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立的文字-劉永剛雕塑繪畫作品展研討會

時間:2009-06-18 09:32:48 | 來源:藝術界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鄧平祥先生湖南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的美術批評家

徐虹女士中國美術館學術部副主任,著名美術批評家

水天中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前美術研究所所長,著名美術批評家

殷雙喜博士《美術研究》執行主編,著名批評家

郭小川博士中國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的美術批評家

呂品田先生《美術觀察》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批評家

吳鴻先生 藝術批評家,雅昌藝術網主編

陶咏白女士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藝術批評家

王端廷先生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研究員,專門研究西方藝術,著名批評家

高嶺博士 藝術批評家

馮博一先生著名策展人,藝術批評家

主持人 賈方舟著名藝術批評家

 

劉永剛對國內當代藝術界在藝術上演變,以及由於他自身的文化背景做出來的作品,是我們可以探討的話題;

他的藝術的第二個可以討論的話題是文字,漢字象形文字作為藝術家的出發點,這也是值得討論的。

鄧平祥:湖南美術家協會副主席,著名的美術批評家

劉永剛作品繪畫性的抽象,還有文字性的抽象,前提都是他對形式非常敏感,有非常好的形式的想像力,再加上形式的激情。這些決定了他可以做出好的成績,他的展覽是一個很好的證明。

我比較偏愛他黑顏色比例大、比重大的作品。他的作品背景比較誠實,所以做得好,也比較完美、完整。他以黑顏色為主的作品我覺得非常的完美,很難找到明顯不夠的地方。劉永剛走的是跟其他的一些畫家稍微不一樣的道路,我認為這個道路有一定的獨創性和個人的特徵。

徐虹:中國美術館學術部副主任,著名美術批評家

賈方舟的評論文章寫得非常好、非常充分。我接著他的文章補充一下自己的意見。

劉永剛先生更多從文字裏面提取了象和意的部分,就是他從傳統符號中提取出來的東西。象和意從現在看,如果要成為一種繪畫,而不是往文字發展,就要告訴我們它的形、它的狀、它的體,形就是他的“愛擁”,表示一個完整的人和人之間關係、生命體和生命體之間的關係,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形,它具備了藝術應該具備的特徵。

他通過空間和體積的力度,更多的是綜合起來的因素,表達一種完整的、又非常豐富的內涵,同時帶有很多空間想像。通過作品聯想到豐富的內涵,通過形來讓人感覺到它裏面的意義,欣賞他的審美特性。

他的作品、繪畫和文字我覺得很好,能夠把中國的書法文字真正做到世界上有震撼力的、這麼有成就的藝術家確實不多,劉永剛為我們打開了新的空間和可能性。

水天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前美術研究所所長,著名美術批評家

這個展覽和我原來對劉永剛的了解不一樣。他在藝術上更廣闊,他的想法也有新的發展,我為他的藝術創造的成績感到高興。

他的作品,大家是從漢字的資源去理解,我也從這個方面理解。實際上也可以不從這個方面理解。我覺得把中國字作為一種造型藝術創造的資源,這種利用的發掘、發揮,應該説僅僅是開始。雖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但是把它作為一種造型藝術,一種現代造型藝術的形式資源去利用還僅僅是開始,前面還有很多可以發揮的空間。

文字方面徐冰在全世界有影響。他對漢字的利用主要是作為文化符號的一種外延,應該充分肯定。

國內的一些畫家如李向群也在一些繪畫作品上用書法,把草書的韻律和節奏放到抽象繪畫上,在色彩和整個作品的氣度和文化氣氛上,在漢字本身的文化氣質理解上,比當年的台灣畫家更深入一層,更到位。

前兩天,中國美術館辦了田偉的展覽,是美國的一個華人畫家,他的思路跟那個台灣畫家一樣,把漢字作為一種裝飾性的元素。

 


 

與這些人不同的是劉永剛,他抓住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漢字本身的結構。結構給人視覺上和精神上的啟示和聯想,這是屬於漢字本源的、最本質性的一種形式特徵的東西,這值得充分關注和研究。所謂漢字的骨法、骨氣,書法講生死罡正為之骨,這個裏面生死罡正不是後代人説的審美感,主要是文字本身的間架結構。

劉永剛的雕塑放到不同的環境裏有不同的感情氣氛,給人新的感受。比如放到廢墟裏或者放在一個荒漠上,像內蒙的被破壞的草場上,或者放到綠草如蔭,有花有流水的地方效果馬上不一樣,給人以聯想,作品不變,陳設環境變,給人的聯想和感受也就不一樣。

殷雙喜:《美術研究》執行主編,著名批評家

我記得美術館以前有個藝術家在這展過書法雕塑,但是好象是草書類型的,那類東西給人一種社會上很奇特,總感覺不像是書法正宗的東西。我看到劉永剛的作品覺得特別興奮,他在這方面好像豁然開朗,打通了一個通道,我覺得劉永剛的東西還有很多討論的必要。

相比較我覺得劉永剛的藝術修養和眼界起到了作用,所以他的品位和氣質超越了一些平庸和俗氣的東西,做得很有意思。

從文字內在的結構去發現它的一種新的視覺的東西,這是視覺藝術家看文字,不是一般的書法家看文字,這是很有價值的方面。

一批中年藝術家10年以上在國外呆著,骨子裏是中國人,他們出去的時候已經具備了中國的文化和修養,這麼長的時間發酵、消化、吸收,帶回來的東西在世界範圍往那一放,不是單純的模倣。有西方的東西,也有我們以前認為的、建國以來的傳統主流美術,確確實實有一種質的變化在裏面。這可能預示著今後中國當代藝術真正的在這塊土地上和傳統上成長起來,對這類藝術家我們要特別的關注,是實實在在,不是浮在表面上。

他在展廳裏的作品排列,那種像軍陣式的黑白關係,實際上是裝置,説明他們在國外看展覽較多,下意識綜合媒介的跨越和組織,不是特別局限于雕塑繪畫。

有幾件墨玉石打得很光、很整潔,視覺非常好。

郭小川:中國研究院研究員,著名的美術批評家

我看劉永剛的作品,覺得有兩種不同的審美風格。繪畫更激越一些,雕塑顯得比較厚重、比較圓潤一些。

劉永剛先生的作品始終是對生命終級的一種關注,所以昇華出來是從宏觀意義上來表達,表述自己對人類生命本源問題的一些關注。包括他稍微早期一點的以“十字”和現在的平面的架上繪畫作品,表達了一種很激越的、很有活力和富有生命力的情感和情緒,我認為很優秀。

延伸到使用文字作為一種載體加以變換,仍然能表達一種以“愛”來作為根本的核心,表現出對生命的一個很重要的關注。我認為他在表述當中還是很成功的,表達了比較獨特的情感,一種獨特的理解。把文字作為一種載體然後加以演變,顯現出自己對文字的一種獨特的理解,在這一方面劉永剛做得非常有特點,也顯現出自己作品的一種獨特的風格。

劉永剛先生的創作和探索是可以充分肯定的。在以文字為載體的美術創作方面,他用文字的改造來表達主題,用厚重的石材或者其他材料,他對材料視覺上的變換,處理得比較巧妙。他這種文字是能夠變換的文字,不光是象形的相似,在骨子裏面也能體現出來。

呂品田:《美術觀察》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批評家

我覺得從劉永剛的藝術所反映出的一種狀態很有學術內涵。

我們今天看到雕塑和繪畫的一對矛盾,雕塑是比較靜態的、比較寧靜的、比較裝置的、比較立體的。繪畫比較動蕩、比較生動,充分張力和衝擊力,也很奔放熱情,這是一對矛盾體。

我們分別來看這兩種形態的創作。劉永剛的雕塑我覺得很明顯是以文字形態、文字符號作為雕塑支撐的架構來造型,他吸取了立體構成的一些處理辦法,使得平面化的圖形變得立體化。在三維空間裏有很多變化和處理,使文字站立起來。

劉永剛在駕馭繪畫上比較自如和輕鬆,畫面非常跳躍,充滿動感和激情。激情非常感人,讓人有一種審美感染力,用筆也很強勁,我感覺有北方草原上的生命力在奔涌,而且那種色彩,紅的、綠的、黑色特別加強了在草原上的博大和深厚的審美意向。

他的繪畫,我也覺得有小的可以區分的帶有對比性的東西。他的大畫是以文字意象為主題,然後襯托一種背景的方式。而那些小畫有點類似于雕塑,是以文字直接為畫面的形式結構,然後把肌理、用筆、色彩填充在這樣一個結構裏面。所以繪畫本身也有兩種,這些東西都是有學術內涵的。

 


 

吳鴻:藝術批評家,雅昌藝術網主編

劉永剛立體部分的作品不能僅僅作為雕塑看,特別是他作品構成的方式以及展覽展出的現場效果的方式,所以不能僅僅作為雕塑作品看。

我發現愛擁實際上是中西兩種文化在一起擁抱,或者兩種文化一起的碰撞。

田偉的作品是把中國語言文字從文化屬性角度處理,劉永剛是從空間形態的角度出發來發展的。

我更傾向於把他的作品作為觀念性的東西看待。繪畫作品和他的立體作品有互補關係。中國文字本身有很強的書寫體驗性,這種書寫體驗性更方便在平面繪畫上表現,但他畫的是立體作品,不是文字本身的東西。他把文字本身的文化屬性處理掉,留下物質形態空間的屬性。

陶咏白: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著名藝術批評家

漢字能夠那麼雄偉的站在那裏,一下子我覺得好像中國人站起來的感覺。這是我們那代人的心理。

他的畫,雖然抽象,但是我覺得還是劉永剛的作品,草原式的黑、紅、白、綠,非常強烈,還是蒙古人的風格。他的語言,用筆的粗獷、強烈,我覺得是劉永剛的個性化語言,所以感覺到還是劉永剛。

我看到劉永剛全身心為了藝術,完全為了藝術。國內的畫家相比之下沒什麼壓力,生活優越,有點退化。國內很早的時候也有搞抽象畫的,但是他們跨度不大,甚至退步。一個人必須在一種很高的境界,在世界文化境界中深刻的了解別人,再深刻了解自己。劉永剛的繪畫也可以説是一種文化回歸,心靈的回歸。大漠草原的渾厚、壯闊、強悍,深深影響了他,使他超越自己並和大家拉開了距離。

真正用文字為母體搞雕塑的,我覺得劉永剛是第一人。這麼大批量的表現,與他國外的經歷有關係。德國人用材料很講究,而且不斷的變化,所以能引起人們對繪畫藝術材料的興趣,我想他在這個方面還是得益匪淺。

以文字為母體的選擇是很明智的選擇。劉永剛用書法為母體,用雕塑給我們打開了一個思路,這很有發展。

王端廷:中國藝術研究院的研究員,專門研究西方藝術,著名批評家

走進美術館看到外面擺著劉永剛的大型雕塑,我直觀的第一個感受是“站立的文字,行走的人”,還有一個是“象形的文字,象徵的意義”。前面專家從各個角度談到對他的作品意義的解讀,比如説愛,比如劉永剛對 “愛擁”這個題目的愛的寓意,還有吳鴻先生解讀的是中西文化的擁抱、碰撞、交流,還有陶咏白的中國人站立起來種種,這些都可以包括在劉永剛雕塑的含義裏。

在劉永剛的展覽中,第一次看到把文字作為雕塑,這是比較獨特的。他是把平面文字變成一種三維的構成,説劉永剛的作品是雕塑也可以,説是裝置也同樣成立,他的作品非常有氣勢,大家可以感受到。

高嶺:藝術批評家

文字書法講流動,講勢,講書寫體驗,實際上在劉永剛雕塑作品裏,中斷了平面書法體驗性的東西,轉換到立體的東西。

我體會劉永剛的作品實際上追求中國文字的結構,把它立體化。

馮博一:著名策展人,藝術批評家

我個人認為劉永剛的作品是他對“愛”這個主題十幾年的一種體驗、一種認知、或者一種感悟,利用中國的傳統文化資源和符號表達。劉永剛的作品在文字結構或者文字形式上做了更多探討。實際上就是把這種文字形象和愛之間找到了切入點,或者説這是劉永剛的一種方式。

(新聞來源:《藝術界》2007年3、4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