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冰在《背後的故事》中描述了兩個世界

時間:2009-06-22 13:18:03 | 來源:www.xubing.com 作者: 張泉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徐冰在《背後的故事》中描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前面的世界,是“金陵八大家”之首龔賢所代表的中國藝術傳統;

後面的世界,則是徐冰所發現和解構的另一種真相。

它們格格不入,卻又完全不可分割,如同天之於地,山之於水,

只是徐冰選擇的表述方法更為極端而尖銳。

有時很難定義他究竟是一位藝術家,還是一位發明家。

他用機智和靈感創造的文字、世界、想像,諸多意味,反而隱藏在美感之外。

背後的故事

滿月被推向中秋節淩晨的天頂,時空剎那交錯。徐冰仍在蘇州博物館新館裏忙碌著,十步開外,保安伏在椅背上,早巳沉入夢鄉。

徐冰的精神卻讓人詫異的好,眼裏放著光,搓手面對一片水墨森林出神。他對略顯生硬的山形不滿,低頭搜索著散落在地上的各種樹枝、棕,反覆比較究竟哪一種更能表現出完美傳神的皴法。

徐冰為蘇州博物館新館設計的展覽,題為《背後的故事3》。他曾在柏林德國國家東亞美術館的展覽上,展出過《背後的故事1》與《背後的故事2》,通過同樣的表現方式,再現該館在二戰時期被蘇聯帶走的五千多件藝術品中的三幅中國山水畫。儘管已不是第一次操作這個題目,徐冰仍舊如臨大敵。

《背後的故事3》參照原作為龔賢《山水圖》

蘇州布展,徐冰同樣堅持“背後的故事”之間的關聯性。他在蘇州博物館的館藏中,挑選了清代“金陵八大家”龔賢的《山水圖》。布展前的時間裏,他一直忙於在蘇州周邊蒐集各種材料,來自吳趨坊西中市的棕,來自張家港的麻,在靈岩山精心挑選的枝葉、芭蕉,堆積在並不寬敞的展廳裏。他將用這些材料,來塑造一幅中國山水。

一晝夜的奮戰初見成效,巨大的毛玻璃正面是一幅山水水墨畫,山形水勢,出神入化。轉到影壁背後,原來毛玻璃上密密麻麻地貼滿樹枝’棕、麻、紙板等等各種材料,棕和麻表現山的走勢和皴法,樹枝表現遠樹,通過貼得緊或松來表現筆法的虛實……燈光映照,垂落的影子,組合成水墨畫的效果,從而傳達東方式的意境。

徐冰反覆在展臺上跳上跳下,組織材料,並親自粘貼。有時,他停下來打量龔賢的原作,忽然自言自語:這條墨線彎得不好,得給它改改。他所面對的是一面巨大的玻璃,他能夠預見,每粘貼上一件東西,在對面的影壁上,會出現怎樣的效果;但是,他卻無法預見,怎樣的力度和角度,才能夠更完美。於是他需要不斷地從正面轉到反面,再從反面轉向正面。這不僅僅是一個正與反的問題這樣簡單。

前面的故事

龔賢的《山水圖》躺在《背後的故事3》巨大的玻璃螢幕旁邊,它被安置在一個牢籠般的玻璃櫃裏。紙面早己泛灰,墨跡不再清晰。

龔賢曾經引導過一個時代的畫風,明末清初之際,如他自己所説:今日畫家以江南為盛,江南十四郡以首都為盛,郡中著名者且數十輩,但能吮筆者奚啻千人!”龔賢是其中執牛耳者,冠蓋“金陵八大家”之首,他的學生王概即為《芥子園畫譜》的作者,龔賢的畫風影響甚至延伸到數百年後,黃賓鴻、李可染均從他的筆下受益。

中國山水畫對虛實的捕捉和處理,在龔賢的時代找到了新的出口。他用積墨渲染的手法,營造空間感和距離感,以影寫實,完全打破了傳統山水畫家慣用的山石皴法,造成那個時代令人驚艷的表現手法。龔賢對境界的界定是“愈奇愈安,此畫之上品”。他在繪畫中刻意地發現和製造“奇”與“安”的矛盾,所謂“安而不奇,庸乎也;奇而不安,生乎也”。隨即,他再逐一消解,既不脫離自然,又不簡單地重復自然,使作品能夠高於自然之上。

這種觀念和技法始終被視為一個謎,龔賢以迥異於同時代畫家的筆法打開了中國山水畫的另一扇門。後世諸多學者認為,這種變革源於龔賢向西洋畫學習的結果,當時金陵作為國際都會,早巳佈滿西方傳教士的足跡,龔賢

極有可能從教堂油畫的素描技法中獲得啟發,他最終成功地融合了東西方兩種傳統。

400年後,龔賢曾經“先鋒”的藝術觀早巳在時間的衝滌下鉛華洗盡,成為新的傳統。徐冰用更為“先鋒”的表達方式,將兩個彼此陌生的世界,毅然相撞。

藝術的發明

很難定義徐冰究竟是—位藝術家,還是一位發明家。1999年,徐冰獲得美國文化界的最高獎項“麥克·阿瑟天才獎”,這個獎通常是頒發給科學家的,而不是藝術家。

徐冰的天才和野心,是毋庸置疑的,儘管他為人謙和低調,然而,一旦進入想像的世界,他便會變得無所不能,為所欲為。徐冰的成名作《天書》,曾經讓東西方世界都震驚不已,閉門整整一年的造字,書寫,乃至最終從中文過渡到英文字母,開發軟體系統,徐冰平靜地將這場幾乎具有

顛覆人類文明意味的藝術變革,延續至今。

《天書》

1980年代中國文化藝術的輝煌期愴然落幕之後,徐冰選擇了撤離,並從此開始了長達16年旅居美國的藝術生活。在中央美術學院造就的藝術功底,成為徐冰進行創新性探索的利器。20年來,他將香煙、垃圾、塵埃等等看起來和藝術完全無關的東西,應用在創作中,並營造出振聾發聵的藝術力量。在英國,他用收集自“9·11”廢墟的塵埃,組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在上海外灘三號,他用“煙草計劃”來探討人與自身、人與社會的關係。他帶給人的啟迪,往往是豁然開朗式的,然後留下無盡的空間等待你去繼續走完。每個裝置藝術都成為一種探險式的行動,觀眾因此得以參與進來,成為展覽的一部分。

徐冰將這種驚喜感安置在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展廳中,一幅原本沉靜而禪意葉足的水墨畫,竟會像閃電一樣擊中人心,徐冰的“藝術發明”又一次令人刮目。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