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與期待──讀胡一川的日記、油畫與人生

時間:2009-09-02 15:13:57 | 來源:藝術中國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作者:王璜生

在胡老謝世前一天的那個下午,我們來到醫院看望他老人家,當我拉住他的手告訴他他的大型畫展和大型畫集大家正在籌措之中的時候,他微微地睜開眼睛看了我們一會,他的手在顫抖,拉著我的手很長時間不放。在胡老的一生中,有著不少榮譽、輝煌和愛戴,也充滿著許多矛盾、焦慮和期待。我們普遍認為胡老是一位倔強、忠心耿耿,而又天真、誠摯的藝術家、教育家。然而,我卻同時感覺到他一生中有過不少矛盾的衝突,有過不少期待的煎熬,為工作上藝術上的矛盾,為創作上人生上的期待所焦慮和折磨著。最近重讀胡老幾十年的日記,儘管有些只是三言兩語或筆記式的記錄,一些是藝術工作的計劃和清單,但它們提供了大量極其重要的資料和資訊,對研究胡老的藝術思想、藝術生涯以及人生觀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同時,也是我們研究新中國美術史的重要資源。對其中的許多細節,尤其是胡老藝術與人生中的種種焦慮和期待,印象和感受尤為強烈。

一,放棄及選擇

胡一川少年時期在廈門集美學校學習時聆聽過魯迅先生慷慨激昂講話,曾為之熱血沸騰。而後在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加入“一八藝社”,並是左翼美聯的發起人之一,成為最早進行木刻創作及革命活動,受到魯迅先生關注的木刻青年之一。胡一川的《饑民》是中國現代版畫屈指可數的最早作品之一;在延安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胡一川以木刻版畫為藝術和戰鬥的武器,衝鋒于硝煙瀰漫的前線,出生入死,為中國歷史、為中國現代美術史留下很多豐碑式的藝術作品,如《到前線去》、《牛犋變工隊》、《不讓敵人經過》、《破路》等;同時作為組織者,他帶領“木刻工作團”開赴前線和敵後,進行革命宣傳和藝術大眾化活動,受到八路軍總司令部的高度讚揚。在延安,他是有幸出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延安文藝座談會”的藝術家之一。這樣一位在中國新興木刻版畫運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的版畫藝術家,卻在新中國建立前後,放棄了刻刀木板,從此再不回頭地轉向對自己來説是前路未卜的油畫。這一轉變究竟真正的動因是什麼?也許這裡麵包含著主觀和客觀、歷史和個人、革命需要和藝術選擇多方面的原因,可能還有些人事和環境的原因。但是,新中國美術史上少了一位版畫家,卻多了一位令人敬佩的油畫大師。這正應驗了西諺所説:“是金子的終歸是金子。”

研究胡一川從木刻版畫轉向油畫的原因和時間,其中有些重要的事件值得重視。

延安時期曾經帶領“木刻工作團”深入敵後,創作大量具有重要影響、深受群眾喜歡和領導肯定的木刻作品的胡一川,1946年在張家口卻受到華北聯大美術系領導所組織的專門“批判”,他們認為胡一川的木刻太“表現風格”,(1)“偏向形式主義,在藝術上是關門的”(2)等等。胡一川覺得多次受到刁難和排擠,在這樣的領導底下無法搞木刻創作。正好這時偶然在張家口市場上買到一套日本投降後日本畫家丟下的油畫工具,他便開始對油畫重新産生興趣,並之後興趣越來越濃。(3)


1948年8月24日在華北聯大新學期開學時的美術展覽會上,胡一川展出了他的油畫作品,題為《攻城》。這件作品尚未真正完成,但獲得了不少好評。許多觀眾認為作品“氣魄很大,節奏雄厚”;“雄壯、慘烈,色彩感人最深”;“有力量”。甚至有觀眾認為,此次展覽,“最佳者為胡一川先生之《攻城》”;“實為最精彩之一畫也,尤其畫出解放軍之英勇,出生入死之時奮勇直前為人民解放,實為新中國之勝利表現。”(4)可以説,《攻城》一畫引起了較大的關注,其中也不乏觀眾對油畫的造型和色彩表現生活真實性的喜愛(如有觀眾説:“《攻城》色彩很好,很有戰鬥的場面,就像照了一張攻城的像一樣的真實”)。也許,正是這樣熱烈的社會反響,使胡一川開始關注和思考油畫藝術的問題,並堅定了轉向油畫的信心。幾個月後他在日記上這樣寫道:“自《攻城》創作完成後我對於油畫的創作欲更加強了”。(5)

另外,這一時期胡一川也開始用油畫顏料畫招貼畫,將《堅決不掉隊,發揚互相友愛》等油彩招貼畫貼到大路旁、會場裏、戰溝中。他為之激動不已,在日記中寫下:“這是最偉大的歌的、詩的、畫的時代!”(6)他似乎找到了一種新的用油彩來繪畫的方式,以之代替以前用木刻印製宣傳畫,做著鼓動士氣宣傳革命的工作。

不過,早在胡一川十三四歲在印尼沙拉笛迦中華會館讀書時,學校有位上海美專畢業的老師,畫油畫的,他外出寫生,胡一川總樂意給他背畫箱看他畫油畫,“不知不覺地在腦海裏播下去愛好油畫和愛好色彩的種子。”(7)後來,1929年胡一川在國立杭州藝專學習時,法國教授克羅多教素描和指導課外油畫習作。但由於家庭經濟困難,買不起油畫顏料,同時在進步思想和魯迅先生的影響下,開始並主要進行木刻創作活動。參加革命後更因需要和條件,沒有從事油畫。1937年他出發去延安時,將早年的油畫及油畫工具和顏料存放在上海“虎標永安堂”藥店的閣樓上。解放後他還惦記著這些東西。(8)

轉向油畫創作,既是一種現實,也是一種情結;既是一種放棄,又是一種選擇。從新中國建立前後這一時期起,胡一川的藝術創作及關注點幾乎都放到油畫上。這一轉向促使他面對很多新的問題,引發他此後探討和實踐油畫藝術的路徑。他關注油畫藝術的真實性與本質性關係;反映本質與主觀能動性的關係;固有色與主觀感受的關係;創作激情與色彩、筆觸的關係;中國的油畫民族化問題;如何學習外來油畫而確立中國標準的問題等等。正是這些思考及實踐,構成了他作為一代油畫大師的藝術觀和人生觀。


二,責任、激情與遺憾

深入生活,反映生活,這幾乎是胡一川這一代藝術家進入新中國之後所必需直接面對,並被要求實踐和自覺實踐的重要藝術課題。新中國新社會帶來了新生活新要求,面對新時代,藝術家有必要而且也會自覺地去了解、體驗新生活,去觸摸時代的脈搏,以高度的責任感和歷史感來反映和表現這種新生活,獲得對新時代的認知。這是他們自覺的責任,同時,他們也在新生活的刺激下迸發出前所未有的藝術創造激情。

進城之後,胡一川“第一次”考慮如何“用畫筆歌頌無産階級。”他準備創作油畫《開灤礦工》。他主動要求到開灤礦區深入生活,“我希望能虛心地深入下層,親自到二百多丈深的炭(煤)堆裏去,鍛鍊自己的感情,能真誠地創作出一幅油畫來。”(9)而後,他又到石景山煉鋼廠體驗生活,開始構思創作《上黨課》一畫。有關《上黨課》一畫的深入生活和構思過程,胡一川留下了大量筆記,這些筆記內容包括構思的出發點、主題思想、深入過程的感想、對共産主義事業的認識、對工人階級創造性和積極性的敬意等,還有人物形象、造型、場面、氛圍、表現手法等的思考。《上黨課》的深入生活、思想活動以及創作構思的整個過程很具有那個時代藝術創作的普遍特點和典型性意義:深入工廠第一線,一起上課,一起參加討論,與工人談心,了解階級出生和生活經歷,查閱相關資料;同時,不斷豐富和調整提高自己的思想,將感情融合進去,不斷地認識對象和題材的內涵和意義,不斷對自己的創作提出新要求。這裡引用他幾段較有代表性的筆記:

我能接觸煉鋼廠工人,能呼吸到他們偉大的氣息,體會到他們的偉大理想和大無畏忘我的生産熱情,我感到幸福。

要做到讀者看到這幅畫裏面的人物個個都親切可愛,看完畫後能産生一種説不出來美妙的樂觀的情緒和努力參加建設祖國的決心。它應該能令人産生鼓舞勞動熱情的作用。

看了這幅畫以後要令人想到偉大的將來,它應給人無限制的鼓舞,給人一種力量。

工人的形象應畫得健康、結實、精明、樸素、有遠見、達觀、沉著。

不論在我的思想感情、生活作風和創作事業都會有一個很大的改變。

只有通過生活的體驗,才能概括出比較真實的作品來。

有了一定的生活,看出了事物的本質,才加以概括,創作出一個主要場面來。(10)


面對新生活和新課題,胡一川全身心地投入他的創作之中。這一時期的創作,凝聚著他閃光的思想和藝術的才情。他構思並創作反映國營農場題材的《參觀拖拉機》、鑽探題材的《見礦》等。這些作品既是有感而發,又為之進一步地深入生活,不斷提升主題和感受,蒐集了很多資料和素材。他記下了很多筆記,畫了不少的速寫。但是,很遺憾,“由於學校裏的教學、組織和行政工作繁忙,《上黨課》的稿子一直沒有打起來。”(11)“因為工作多任務重,所以我前年就決定的創作題材《見礦》到現在還沒有具體的時間去進行。”(12)在這一系列反映新中國新的工作生活新的思想及精神面貌的作品構思中,除《開灤礦工》一畫外,其他都沒有完工甚至沒有真正動筆。(13)而《開灤礦工》也遠沒有他同時期革命歷史畫如《開鐐》、《前夜》等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刻和影響重大。

五十年代,或者説,胡一川油畫藝術地位和影響的確立,是他的革命歷史畫《開鐐》。儘管他的油畫畫法和風格與當時佔主流地位的畫風有較大不同,也招來不理解的批評。但是,《開鐐》參加國家到蘇聯的美術展覽等重要展覽後,中央革命博物館借藏並長期陳列,一些重要出版物也發表或選入,由此獲得較大範圍的傳播,在圈內圈外産生很大的影響。

1956年胡一川接受了一個創作革命歷史畫的任務。為紀念建軍三十週年,總政、文化部和中國美協發起舉辦一個美術展覽,動員和組織全國的美術工作者,分配任務,體驗生活,並分頭進行創作。胡一川被分配指定畫一幅“紅軍過雪山”的歷史畫。他開始了新的一次體驗生活和藝術構思,在這個過程中重新感悟歷史,表現充滿激情和艱辛的中國革命歷程。

從1956年7月到12月整整半年多的時間,胡一川沿著當年紅軍走過的路,翻越雀兒山、折多山、二郎山、夾金山等大雪山,渡金沙江,過瀘定橋、大渡河等。在折多山上受大風雪困阻,汽車拋錨,受凍忍餓,挺住因空氣稀薄而呼吸困難的種種難關。在這樣艱苦的境況中,《紅軍過雪山》的創作主題——艱苦奮鬥——形成了。“風不管刮得多大,天氣是如何的寒冷,空氣不管怎樣稀薄,紅軍的衣服不管怎樣單薄,但一定要翻過這雪山,一定要前進。”《紅軍過雪山》的構圖也在折多山頂的車篷裏基本成形:“寒風由北面向南吹,紅軍頑強地一定要向北進,這種尖銳的鬥爭可以統一我的畫面。”(14)

這又是一次非常豐富而且意義重大的深入生活體驗生活構思創作的過程,於此,胡一川的日記有詳盡的記錄。然而,對《紅軍過雪山》這件作品如火般的創作熱情與無法抽身的繁忙工作的矛盾,以及後來這件作品的命運,給胡一川留下多少焦慮、痛苦甚至終生遺憾!

首先是胡一川剛剛從長征路上回來,就趕上“整風”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這位中南美專的校長,黨總支書記“沒有理由拋開整風而專搞畫。”他整天忙於開會和談話,內心卻有按捺不住的焦急,連馬克西莫夫同志都可憐他!胡一川在日記寫道:“我經常用雙手按著胸口,因創作欲經常像火山一樣要爆發啊!”“當八一畫展開幕時看不到我這幅畫,我想不知有多少人會責備我,我內心也深深感覺到對不起二萬五千里長征的紅軍戰士。”“我有創作熱情,但苦於沒有創作時間,這種苦衷是很少人能理解的。”(15)可見,這時他內心的焦急、苦衷和無奈!


接著,當他好不容易將《紅軍過雪山》的畫稿畫出來送北京,文化部卻突然決定他前往蘇聯參加“國際青年聯歡節美術競賽”,出任評委,並之後去波蘭訪問。這一去就是三個月左右。《紅軍過雪山》的創作被擱下來了,真的沒法參加“八一畫展”了。

之後,過了幾年,1959年為紀念共和國成立十週年,中國軍事博物館希望胡一川繼續完成《紅軍過雪山》這一作品。他千方百計擠出時間,終於基本完成,雖然他自己認為“還不夠滿意,特別是雪山的色彩和筆觸還存不少的缺點。”但還是送北京了。可是,在他的心中,隱隱約約感到可能有一些問題。“由於我沒有完全接受上次審查稿件時軍區和美協提出的修改意見,要我把畫改為完全上山,而我還是照著我的舊稿畫,再加上技術上不夠成熟,這幅畫落選的可能性是存在的。”(16)送上去後,這件作品就沒有下文了,軍事博物館也沒有將它挂出來過。

更具悲劇色彩的是,這件花費了胡一川近五年的時間和心血,凝聚著他對革命歷史的情感和認識,包含著他個人戰爭年代的經歷和精神體驗,以及對新中國新藝術的理解和努力,在責任感、激情、焦慮和無奈交叉擠壓底下艱難完成的歷史性巨作,卻沒有在任何出版物上刊載發表過,甚至從那時起這件作品身在何處一直是個謎。現在只留下一張小小的黑白照片和草圖,一張胡一川創作此畫時的工作照片。但幸好留下了近萬字沿長征路深入生活和創作構思的筆記,這些日記和筆記不少是非常感人和富有研究價值的。

三,藝術性與民族化

也許,從胡一川轉向從事油畫藝術時起,油畫的藝術性一直是他學習、思考、追求的原點,並由油畫的藝術性而探尋和追求油畫的民族性民族化。

羅工柳先生稱胡一川的藝術有兩大特點,一是個性,一是規律性。(17)可以説,胡一川的油畫藝術探索和追求始終抓住這兩方面。

胡一川是一位個性很強的藝術家,他的藝術風格和追求,從一開始就表現出非常的風格化和個性化。

胡一川的風格和畫法可能與幾個方面有關。早年他進克羅多畫室學習時所受的影響我們現在不得而知,但近二十年從事木刻版畫藝術的生涯,對他的油畫創作不會沒有影響。明顯的,他早期的油畫帶有木刻版畫乾脆利落、塊面單純、線條粗獷的特點,(18)他的性格也偏向於厚重粗笨倔強剛直的一路。但是,胡一川的這種油畫風格與當時崇尚的蘇聯寫實油畫的主流畫法有相當的距離,而他又是“轉行”的,自然會受到不少的批評和不理解,他自己也在努力尋找油畫特徵與堅持個性風格之間不斷思考著、探索著。這是他碰到並且想去解決的第一個難題,即如何做到藝術同行和普通大眾都能理解欣賞,同時具有自己的風格而不是人云亦云通俗沒個性。


胡一川不只一次地在日記中寫道:

我自己明白我的作品比較難接受一些,但並不是絕對看不懂,但我堅信著我的藝術創作方向是正確的,群眾不但慢慢可以接受,而我堅信著群眾會漸漸愛好我的作品的。(1944,4,10)

被畫家描寫出來的東西如果不被大多數人所欣賞,那是成問題的。(1957,8,26)

作者與讀者的欣賞水準多少總有些矛盾,不照顧讀者的欣賞水準固然不對,但不發揮作者在創作上的最大自由和發揮作者的個性和獨特的風格,那麼這個作者作品是沒有光彩的,是沒有藝術生命的。(1957,7,16)

所謂有很多人不喜歡的畫不一定是壞作品,相反,所謂有很多人喜歡的畫不一定是好作品。(1957,7,11)

風格高的美術作品不一定能為廣大人民立即所欣賞,我堅信人的欣賞水準是逐漸提高的,所以風格高的作品總會有一天被他們所欣賞和熱愛。(1966,2,24)

在美術史上證明有些真正好的美術作品,不為一些人欣賞,甚至挨批評受諷刺打擊的都有。(1982,9,2)

這裡,胡一川之所以會不斷地考慮群眾的接受問題,説明他心中時刻想到藝術與人民的關係,時刻思考著藝術的普及與提高的關係,在這方面,他是虛心的虔誠的;而同時他又執著于藝術性和個性的追求,認為群眾看懂而缺乏藝術性的作品不是好作品,藝術性需要不斷提高同時也不斷在發展。在這方面,他是堅定的堅信的。這充分體現了胡一川真誠樸質而又自信堅定的人生個性和藝術個性。第二,胡一川一直面對和思考的另一方面是如何解決作品中既要體現時代,政策與責任感,又要創造性地表達個人的個性,立場,觀點,品格,氣質等。他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投入于新的歷史階段新的事業,以表現新生活新理想為己任和藝術追求的尺規;同時,他又清楚地意識到個人的觀點、立場、氣質、品性在藝術中不可或缺的意義。在這方面,他不斷思考和體會的重點是:與政策方針結合得緊,而又是有血有肉,能抓到事件的本質,具體、真實、生動地表現出來的作品,總可以感染人的。(1954,2,15)

在一幅作品裏,應看到作者的個性,可以看到作者的立場觀點、看法和性格。(1954,2,15)

一個藝術家除了千方百計地去抓時代的命脈外,對於如何表現這命脈也要有突出的創造。(1966,1,10)


胡一川無論早期的革命歷史畫、反映新生活的主題畫,還是後期的風景畫,都明顯地給人們一種充滿朝氣的新時代的精神,而這個時代是一個富有創造力想像力的時代,胡一川以他富於個性的畫面傳遞出這個時代特有的氣息。第三,胡一川時刻倡導和實踐著中國油畫的民族化問題,既保持油畫獨特的藝術性又體現民族的特性,體現中國氣派,走油畫民族化之路。 1957年7月到10月,胡一川被派往蘇聯、波蘭參觀訪問,這既是一個難得的考察學習國外油畫大師們原作及技巧的機會,同時也是一次開闊視野,加強交流,獨立思考的好時機。對於胡一川或對於中國油畫界來説,油畫不僅是一個舶來物,而且是一個歷史較短的新生事物,尤其是面對蘇聯老大哥的社會主義油畫,有些人甚至誠惶誠恐,虔誠備至。但是,胡一川在這一參觀考察過程中,通過虛心學習,熱情交流,冷靜思考,堅定了探索油畫民族化的藝術信念。並在以後漫長的藝術實踐和教育實踐中,堅持這種理念,也形成了自己具有民族文化精神的獨特面貌。他不斷在筆記中寫道:沒有民族風格的藝術作品,在國際上是不易立足的。要向外國人學習,但千萬不能依樣畫葫蘆。(1957,7,11)

要創造油畫的民族形式,應有一個較長的摸索創作過程,過於簡單是不行的,光在形式上想花樣而不在內容上表現中國所特有的生活習慣、思想感情、愛好等也是不容易達到油畫民族化的目的。(1962,1,12)

中國的油畫應從蘇聯的油畫影響框框中脫離出來,應有中國自己的特色。(1978,3,3)

中國的山水畫有非常豐富的優良傳統,這對於發展油畫風景畫的民族化是一個好條件。(1978,9,24)

油畫雖然是外來的,我毫無例外應學習西洋畫好的傳統,但我要千方百計地使它有中國的民族風格,變為中國的油畫,為中國的油畫爭一口氣。(1979,9,13)

在晚年,胡一川熱衷於書法,多次提到中國的書法藝術對中國的油畫民族風格有極大的意義。他的畫法和風格,確實體現了重線條,重簡練概括,重寫意性,重精神和意境的特點和傾向性,而這些特點和傾向性恰恰被認為是東方藝術特別是中國民族藝術及美學思想的最突出之處,同時,也往往是大師級藝術家到了出神入化境地時的自在表現。第四,我們很自然地希望認真總結和概括胡一川的風格特點,以及他的觀察生活和藝術創造的著眼點。給我們最突出的印像是,他特別注重表現和追求藝術的本質美,而藝術的本質美來自於創造主體的主觀能動性與對客觀事物本質的認識,有個性地概括客觀事物的本質美。這在他的油畫藝術上體現為粗獷、概括、激情、本真的藝術風格。他有很多這方面的論述:自然主義不在於表現手法上的粗細,而在於作者是否有意識地去表現本質的東西。(1957,7,11)


建立在客觀基礎上的主觀能動性可起決定作用。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事物表現得越突出,給讀者産生強烈的刺激,印象越深,共鳴越大,聯想越多越好。(約1994年)我喜歡厚重粗笨的畫。(1957,7,11)

為什麼有許多大師一到晚年的作品都不約而同地採用了粗獷的表現手法。(1957,7,16)

在表現手法應做到單純簡練,但也要做到粗中有細,虛中有實,這也是矛盾統一的辨證方法。(1962,1,12)

色彩應比原物強烈些,筆觸應比原物突出而明確,層次應比原物多些,對比也應比原物顯著。(1962,1,7)

色彩應強調響亮達到有音樂的特殊效果。(1985,7,21)

動,快,單純,強有力的色彩線條是現代美的特點之重要因素。粗獷是渾厚有力的表現。強烈的色彩對比是油畫的重要表現方法之一。(1986,5,21)

我老是感到自己不論用筆和用色都不夠強烈,霸氣還發揮不夠,作畫還太老實。(1982,8,10)

畫畫要講究氣魄,雄渾有力,有特色的構圖,強烈的色調,有力的筆觸,要看出作者的個性和激情。(1984,6,9)

胡一川對藝術創造的主客觀關係有非常深刻而辨證的理解,他不斷地探討、表達和強調主觀能動性在認識客觀事物及事物本質時的意義,在藝術觀察和藝術創作中的作用。他將這種主觀能動性提升和轉換為自己的詩意情懷、強烈表現力和概括力、粗悍凝練氣質,以及昂揚自信精神的獨特個人風格。

四,真情與人格理想

讀胡一川的日記和藝術筆記,不時會被他對人對事,對藝術對工作,對黨對事業,對家庭對朋友對學生的真情實感,以及他的崇高的理想追求和人格魅力所深深感動!同時也為他在重重工作和生活困擾中不懈追求和表達自己的人格理想並流露的內心焦慮而油生敬意!他一直用這樣的語言了鼓勵和鞭策規範自己:努力罷!日以繼夜地努力罷!頑強地奮鬥下去,我認為我的理想沒有不可以實現的。(1949,3,18)

頑強的努力是實現崇高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1962,1,7 努力罷!一切成績都是要付出一定血汗才能獲得的。(1982,6,24)

努力罷!抓緊你的一分一秒致力於藝術實踐罷!。。。。。。通過業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是你的本職。(1982,8,1)


去爭取不應該有的榮譽是可恥的,敢於承擔一般人怕承擔的責任是光榮的。(1982,8,22)

有事業心的人物質生活雖然苦些,但精神上是十分愉快的,勁頭是大的。(1979,9,1 )

胡一川無論在因工作和雜務困擾無法畫畫,或有些機會時間可以外出寫生創作,這樣的時候,他特別地焦急,也特別地抓緊。他將這種努力,努力,再努力與自己的人格理想和事業目標聯繫起來,以一種博大的胸懷來承擔社會責任和理想、榮譽和痛苦等。尤為感人的是,他以與夫人之間深切的感情力量作為自己藝術創作的鞭策和動力,當自己的努力有了一些結果,他總迫不及待地想到告慰于在天的夫人,因為夫人曾在他生日祝酒時祝他“身體業務雙豐收”。(15)

我一定要實現君珊對我的祝願,“身體業務雙豐收”。君珊啊!你是最理解我的,你的話對我説來每個字都有千斤重啊!可是我永遠聽不到你的聲音了。(1982,7,24)

1982年他終於有較完整的一段時間外出寫生畫畫,他出發當天寫道,“實現君珊對我的遺願,就是體現我的新的藝術創作生涯的開始。”在途中,他不時以夫人的遺願為關愛和鞭策的動力,而一有一些成果,他就立即想到告訴夫人。我曾寫信給珊妮説要她到銀河革命公墓時,在君珊的骨灰前代我説聲,“我出來二個月畫了二十二幅畫紀念她”。(1982,8,1)

在君珊去世前我曾對她説我要搞好身體和業務,這幾個月來我是執行了我的諾言,已畫出三十二幅作品,。。。。。如果君珊還在的話她一定很高興,我也會得一更大的安慰。(1982,9,2)

一種真情始終牽係和支撐著他的人格和理想,這正是他令人敬佩和愛戴的所在。

我總感到,這位令人敬佩和愛戴的老人,這位執著、坦誠、天真、充滿激情和個性的藝術家,在他的內心深處,在他坎坷的一生和冥冥的宿命中,有著許多矛盾、焦慮和期待,有著許多淡淡的蒼涼!在他的日記中,有著無數藝術工作包括創作、研究、學習、展覽的計劃,但也有無數因計劃無法實現而流露出來的焦慮無奈的心態記錄,有些焦慮已成為他潛意識的表露。晚年,他雙腿無法行走,思維也有點模糊遲鈍,但我每次去看望他的時候,他總重復而痛心地説,不是因為“醫療事故”使他的腿不能走動,他還會畫出很多畫,他還有很多計劃沒有完成。而在最後的那段日子,他于病床上不止一次地對孩子們説,困難、痛苦屬於我,過好日子、快樂不屬於我,而屬於你們。

最後一次去見胡老的情景令我終生難忘,並頗多感慨!一位曾經蹲過國民黨大牢,聽過毛主席文藝講話,在延安火線上出生入死,為中國革命史和中國現代美術史做出重大貢獻的老革命家老藝術家;一位曾經為延安魯藝,中央美院,中南美專——廣州美院的創辦和建設嘔心瀝血的令人敬佩愛戴的老教育家老校長;一位在中國的版畫和油畫領域裏都有無可替代影響和地位的藝術大師,此時,卻躺在一個破舊而半是過道人來人往的病房的一角,身上插滿了各式各樣的管子,他對這個世界,對自己的“身體和業務”已無能為力!

但,他的身影、他的藝術、他的精神卻永遠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支撐著一個時代和這個時代的美術史!

                                                                     

                                                                          2003年10月于南京石頭城下黃瓜園


 

註釋:

1,見胡一川1993,10,1所撰《自我寫照》一文

2,江豐語。見胡一川筆記,約1946年。筆記中還記錄了其他人的一些批評意見。

3,同(1)

4,見《胡一川日記》(未刊本)1948,12,16

5,《胡一川日記》1949,3,16

6,《胡一川日記》1949,1,7

7,同(1)

8,艾中信文

9,同(5)

10,《胡一川日記》1952,8 、1952,8,27 、1952,9,4

11,《胡一川日記》1953,3,1

12,《胡一川日記》1956,6,6

13,胡一川在1983年底曾準備將《見礦》一畫畫出來,並起好了小草稿,但又因為整黨工作和緊接著他去西南寫生而停下來了。見《胡一川日記》1983,12,31、1984,4,20

14,《胡一川日記》1956,10,20

15,均見《胡一川日記》1957,6,25

16,《胡一川日記》1959,7,25

17,見《美術學報》總19期“胡一川研究專輯”, 廣州美術學院1996年編輯出版

18,王朝聞先生説胡一川的油畫有版畫的風味。見《胡一川日記》1962,1,7

19,胡一川在1982年6月22日的日記中寫道:“在君珊沒去世以前我曾對她説,我一直記著她在我的生日祝酒時,她祝我身體業務雙豐收。在她去世後全家的座談會上我對全家説過,我要化悲痛為力量,以搞好身體和搞出業務成績來紀念君珊。”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