所以那麼多的衛道士們質疑和非議,然而疑議中的作者卻是在嘔心瀝血傳達真誠的文化道性,不欺的自然自我。

佛曰“悲智雙運”,從石虎先生的文字筆墨裏,我感受到了一種強大的靈性,這是一個詩人或藝術家的情感和靈魂幾十年如一日的顛沛流離後,用自性塑造的最為深厚的價值和意義,是精神滋養,更是民族情懷,超越了種種名想。即便八十年代石虎先生的《非洲寫生》,或許也正揭示了遊子赤誠的嚮往,彷彿預言了將來的宿地。如今恰恰是個靈性頹然的年代,我們不知道用怎樣的精神訴求去滋養自己的靈魂、終日徘徊在所謂信仰的圍墻內外。我們甚至遠不能純粹而知性的思考,所有最本真的感觸和體驗麻木的淹沒在滾滾的潮流中,任意踐踏那點滴可憐的心智和慧性。我無法想像石虎先生的身心歷程,但他的文字和筆墨讓我可以感知到那份投入到人世間兒女情長般的熾熱和抽離世態俗相的決絕和超然。我恍恍的想,石虎先生應該是滿懷悲憫著在世間行走,用筆墨詩章描繪這五光十色的世界,所以才有充沛在字裏行間的愛,溢滿了出世入世的情。 用最深沉的反思和最直接的筆觸創造無限可能,我亦熱愛筆墨,不分晝夜的嚮往皆在這無限心象上。迄今,在東方筆墨情懷世界裏,八大、賓翁、井上有一......等並不多的宗匠們感動我尤為至深,直到現在,石虎先生帶給我同樣的感動,我不知是應該感謝還是憎恨這個時代,只是舉目周身,不是自欺欺人,便是叵測欺世。我想成就石虎先生的大約也得算上孤獨一份子,可貴的是,縱覽石虎先生幾十年來的作品和心跡,很難讀到一絲一毫因孤獨而帶來的虛無和悲觀,相反是不虞匱乏,源源不絕的的赤誠和熱愛,是似乎神秘卻又深遠的洞見,是哲人般一意孤行的生發和創造。我不禁憶起,昔年丹陽屈子行吟“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那該是何等無挂無礙的大境界,今有石虎先生的獨披星月,踐行不懈,好似遙相唱和,正如先生有詩言志:

天何我志,

地何我士,

誰世蒼蒼劫漢史,

名我崑崙子。

天何我羽,

地何我車,

誰界聲聲(鬼吾)魅歌。

燭我向自己。

所謂大道乾坤,天地盎然,石虎先生創造了回歸民族情懷的初始本真,也滋育了文以載道的神性覺慧。看來我還是該感謝這個時代,感謝石虎先生,您幾乎給予了我們這個時代。

2012年11月8日

石虎《黛葉紅衣》布本油畫 96x58 2001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