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民間美術推上大雅之堂的人

時間:2011-03-22 08:41:54 | 來源:《裝飾》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梁任生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張仃先生並不寬敞的畫室,四壁粉墻,墨香宜人,樸素至極。先生的畫案前,置一北方鄉間常見的桑柳木大圈椅,體量恢宏,很有氣勢;白茬兒木質本色,久用之,表層自然光亮;結構鉚部,鐵工加固,紅銹斑斕;感覺敦實、樸拙、素潔而親切。想來,先生作畫間隙稍事休息之時,就坐在這把椅上。

先生極為珍視時間,但接待來客真摯熱忱,言語不多,諄諄善誘,從無倦意。小小的客廳中,墻上挂的,架上擺的,大多是先生外出寫生之際採集的民族民間藝術珍品:儺具、印花布、布老虎、陶豬、竹笠、紙燈籠、青魚瓷盤、土罐等滿目琳瑯,處處珠璣。先生就生活工作在這樣一個民眾創造的清新、健康、質樸、有生命力的民間藝術氛圍中。

我每次來看望先生,總是抓緊時間瀏覽臺案幾架,看看調換了什麼,增添了什麼。我常從先生對某些民間藝術品陳列位置的變化上,琢磨先生的品位,並以此作為自己下一步蒐集與研究工作中審美趣味的標準。

説來久遠了,四十年前的事,記憶還是那樣清新。先生進城時穿著灰土布中山制服,持民間印染藍花布包著的教材和示範作品來授課。午間,以白布手帕中的三隻芝麻燒餅充饑。先生是樸素平易的,親切中透出一種對藝術熾熱的情感和對工作極其嚴肅認真的精神。先生説過: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熱愛人民的藝術是分不開的。

對於民族民間藝術,先生涉獵很廣。先生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注意我國的民間文化。之後,先生關注民居窯洞建築、傢具、植物莖桿編結、土紡土織、十字挑繡補花、皮影、剪紙、木版槧刻、地方漆木製品、玻璃制風俗畫、鄉土耍貨、土陶及燒土製品,以及舟船車馬運載工具用物。先生主張從民間藝術作品造型裝飾中,研究功能、美感以及其所表現的地方的、民族的特色和製造者個人的獨創性,更要注意研究發展工藝美術、工業設計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對於民族民間藝術,先生是從民族新文化建設著眼的。他強調民間藝術應從社會學、民俗學尋覓根據,結合生活史去調查研究,在普查基礎上,雲集民藝作品,進行排比篩選,讓藝術品以自己的語言,直接、豐富、生動地感染人們;同時,關注學習研究體會,關注民間歷史考證和藝術規律的剖析諸多領域,整體、同步、高層次、立體地展開工作。先生始終帶著情感和睿敏的藝術直覺把握鑒賞,思索判斷,有選擇地吸收和消化營養素,以其促進美術事業新的生機。

先生曾先後兩次主持工藝美術教育工作。他一貫強調民間藝術是工藝美術之根,或者説是造型藝術之根。先生歷史地分析了“宮廷藝術”、為宗教服務的藝術、工匠藝術和普通勞動者的民間藝術的區別,鮮明地指出了根的重要戰略意義,期待著喚起更多的民眾共同奮鬥。多年來,先生在各種場合多次引證魯迅先生關於新年花紙、民間年畫、民間玩具的精闢見解,説明我國在文學、戲劇方面,在理論上早就解決了的問題,于美術界仍是朦朦朧朧。先生尖銳地指出,學人的朦朧,遠比民眾的朦朧和民間藝術品進不了博物館更帶有悲劇色彩!

先生以自身的行動、自己的趣味、自己的作品,推動了一批批青年朋友走向生活,走向民間藝術。先生強調:對於民間藝術,鑽得越深就會佩服得越深。

近年來,先生特別關心農民製作的新風俗畫。金山農民畫參加苗族青年婚禮的張仃先生及夫人 1995 展,先生竟然一連看了三遍!

由於積習、偏見、審美趣味的狹窄,真正的民間藝術往往如璞玉一般不為人識。先生為此而焦慮。他深深盼望有更多的志士參與蒐集、研究和搶救民間藝術。

多年來,先生一直在潛心研究西方藝術諸流派中堪稱大手筆的藝術作品和藝術發展軌跡;但是,先生把更多的精力和興趣投向了中國的民間藝術。許多人私下説,先生在引導著一個默默無聲的、一定範圍的、群眾性的民間藝術運動。

先生已近九十高齡,仍然精神健旺,步履穩健,上山下鄉,寫生采風,同時不忘採擷與研究民間藝術。“根,在祖國大地上;根,在民間藝術中。藝術為祖國,藝術為老百姓”,先生不止一次這樣説過。

先生的藝術思想、創作生活和治學業績,不僅影響了我們這建國後第一代,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老學生,也影響著比我們更年輕的一些朋友。

黎巴嫩詩人、畫家紀伯倫詩云:

“撒下一粒種子,大地會給你一朵花。”

先生,撒下的是一片種子……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