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幼年 的時候, 我特喜歡畫猴 子。直 到現在,雖然看 過了不少 畫猴的名作,並不能 得到完全的 滿足,仍 然唸唸不忘 幼年的時候,從名人畫譜上描下來的猴子、母 親紙剪的猴 子、藥店 門口石柱上 蹲著吃桃的 石猴子, 以及許許多 多江湖畫家 筆下的猴子,尤其是 蹲在山東賣藝人 的肩上穿著古舊紅衫的猴子。這些片斷的印象,糅 和起來,才構成 了活躍 的、閃光 的、完 整的猴子 的形象,而且有色彩、有生命、有詩。
二
記 得兒 時 在 家鄉 過 舊曆 年,一 過臘八, 家家便都忙 著發面蒸饅 頭, 給 祖 先 上 供 和 留 著 新 春吃。大人 怕孩子們 鬧,總 給孩子們 找些事做。當時我最 滿意的差使,是母親給調一個胭脂棉花碟,用 根筷子,沾著胭 脂,向 新出籠的 饅頭上,一個個 打紅點。雪白的 饅頭上,鮮紅的 圓點, 煞是好看,引得 老少歡喜,無形 中增添了 不少新年的 氣氛。試 從實用觀點 來看, 紅點子並 不能吃,也不能 給饅頭增加 一絲香甜,它只是一 種點綴, 滿足人們一 點美感上的要求。不這樣就似乎禿禿荒荒,缺 少些什麼,不像 過年的 樣子!我自己當時的工作,雖然極簡單,算不了“創作”,回想起來,也有很大的快感,或者説類似“創作” 的美感經驗。
三
清晨,我在 郊野散步。在小樹林中,可以聽到各類鳥叫。當然,我 不是傳説中 的公冶長,我不懂鳥 語,但 是感到很 好聽, 鳥鳴是很“悅耳”的。我到老友李可染家,去看他的畫。看過幾張之後,他就在錄音機上放一段彈詞給我聽。他説彈詞的音調很美,這種美,曾經對他的筆墨有過啟發。李可染愛聽彈詞,但他並不去了解其中的情節與詞藻,他也不懂蘇州話……
四
多年 來, 我堅 信不 疑生 活 是藝術源泉的觀點。這個觀點,現在將來都不會過時。明清以來山水畫之衰落,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脫離了生活,閉門造車,強調師承,絕少創造,形成公式化、概念化的山水八股。我堅持寫生,並不主張照搬生活。寫生過程,就是藝術創 造過程,有取捨,有改造,有 意匠 經營,有 意識 地使 感情 移入,以意造境,達到“情景交融”。對景寫生,是習作 ? 是創作 ? 界線難以劃清。對中國山水畫而言,從畫面的具象或抽象來説明它的新與舊,是淺層次的認識。中國山水畫,與西洋風景畫藝術觀念、審美層次、造型語言都有根本區別。
五
我生長在北方,由衷地喜愛北方山川風物。特別是太行秦嶺和西北高原,儘管她荒寒貧瘠,仍覺得她親。猶如一個兒子看自己年老的母親。
六
我的確看凡高的畫很激動,因為我學凡高是學他的心而非學他的技。凡高是帶著感情畫畫兒的。我到山水中時,不受感動我不畫,一定是在激動時我才畫。
七
我寧可欣賞一塊民間藍印 花布,而不喜愛團龍五彩錦緞。相對而言,民間藝術是不夠成熟的,有的甚至粗野,但它有清新之氣、自由之氣、欣欣向榮之氣。這也許是審美標準不同 :有人愛吃熟透了的果子,我卻喜歡吃那些不太熟、有點澀口的。
八
畫中國畫,不外勾、點、皴、擦、染。久而久之,這些技法都有了定式。畫焦墨,幾乎不用烘染。而我主要從對象來,從自己的感覺和記憶中來。所以,每一次畫畫,我總把自己當作一個不會畫畫的——古人的技法,別人的技法,自己從前的技法都一邊去 ;是時,只有我和山水。具體來説,在用點表現樹葉時,按常規, 應該是近處用大點,遠處用小點。而我從對象來,近處用小點,一點一葉 ;遠處用大點,一點一叢葉。雖然不符合透視原理,卻是真實的,和對象的質感一致,也和我內心的感覺一致。
九
文人畫講究一個“靜”字,文人畫是出世的。我是入世的,能使自己激動的,才能使觀眾激動。
十
中國 畫卷 軸形 式, 到近 代已發展得很豐富了。特別是在構圖上,有時近鏡頭,有時遠鏡頭,對於景象選擇,十分自由。畫者如神仙一般,手執趕山鞭可以自由搬遷山水位置。正因為在構圖上有極大的自由,倘作者道行還不夠,沒有經過 “必然王國”,則仍進不了“自由王國”。
十一
中國畫最怕黑氣,黃賓虹是一股清氣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