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國《偏離17.5度》——與新浦江城共生

時間:2009-06-12 16:57:06 | 來源:東方視覺

作為新浦江城公共藝術工程的首次實踐,隋建國針對新浦江城的規劃,創作了名為《偏離17.5度》的大規模公共藝術作品。這件作品實際上是根據浦江新城的實地情況,發展了他個人1992年的一件作品的構思。

相對於地球的南北軸線,整個新浦江城總體規劃的軸線向東偏了17.5度。從規劃角度來看它是合理的,因為這是為了適應浦東地區大的城市交通道路網路設置。隋建國的作品是在新城2平方公里規劃佈局中,建立起一個正南正北的坐標網路系統,這個系統叫做“偏離17.5度”。意思是説,由於它的存在,可以覺察到新浦江城與地球南北軸線的偏離。

這件作品以虛擬和現實兩種形態存在。所謂虛擬是指它對應于新浦江城規劃而存在。現實部分則是根據這個擬就的坐標系統,計劃在預先設定的結點以相同間距(220米)樹立起幾十個鑄鐵方柱,形成一個與城鎮中建築與街道系統的朝向偏離17度的柱陣。

這些鑄鐵方柱的尺寸為長寬各一米二,頂高一米二。所謂頂高一米二是指:所有柱子無論坐落在什麼位置如:街道旁,花園中或者河道裏等水準高度不同的地段,柱頂高度仍然一致。這樣,在複雜多變的現實生活環境中,柱陣成為一個絕對的坐標。

對於這件作品的實際安裝,無論是藝術家還是規劃設計師或開發建設方,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一方面要選擇好恰當的間距與位置,避免任何諸如妨害公共交通,有礙安全等問題;另一方面還要解決與業主個體的矛盾,個別進入私人領地的柱子要徵得業主同意。但是正由於上述複雜的問題,作品的公共性才凸現出來。

作為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它的實現方法是特殊的。因為92年原初的想法是以作者自己的生命週期為依據來完成,所以,在實施這個現空間中的坐標柱陣時,也只能每年立起一根柱子。這意味著,2007年正式實施,只能選擇一個點立起一根鐵柱,並在以後逐年立起(當然,柱身會標明年號)。

雖然在虛擬形式裏,所有的坐標點都已確立,在現實生活中,卻只能一個一個結點地逐年實現。直至作者生命結束當年為止,豎起多少根柱子即為作品的標準數字。其他雖有預設但未來得及實現的座標點,可以空缺形式顯示。

這一以作者生命週期為限定的方法,正是隋建國作為藝術家個體,將自己的作品植入公共空間的一種方式。

作為一個新興的,全新規劃並具有國際水準的居住生活社區,新浦江城從規劃設計、分期建成直至居民入住並工作生活在其中,自有其建設和形成的節奏。一般來説,它的節奏不能不考慮到作為居民的業主從入住到在其中衣食住行的節奏。但毫無疑問,業主也會不自覺地改變自己以適應它的節奏。新建成的空間作為入住居民新的生活空間,當然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著居民的生活方式。這就是地産界流行的説法,所謂“居住改變中國”。這一改變,是空間的,也是速度即時間的。

作為一個藝術家,在作品的實施中隋建國堅持自己生命的時間節奏。作品的持久性材料,是企圖對這一節奏的堅持賦予紀念碑性。借助時間,個體意志嵌入公共空間。

同時,由於每一個方柱之間相距約220米,這樣的空間距離也使得實際存在的柱陣,對於觀者來説,幾乎難以靠視覺把握,而只能在理解其佈局原理之後加以想像。這一點則加強了《偏離17.5度》作為一個相對於現實生活的絕對理想坐標系統的存在。這個理想坐標,也是相對於公共空間的個體意志存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