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我國山水畫家多以桂林山水,特別是漓江風光為題材,其中畫得比較早比較多影響大的,應該首稱北京中央工藝美院白雪石教授。
他所畫的漓江,青翠、明凈,一如琉璃世界,充分體現出唐代韓愈所咏:“江作青羅帶,山 如碧玉簪”的迷人景色。因為格調清新,語言雋永,為國內外人士所稱道。
他在藝術上的獨到之處,給予初學的人很多幫助,不難看出,作畫的第一步是以焦墨幹筆,認真細緻地去刻劃山石、林術的形體結構,畫得結實謹嚴,栩栩如生,講究筆精墨妙,一絲不茍;第一步是以水色滃染,追求氣氛情調。第一步“幹畫”,第二步在紙面潮潤狀態下“濕畫”。很重視景物在水中的反映,以淡潑滲洇處理倒影,若有若無, 一片空蒙。色調統一和諧,多以淡墨青綠為主,顯得清爽雅靜。點景所用的房舍、舟楫、人物,甚而鳥獸也全是漓江一帶常見的生活景象,使人有親切之感。
雪石的山水畫之所以耳目一新,除了來自生活感受之外,還在於他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青年時期,他是從名師以傳統為路徑起步的,對兩宋幾大家以及後來延續幾百年之久的‘’北宋山水”,有過很深的涉獵,直到70年代,接連三下桂林經年累月徒步寫生之後,畫風一變,才逐漸形成今天的格調。“白家漓江”的讚譽,是得來不易的。
藝無止境,一位畫家的風格,通常是在不斷否定不斷尋求中前進變化的。換句話説,自滿就是停頓,也是藝術的窒息。最近筆者曾和雪石有過一次促膝之談,發現這位有如此造詣的畫家,藝術上又萌生了新意念。他説:“大藝術上,要永遠堅持一些東兩,也要不斷否定或改正一些東兩,不可永遠固定在一層階梯上。”他開始琢磨,認為:傳統上所謂的筆精墨妙,不可動搖,而且要精益求精,但現在可以把色和墨的比重關係進行調整,在綠色的基礎上,加重墨韻的追求,把單的綠調子,擴大為色墨結合,把原有近乎小青綠的調子豐富莊重起來,改“佔典青綠”為“時代青綠”。用筆用墨,凝重沉著之外,追求一點活脫和潑辣,粗細結合,寧拙不巧,寧放不收;再加打破日前題捌的局限、章法的模式,並不斷擴大視野,這樣攀登一下,是會出現新天地的。至於為了追求形式趣味,完全走抽象的道路,他是堅決不會附從的。
這位年過花甲的老畫家,為了實現新的意想,開始避開現實的讚譽,仍像過去一樣,僅僅于生活之中,足跡遍海內外,廣搜博采,而又孜孜于他的“何須大”畫齋裏,追求更加燦爛的明天。
白雪石教授並不單畫桂林,而且.不只是畫山水,花卉、書法都極有功底。這是許多人並不十分清楚的。
他1915年出生於北京一個,平民家庭,多年來一直從事美術教育工作,為人樸實,謙虛謹慎,不尚誇誇,畫如其人,人如其畫,現為北京山水畫研究會會長,為藝林同仁所敬重。
(原文出自:《中國畫》1987年第1期,總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