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運甫2010年創作的水墨畫《荷塘春秋》
他橫跨設計學與美術學,在國畫、壁畫、水粉畫等創作中變而通之,得心應手
今年77歲的袁運甫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美術專業本科畢業生,他參與和主持設計創作了包括1979年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壁畫、中華世紀壇世紀大廳環形壁畫等多項大型公共建築美術作品,1981年他在美國前總統老布希和前國務卿基辛格的贊助下赴紐約舉辦個展……12月18日,“袁運甫繪畫60年特展”將在北京798藝術中心舉辦。
怡紅快綠的藝術實踐
1949年秋,16歲的袁運甫如願考入杭州國立藝專。從入學杭州,到轉至中央美術學院,在南北5年的學藝過程中,袁運甫有幸親近了20世紀中國藝壇上一批引領風騷的大師們,從此走上自己的“大美術”之路。
在杭州學藝三年半,大部分時間以基礎訓練為主。當年學校最吸引學生們的是每學期舉辦的“教授新作展覽”,面對迭出的新作,學生們踴躍異常。如潘天壽先生的《大水牛》、吳大羽先生的《工讀》和《還鄉》、林風眠先生的《工場》和《花卉》等作品,都以獨特的風格和強烈的個性審美追求,流光異彩,給袁運甫留下了永世難忘的記憶。“每年這個展覽開幕時,在我們學生的心裏都經歷著一次真正的震撼與衝擊,這段難忘的基礎教育,我至今十分留戀。”
1953年初,因院係調整,袁運甫隨同學和老師一起轉學至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隨著時間推移,北京的文化品格也為大家所熱愛,當時故宮博物院經常組織著名學者的學術講座,袁運甫先後在那裏聽到梁思成、唐蘭、陳萬里、裴文中、沈從文等先生的許多精彩演講,茅塞頓開。
上世紀70年代末,已在中央工藝美院任教多年的袁運甫與壁畫專業的一批師生一起,全力投入了北京首都機場大型壁畫群的創作、製作和組織工作。經過一年的全力奮鬥,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重大的成果。1979年10月,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型壁畫群藝術工程的順利完成萬眾矚目,這一成果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好評。
袁運甫説,從那時起,“無論在藝術教育和自己的藝術實踐中,堅持‘大美術’的基本觀念,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現代藝術和社會進步的同步發展,是現代中國藝術發展中最具活力的特色。“我很幸運地遇到了這一偉大的變革時期,這為我們的新藝術及創作觀念的更新帶來機會,也為中國藝術教育帶來了新的改革思考。”
世紀之交,袁運甫連續投入了一系列大型國家公共藝術創作設計的任務。如為北京太廟《中華和鐘》大型編鐘禮器做美術總設計,負責北京中華世紀壇“世紀大廳”的超大型壁畫、超大型群柱和天頂的總體設計與全面工程的實施,為首都國際機場新航廈設計“進關大廳”的重彩壁畫,以及新近為人民大會堂山東廳創作壁畫創作等。
世紀壇中華韆鞦頌大型壁畫
知常求變唯變所適
18日開始的《袁運甫繪畫60年特展》將展出袁運甫先生不同時期的精品作品百件,包括其早期的色彩寫生作品和近年創作的彩墨作品。展覽將袁運甫先生的繪畫藝術歷程清晰地呈現給觀眾,觀者將有幸看到作者在繪畫領域的強大功力。
在中國文化和藝術面對紛紜複雜的價值體系的今天,袁運甫的藝術作品彰顯了一代文人的精神氣度。唯美的畫面下,是悲天憫人的情懷,是自信、獨立、高昂的氣質。他既善於從歷代工匠所創造的石窟藝術、墓室壁畫及浩如煙海的民俗美術中吸取營養,知常求變,唯變所適,又能與西方現代藝術及民族本土藝術結下不解之緣。他深知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不僅是裝飾藝術的哲學、美學基礎,更是産生中國現代藝術的沃土和根基。
從袁運甫的實踐中不難發現,在西畫創作中,他力求表現中國式的色彩觀,將西方繪畫的經驗轉換為中國藝術的獨特形式;在創作中國畫時,他主張打破傳統繪畫在主題、材料、色彩等領域的限制,拓展中國畫的表現力;在大型創作中,他希望在主流之外另辟蹊徑,堅持藝術的多樣化。這些想法都源自於袁運甫對轉換和創新的不懈追求。
近年來,袁運甫先生創作了一批獨具風貌的彩荷系列作品,並不斷進行著新的探索。荷花是君子之花,更是時代風華的寫照。畫荷的背後,實是畫家的精神氣質和思想品格。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劉巨德説,作為老一輩與青年一代之間承前啟後的藝術家,袁運甫先生深感裝飾藝術與形式美的藝術思想是中國美術界的一代群星之光。而如何沿著老一輩藝術家的治學之道、創藝之規向前走,創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藝術特色,已成為袁運甫先生不斷思考的問題。
著名藝術家陳丹青認為,袁運甫先生的繪畫觀是多極的、綜合的、功能的、時代的,“他所勝擅的畫工,在紙本、油彩、壁畫及各種新舊媒材間往來無礙,既多且雜,而能專精;他所追慕的美學,兼取敦煌、南歐與墨西哥古今壁畫的恢宏博大,及上世紀歐陸早期現代主義繪畫的簡明嚴整;他組構作品的圖式,以中國古典雅文化俗文化符號與現代西方設計學相交錯”。 (參考《袁運甫向世界博物館推薦叢書》)
袁運甫
個人檔案:
袁運甫,1933年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1949年至1952年在杭州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習。1954年8月在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畢業。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立即在該院任教,直至合併清華大學。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畫院公共藝術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他的作品曾在中國美術館、國家大劇院、何香凝美術館、南通中心美術館、清華大學學院美術館、江蘇南京藝術學院、上海百雅軒藝術中心,以及紐約、洛杉磯、西雅圖、巴黎、東京、香港、新加坡、吉隆坡等地舉辦展覽。袁先生在創作之餘還撰寫了大量文章,曾出版《悟藝集》、《裝飾繪畫散論》、《有容乃大》、《袁運甫》等文集,主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建院40年來的《藝術設計》、《中國當代裝飾藝術》、《中國現代美術全集》(部分卷目)等重要學術著作。
書畫常識:生宣與熟宣的區分
書畫用的宣紙,起初産於安徽的涇縣,涇縣古屬宣州,所以就稱之為宣紙。宣紙基本分為兩大類:生宣和熟宣。生宣適宜久藏,熟宣則不宜。
柔韌性
生宣紙質的柔韌性十分突出,將生宣捏在手中,手感很柔軟,用毛筆在生宣紙面上書寫,能夠體驗柔韌十足的感受。將生宣揉成一團後再經過熨燙,依舊可恢復平展如初的原貌。
在生宣上創作作品,作品完成後,待墨跡乾燥後,即使將寫好的作品任意團揉,經過裝裱處理後,用生宣創作的書畫作品依舊呈現平平展展的視覺效果。為此,宣紙書寫後存放方便,攜帶方便,書寫好的作品可裝入信封郵寄給他人,作品到了收件人手中,只要請裝裱師裝裱後,就可以懸挂在房間裏作為藝術品來欣賞。
濕染性
判斷生宣與熟宣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用水來檢驗,當水滴在宣紙上,落在紙面上的水滴逐漸向四週擴散的就是生宣,而水滴落在紙面上沒有立即擴散或不再擴散開的就是熟宣。
由於生宣具有獨特的濕染性,使得書寫變得難上加難,因此,書法實踐作為一種提高人生修養的實踐行為,需要漫長的修為才能達到期待的目標。這也是檢驗書寫者耐心和品格的途徑所在。
吸墨性
生宣具備較強的吸墨性能,正因為如此,使用生宣創作出來的書畫作品才具有較強的視覺效果和獨領風騷的魅力。
吸墨性的另外一面就是吸水性問題,生宣具備吸墨性也就是具備較強的吸水性,正是這種吸水性能使得書寫有了淋漓盡致的味道,同時,由於水的特性,書畫的質感才體現出豐富的韻味和血肉滋潤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