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運生的畫還會起風波嗎?

時間:2009-06-22 13:54:46 | 來源:人民網

袁運生回國時與妻兒同甘共苦,體驗當年鄉間生活。

20多年前,北京國際機場壁畫《潑水節》裏的女人體,曾引起一次波及全國的大風波。這幅畫的意義已經超出了藝術的範疇,成為中國開放的一個象徵。時隔20年後,經歷了世事磨礪和海外生活的洗禮,當年畫《潑水節》的袁運生將推出他回國後的第一次大型畫展《從中國出發》,那麼———袁運生的畫還會起風波嗎?

兩根線條,搞懵了美國人

生活中的袁運生很謙和,並不像他澀辣嚴厲的面孔,一支煙斗,一抹八字鬍,很容易接近。但他對於藝術的追求卻異常執著。1983年,他作為學者到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訪問,鋻於他的藝術才華和在中國現代壁畫的震動及影響,校方請他為塔夫茨大學作壁畫。但一連幾天,校方不見袁運生準備創作的任何動靜,於是塔夫茨大學美術系主任會同各路專家,借“看望”為名,想探聽一下虛實。袁運生説,他當時把房子收拾得很乾淨,只在墻上貼了一張小紙片,紙上畫了兩根線條。一群美國人圍著紙片看了幾個鐘頭,也沒弄明白這是什麼意思,於是徵求袁運生的意見。袁運生對他們説,自己作壁畫不喜歡畫草圖,如果相信我,就把墻做好,我直接在上面畫,如果不相信我,這事兒就作罷。一時間,讓專家們都懵了,最後他們討論了半天,當場決定還是把壁畫交給了袁運生。壁畫完成後,取名《紅+藍+黃=白(中國的兩個神話故事)》,獨特的藝術語言和鮮明的色彩,讓塔夫茨大學師生都十分喜愛。

自己決定返工

袁運生在美國生活的最後幾年是在哈佛大學度過的,哈佛的人文氣氛給了他很多啟發。在他為哈佛大學創作的壁畫中,表現了人和社會在發展進程中的辯證關係。為了使畫面效果更完整,作品全部是在中國用絲線織成的,第一次由於密度和層次不夠,袁運生決定重新織。第二次織出的作品很出色,雖然多花了錢,白費了力,美國人也不一定知道,但袁運生覺得拿出最好的作品,是藝術家的義務。 

説不完的國際機場人體風波

説起20年前的《潑水節》壁畫,袁運生談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他説壁畫完成後,由於有女人體的畫面,立即引起了人們的圍觀,社會上也引發了關於在國際機場應不應該畫女人體的爭論。頓時,一石激起千層浪,《潑水節》壁畫成為當時最熱門的話題。那時分管機場建設的領導建議:暫時用布遮住壁畫,等鄧小平同志看了再説。之後,鄧小平、王震親自到機場觀看了壁畫,鄧小平説了一句話:我看沒什麼問題。當時,面對社會輿論給自己帶來的巨大壓力,袁運生沒有答應“給人體穿衣服”的提法,從而讓作品完整地保留了下來。儘管後來在壁畫前砌了一道墻,直到1990年才被推倒,但作品的色澤依然沒變,也留下了一段説不完的畫外話。

 

袁運生

195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係,1979年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同年創作北京國際機場壁畫《潑水節——生命的讚歌》。1980年在中央美院壁畫係任教。1983年為波士頓塔夫茨大學創作壁畫《紅+藍+黃=白(中國的兩個神化故事)》。1984年至1994年舉辦了系列畫展,併為哈佛大學創作壁畫。1996年回國任中央美院油畫係教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