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花草夢蘇州——黃苗子藝術展在蘇州博物館展出

時間:2009-06-16 09:44:18 | 來源:新民網

藝術家>黃苗子>相關報道>

黃苗子先生在作畫(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提供)

用新作來答謝朋友的關心

黃苗子先生本名黃祖耀,1913年出生在廣東中山一個既有深厚文化傳統、又不乏革新思想的家庭,祖父和父親都是重要的教育家。"苗子"是他的筆名,來自於他的小名"貓仔"。

黃苗子幼年在香港讀書,師從嶺南書法名家鄧爾雅。青年時,他用畫筆投身抗戰,尋求獨立,在廣州、重慶、上海等地從事藝文活動。他和夫人鬱風的結合六十餘年,他們和夏衍、吳祖光、丁聰等人風雲際會。反右運動中,他被打成右派。文革中,與鬱風同關在秦城監獄7載,卻互不知情、閱遍苦厄。耳順之年後,他將古篆字、畫像磚、石刻瓦當等傳統的文化藝術精華與繪畫構成的形式感巧妙結合,獨成一派"苗子體"書法。他還發表過美術史論文章百十萬字,成為研究吳道子、八大山人等的學術權威。2004年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卓越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的稱號。

2007年4月,夫人鬱風去世不久,中國美術館為黃苗子鬱風舉辦了"白頭偕老之歌--黃苗子鬱風藝術展"。2008年7月,黃苗子先生因病住院治療,經過近一年的治療,他頑強地抗爭了疾病的侵蝕,多次度過了生命的難關。在他住院期間,由北京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廣東美術館、中山美術館等機構先後為他舉辦了《風雨一吟--黃苗子藝術展》,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和廣大觀眾的熱烈關注。

黃苗子先生在醫院中對友人説:"藝術之路艱苦甜蜜,亦惟自知及知音者知之耳",藝術是支撐其生命的支點,他一直在思考著藝術創作的問題。在得知蘇州博物館邀請其舉辦展覽的消息後,他慨然應允,並表示要創作出新的作品。此次展覽中融入彩墨的書法作品《杏花春雨江南》、《三生花草夢蘇州》是他的最新作品。

黃苗子先生是我國目前健在的,少有的高齡藝術家。(百雅軒文化藝術機構提供)

風雨人生結藝術碩果

黃苗子先生藝術涉獵廣泛,對書法、水墨、漫畫、藝術理論,以及詩歌散文均有精深的研究和創作,並且成果豐碩,這亦使他成為藝術界少有的全才。他的書畫作品曾在英國、德國、澳大利亞、日本、南韓,以及我國台灣、香港和內地展出,作品被倫敦大英博物館、德國科隆東方美術博物館等世界知名美術館收藏。

黃苗子先生一生交遊廣泛,學術豐盛。他是中國傳統文化積澱下走出的藝術大師,他將自己的學養和人生觀融入藝術的創造和視覺體驗之中,保持著長久而旺盛的自新能力。更為難得的是,先生一生風風雨雨,藝術作品中卻少見苦難與哀愁,總是樂觀、爽朗地笑對世界,把他的所思所想,用詼諧幽默和童真樂觀述諸筆端,一派純青之氣躍然詩書畫中。

海納百川的思想,獨特的藝術風範

黃苗子先生很中意一句佛語:向榮的向榮,枯萎的枯萎,一切任自然。

這是位近百歲的耄耋老人,也是位特別的文化人。他是我國著名的漫畫家、美術史家、美術評論家、書法家、作家,具有博專兼美的器望。他從一個世紀的坎坷裏顛簸而來,就算始終懷著淡淡的愁思,但心裏坦然安詳。對藝術,對人生,博學而自省,知明而無過,完美表達了中國文人超然而富於詩意的人格境界。

黃苗子先生曾經説過"生活雖然很重要,但是沒有什麼比藝術的愛好更重要的,愛情也不例外。"正是因為將藝術看作生命,他才能在興趣廣泛的同時,對藝術進行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書法與觀者的抒情達意之間,盡顯字與字之間"氣韻生動"的繪畫之美。

縱觀黃苗子先生的許多作品,用一種似繪畫而非繪畫的手法,對古老中國的文字進行了藝術性的詮釋。八十年的追求和探索,使苗子先生這獨有風貌、自成一體的"苗子體"書法,成為藝術界越來越關注的課題。

黃苗子先生獨具特色的書畫作品是本次展覽的重點之一:書法用筆,抽象而有力,橫豎之中有"如柱般"的堅挺,撇捺之間有"如虹般"的蜿蜒,在抽象幾何的筆畫中加入中國古老文化的神秘和崇拜,字中透著畫的視覺性,畫中彰顯中國文化的魅力,引領觀者進入"藝術、文化、生活"三者相結合的視覺空間,以求得思想上的共鳴。

已經故去的著名藝術家熊秉明高度評價黃苗子的書法藝術。他説,"苗子先生用篆籀,寫的只是一首隨口拈來的絕句小詩。縱橫揮掃的淋漓痛快和現代點潑派、行動派所追求的肢體騰舞是一致的。西方造型藝術史上從未有過這一種企圖,在中國卻有一個悠長的傳統。……寫文字而有畫符號的神秘,畫符號而有安排圖案的美妙,安排圖案而終含涉生命的沉吟與飛揚。我們沐浴在五千年曆史長流中,也戰栗在二十世紀之末煙塵的前沿。"

 

1  2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