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剛1986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1990年赴德國留學,獲得藝術碩士學位。之後,劉永剛的藝術創作成就在專業領域內引起了廣泛注意。一幅《北薩拉的牧羊女》更是讓很多人記住了這位年輕、勤奮而又充滿創造激情的油畫家。
在架上繪畫取得一定成績後,劉永剛開始了新的藝術征途。他站在西方反觀東方,自覺地把視點轉向對中國文化的重新審視,深感中國的文字具有非凡的藝術感染力。於是,他開始研究每個歷史時期的中國文字,研究文字的演變、組合和形式美,並把這種美提煉出來,進行藝術再創作。
劉永剛把文字在結構上加以改變,並將它們引入空間,讓它們從平面上站立起來,立體地在空間中傳達自己的意向,展示文字的魅力。他的這種對漢字富有創意的“再造”,不僅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而且對於藝術界思考中國文字的獨特性打開了一條新思路。
二、讓雕塑具有“無聲的尊嚴”
在劉永剛的文字雕塑作品中,有一件名為《神七有感》的作品格外鮮亮,引發了人們的關注。藝術家為這件作品涂上了鮮紅的烤漆,將明亮的五角星莊嚴地印到了上面,抒發著這位旅歐藝術家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和對祖國的無限深情。這件高度6.9米的鋼鐵雕塑作品誕生於“神舟七號”成功飛天之時,為“站立的文字”系列雕塑增添了一個高亢的音符。劉永剛説:“作品表達的是我對祖國大國崛起的熱情歡呼。”
即將在深圳展出的文字雕塑將讓公眾通過大規模的藝術陳列感受到作品與空間之間的關係,讓作品與自然、環境相互交融。著名美術評論家殷雙喜評價這批作品時説:“我看到這些宏大裝置時,涌入腦海中的第一印象,竟是秦漢時的大型兵馬俑場面,這些站立的文字獲得了一種森然默立的無聲的尊嚴。劉永剛以曾經具有廣泛流通性、為民眾熟悉的文字形式,打通了民族與國界的局限,以冰冷的岩石,表達了火熱的激情,在獨特的空間形式構造中,將材料與精神結為一體。”
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很早就關注到劉永剛的文字雕塑作品。他認為,這些雕塑源於文字,又不拘泥于文字;與象形有關,又可以脫離象形。藝術家在以文字為基礎的雕塑造型中加入了許多個人性的創造因素,使這些雕塑造型既像字,又不完全是字,使他的作品具有較高的自由度,更少拘束和限制。他説:“作品既有大的統一,又有不同的變化,這種變化不是生硬的,而是通過優美的曲線進行的,這種自由度的獲得,與藝術家不拘泥于文字的造型,而是調動造型藝術本身的形式感和韻律感有關。”
著名美術評論家水天中評價“站立的文字”時充滿激情地説:“劉永剛以文字為資源的這一組雕塑,以紀念碑式的昂然氣度豎立在蒼茫大地,將極大地補充近現代中國雕塑所缺乏的文化分量與形式力度。從作品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站立的文字,更是一個強盛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