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龍:白雪石及其山水畫藝術

時間:2011-07-18 13:37:42 | 來源:藝術中國

藝術家>白雪石>研究文章>

白雪石先生,是我國當代繪畫藝術領域成就卓著的具有創造性業績的大家。建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獨具特色和創造性的漓江山水、太行、黃山系列作品,享譽海內外藝壇。

白雪石先生原名增銳,1915年6月12日,生於古都北京一個普通的市民家庭。他自本世紀二十年代讀小學時,即酷愛繪畫。1 932年,在讀中學時師從著名花鳥畫家趙夢朱先生學習沒召花鳥。為去故宮觀摩臨摹歷代名家真跡,常不得小節農縮食。唯其如此,才能在習畫之初,即有幸受到優秀民族繪畫藝術的啟迪與熏陶。1 933年,年剛十八歲時,經畫界友人推薦,加八了當年北平面壇頗具影響的繪畫團體——“湖社”。1 934年後,為生活計,開始從事美術教育工作,同時仍努力於傳統繪畫的筆墨、畫理、面法的研求。l 935年,為全面學習傳統繪畫藝術,進而師從詩、書、面、印皆長的著名山水畫家梁樹年先生研習山水畫技法,並於次年與粱樹年先生及畫友郭北巒在中山公園舉辦山水、花鳥作品三人聯展。從此,這位平民出身的畫家,便以“白雪石”的名字,在人文薈萃的古都畫壇,一步一個腳印地邁卜了茫茫藝海的漫長征程。

自1936年第一次聯展之後不到十年間,他又先後舉辦過兩次個人作品展。從其第一次參加聯展起至今,白先生在我國民族繪畫的藝苑裏,已經辛勤耕耘了六十多個春秋往昔歲月的清苦生活和芝術艱辛,釀造的是貢獻十世人的珍貴的藝術醇酒。世事變遷,社會動蕩,生計艱難,早年作品盡皆流散湮沒。令人可慨嘆的是,這位如今以山水畫聞名於世的老畫家,其可見存世作品中年代最早者,卻是l 937年所作工筆花鳥《黃鸝荔枝》。這歷史的偶然遺存,卻有助丁加深今人對畫家的全面了解。聯繫到畫家此後所作的花鳥畫《八哥杜鵑》、《芍藥》、《八哥楓葉》、《蜀葵》等作品看,應當公正地説,早在其漓江山水等作品得到畫界公認之前幾十年,白先生已是一位有很深造詣的花鳥畫家了.只是過去種種原因,使其難得為人所識罷了。

另外,在現代人物畫方面,白先生於1954年所作的《賣餘糧》,以及其後所作《喂魚》、《收蓖麻》、《牧羊女》等有的刊發丁當年的《中國畫》雜誌,有的被選作《北京文藝》雜誌封面。《賣餘糧》則入選北京市第一屆美展,同時又被人民美術出版社選作年畫大量印行… 在過去年代已成為歷史,人們能冷靜客觀回顧縱觀往事的今天,這些己成為歷史的事實,既説叫了雪石先生在建國初的國畫界中勇於創新所做的貢獻,同時也向同世人説明瞭建國初期北京畫壇的人物畫家中——包括專工傳統人物畫的畫家,在以傳統筆墨表現現代人物方而,白先生也應是不容忽視的很有成就的代表畫家之一。

白雪石先生早期的山水畫,爭今所能見年代最早者,為作者十年前于廠肆偶然發現的作于半個世紀前的《秋江泛丹》。畫上端題跋為“秋江泛舟,癸未秋日摹李日晞唏古筆,雪石”。數卜年後畫家偶見此畫對再題跋同:“此余四十年前舊作,乙卯年得之於廠肆,因志數語為念。丁卯深秋,雪石。”此外,其早年山水作品存世者尚有《夏麓晴雲》、《劍閣淩雲》、《松陰垂釣》、《秋山行旅》等。從這些帶有歲月痕跡的難得 見的作品中.充分顯示了畫家早年傳統功力之深厚。其筆墨、到很高層次•超出一舨摹佔之作。這些作品給世人研究現今的白石藝術提供了菲常川貴的資料。

以上所述可粗略了解雪石先生生活與藝術經歷,可見其存過去的歲月裏,在鷺統繪畫'方面深八研求的蹤跡及其早年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只是雪石先生為人謙和,訥吶于言詞.專注十藝術,不事張揚.其甲年的藝術成就,除少數帥友外,鮮為人知罷了。

如果説白雪石在建國前,限丁歷史條什及藝術的時代氛圍,主要沉浸于傳其主要精力.除教學之外,均致力於將傳統繪畫與新時代的審美需要相結臺的探索與創造上。在這力而雪石先生自建國伊始,即從各方面作出廠長期不懈的努力。諸如對畫畫的畫理面法芝術造型語言的研究與實踐;深入工廠、山區、農村進行寫生,探索傳統技法與現實生活表現結合的途徑;與青年學子們道含辛茹苦爬山涉水、睡在土炕、吃糙糧,到社會生活與人自然中,體驗新境界,尋覓藝術靈感,不倦地探索相應的表現方法與有特色的藝術語言等。

在有關萬而安排下,五十年代末,雪石先生曾與吳鏡汀先牛、秦仲文先生等傳統山水名家們同經燕山、越太行、西上黃土高原.深入老區考察寫生;六十年代初.又同張安治、宋文治、陳大羽諸名家一行下江南 上廬山、登井岡,收集素材、寫主、創作,並丁中國美術館舉辦四人新作展;七十年代,應國務院邀請,與吳作人、李苦禪、梁樹年諸名家從農村幹校返京作畫……之後,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結合教學與創作之需,先後去廣西桂林、江西景德鎮及湘西、太湖、太行、泰山、黃山、三峽等地,風霜雨雪,長途跋涉,前後經數年,行程數萬里,體驗了古人所謂“行萬里路”的境界。新的藝術實踐,新的遊歷,大大開闊了畫家的審美視野與藝術思路,不斷地激發著畫家的繪畫創作激情與靈感,促使畫家沿著新的思路,在探索中一步步邁向新的藝術高峰。這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藝術歷程,從雪石先生大量的速寫、畫稿、小品、寫生及有關即興作品中,仍可體察到畫家當年存運用傳統筆墨表現新題材的反覆實踐中.不斷開拓、昇華、提煉具確新意的繪畫語言的發展軌跡。有時,為了一個有特色的山頭、幾株形式感很強的古樹、叢從婀娜多姿的新篁,畫家不惜用整天甚至幾天時間去作反覆推敲、概括提煉,務求把握其自然形態之美,經過其不同的藝術加工,使之昇華為各異其趣、各具特點的藝術形象。這是一個從自然到精神、精神到目然相互轉換與飛躍的特殊勞作過程。畫家既要尊重自然、尊重傳統.又要超越現實、超越傳統。實質是畫家要超越前人,又要超越自我,形成新的自我的藝術昇華過程。這是雪石先生在“突破傳統,勇於出新”的藝術進程中,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經過長期的藝術積累及持續不斷地深化變革,雪石先生終於突破了目的傳統程式,逐步邁八藝術自南王國。在當代傳統山水畫變革的諸多難題面前,雪石先牛以其看似舉重若輕的從從容容的步態,于不聲不響之中,先後推出一批又一批既有傳統筆墨功力,又具新的時代氣息的、藝術個性獨具的系列山水新作。諸如以邊遠山區為索捌的太行山水部分;以雄壯長城為主的燕…山水部分;以雲、山、峰、泉雄視五嶽的黃山山水部分;以“…水甲天下”的桂林為原型的漓江山水系列;雄宏的三峽山水等等。無論是宏篇巨幛抑或是盈尺小幅,皆能有異於古人也別於今人的突出的個人風貌。其畫藝以獨有的藝術魅力與審美境界,受到了海內外畫界與社會各界的認同與好評,這是有目共睹的。

雪石先生山水中的漓扛系列山水.應該説是最能集中體現畫家在傳統山水畫革新方面的突出藝術成就。綜觀其漓江山水.無論是雄渾濃重,或是秀潤至靈,抑或是疏淡迷艨;無論是絕句式抒情小景,或是全景式長卷巨制,雪石先生皆能以其嫺熟老辣的筆墨功夫運用濃、淡、幹、濕、潑、破等不同墨趣,勾皴點染的不同筆情,恰到好處地揮寫漓江睛、雲、雨、霧巾山光水影迷離的微妙變化。形象的剪裁、章法的處置,繁簡、疏密、虛實、豐次的藝術處理,皆極其講究而叉能自然穩健毫無斧鑿之痕。勾、皴、撩、點蒼老沉雄的筆道.墨色渲染的豐層次,所塑造的漓江水色天光、奇峰倒影、竹林農臺、煙雨漁筏、芭蕉新篁,構成了層次豐富空間深遠發人遐想的迷人畫卷。這些無不足畫家在師法白然的基礎上.據其個人的藝術理想和審美體驗所宣泄的“胸中”的漓江山水,“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此之謂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歷史內涵,“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千古名句的意韻皆融于畫家心靈和審美創造中。清新明麗、雅靜恬淡、朗潤曠遠是白雪石漓江山水的總體韻味,就其每幅個體看來又似長短韻律各異的優美樂章,有似《高山流水》的玄遠流暢,有似《平湖秋月》般舒緩寧靜,有似《舂江花月夜》的燦爛幽遠…-總之,雪石先生漓江山水使人有耳目一新、心靈凈化、一塵不染之感。“畫如其人”斯之謂也,這正是畫家心靈的寫照。頹唐、消沉、狂傲地宣泄,或裝腔作勢的扭曲藝術心態,從來與白先生無緣。日雪石先生以其對藝術理想的真誠、執著追求創新、勇於突破陳舊語言式,在現代的中國民族繪畫的創造與出新方面,的確是以其畢生的藝術實踐,在思想上和藝術上,都走出了一條成功的足以啟人心智的藝術之路。

白雪石先生的藝術,自然是其思想感情、審美理想和豈術志趣的集中反映。這位生長于古都文化十壤巾的平民畫家,歷經六七十午的風雨滄桑,以其忠於藝術的、高度誠實的、無休止的硯田勞作,真誠地向藝壇、同其心目中的人民大眾,做出了卡富而實在的貢獻。作為祖國藝苑百花叢中的花,畫家唯一的期望,就是希望以其畢生心血凝聚的藝術之花,有更多的共鳴者。正是因為這樣樸實的信念,白先生總是兢兢川,業著力奮進、默默以求。其第一次漓江之行。三個月所繪作品曾應邀作內部觀摩,桂林各界即以“巧裁桂林幹峰秀.妙剪漓江一段雲”盛譽之,並誠請其“不辭長作桂林人”。對此,白先生並未滿足淺嘗輒止,而是七年中三下漓江,精益求精,以求百竿頭更進一步。其他系列作品,莫不如是。發自內心的執著精神,默默無聲地凝聚在畫面上,感召著現賞者與畫家心靈共鳴。這正是其藝術所以有廠-夫愛好者與眾多收藏耆的原因所在,也是海內外美術單位直至國家最重要內外事務場館以至最高殿堂競相陳列的原因。筆者與白先生,是五十年代一起從教的老同事老朋友,在那時畫界民族虛無主義盛行的環境下,曾為國畫的宣揚維護和新生力量的培育及“兩洋繪畫民族化,民族繪畫現代化’的美術教育改革工作共盡過些許心力。數十年來,日先生一如既往致力傳統繪畫的出新、探索創作,也一如既律待人接物,從未因個人地位變化而冷暖不同。其謙和、樸厚、篤誠、派召子之風,正是其修養的允分體現。其人人品、畫品一如其漓汀山水那樣清澈明凈,“人如其畫,畫如其人”。雖世人對其人其畫見仁見智,但對白雪石先生來説,不論是作為卓有成就的山水畫大家,還足作為從教六十年桃李滿天下的美術教育家,其人其畫,部是尢愧十時代的,均堪稱為人師表的楷模。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