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的“天書”

時間:2009-06-22 13:20:19 | 來源:www.xubing.com 作者: 楊心一

徐冰的作品一直都和書有很大的關聯。從他早期的代表作《天書,1987-1991》,90年代的《後約全書, 1992-1993》, 《新英文書法入門》,到最近2004年在柏林的計劃,他的作品明顯的是以書為主軸。了解徐冰的作品也就可以從書下手。但是,在徐冰的作品中,書是以怎樣的形式及概念存在的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兩點前提是必須要先了解。

其一:徐冰是從他的日常生活中,藉由不斷和書(各種各樣)接觸之後,進一步觸動他以書作為創作的主題。在徐和美國評論家林似竹的訪談中, 他提到由於從小老在母親工作的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 “玩”, 所以很早就有機會了解書,之後, 一直對書有一種特別的情感。可以説,徐冰的《天書》正是由這個情感中發展出來。在作者和徐多次的訪談中,徐冰也不斷提到他對書的形式和文字有一種特殊的興趣和敏感。總而言之,對徐冰來説,書一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但同時又是極陌生的對象,由此漸漸轉變成了他的主要興趣。而在他的作品中,他常以自己製作的書配合他獨特的徐式書法和展出地的歷史文化特點,表現書在各種文明中特有的知識和傳播地位。我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可以把這了解成—— 徐冰成功轉化他投射在書中的童年記憶和生活方式。(徐生長于一個提倡傳統中國儒家思想的家庭。從小就要練習書法和看中國古典書籍。)

其二:徐冰以書為創作主軸在世界藝術史上不是特例。首先,在中國當代藝術史上,徐冰是早期開始以書為創作媒介的先鋒,其他的中國藝術家如洪浩,黃永砯等等都曾從不同的角度來描述書。但無可置疑的,徐冰的作品是其中最有企圖心,也是持續不斷以此為藝術重點的。接著,把徐冰的作品放到一個更大的全球藝術史上來討論, 徐冰對書的執著和多位知名藝術家相同(如著名德國當代藝術家Anselm Kiefer, 美國藝術等Ed Ruscha等) 。但是,徐冰獨特之處是把書當成一種視角特異的文化界面和知識媒介,而不是把書當成另一種別於畫布,攝影等創作媒介。徐冰的重點不是去實驗及找尋新的創作媒介和藝術表達方式,而是以藝術的形式深化了書的本質和意義。我認為這可以了解成徐冰藉由書反應了中國文化在全球文化傳播中的開創性,把中國的發明——紙和書——放置到和他作品所表現特的文化社會網路中,給予世界文明交流以當代意義。

如果正如我上述所分析的兩點來討論徐冰和書,書對徐冰來説反應了他特有的生活經驗和他代表的中國文化象徵。那麼,回到開頭的問題上,書是以怎麼樣的形式存在於他的作品中的呢? 換句話説,徐冰是如何再現他對書的經驗和文化概念的呢?

我認為有一個特點是最值得我們注意的:在徐冰的作品中,他所創作出來的書基本上都是無法“正常閱讀“或完全讀懂的(可能也包括藝術家本人在內),因為徐冰都會以印上或寫上一些在人類文明史上不曾存在的文字。有些作品,他只使用了書的概念而不是僅僅注重在書的形式上。在這類的作品中,我們常見他把書和禪接合起來以表現了被深化了的書的抽象概念而不是實用的功能。我認為這正是徐冰作品關注點及對書的本質的見解。而這見解是深刻且具有批評性的。怎麼説呢?一方面在觀者自身的文化影響下,書的定義是具有可讀性的,所以它有傳播知識,更是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轉換界面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徐冰的書根本上來説是不可讀的,因為它的內容是奇異和抽象的。我認為徐冰的作品表達了一種衝突,而這種衝突是體顯于觀者在觀看和閱讀徐冰的“書”的過程中獲得的。在徐冰以書為主體的作品中,他都持意設計一種情境使觀者藉由和作品的互助來體驗這種衝突。我認為徐冰藉由這種衝突來討論一個他不斷體認到的文化議題:文化是否可以任意翻譯和轉化。在徐冰經歷了中國在60、70年代的文化動蕩,80年代新思潮運動,90年代美國移民文化中,他將這些獨特的文化經驗表現在了他的創作裏,特別是他以書為主的作品中。從他的作品來看,我推論:對徐冰來説文化是一種必需具有複製以便得以成為交流界面,從而人類文明得以發展。但是,顯而可見的是,徐冰對這種文化對譯的可能持批判的立場。他以書為載體來反應他個人經驗和他對文化交流的認知。在他的作品中,書以隱喻的方式存在,而不應該直接理解成的一種創作媒介。

由書這個面相來解讀徐冰的作品,我認為他的作品是根植於中國自有的文化的智慧,但又深入地提出了全球共同的文化議題。他的美學是獨特且形式是抽象的。正是如此,他以書為主的作品,讓觀者看見在書的背後能進一步去體會到書的本質概念和文化意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