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以另外一種思維重新詮釋了中國人對假山及未來工業化時期的自然風景的傳統理解。
展望的一件新作《假山石系列---禦花園》有兩米多高,由不銹鋼和玻璃製成,宛若一尊熠熠生輝的聖像。這部作品是古典形式的現代版,是對人們腦海中對假山的那種熟悉和慣性的意像的個性解釋。石頭由不銹鋼構築而成,被安放在一面透明的、十分完美的環形玻璃之中,下面由四根同樣閃閃發光的不銹鋼柱支撐著。展望使“山”和“水”的傳統概念現代化了,山水是對現代文明的象徵,就如同石頭和墨水代表以前久遠的歲月。
創作者通過精湛的技藝,成功地實現了用不銹鋼材料對假山形狀和紋理的摹倣。鋼片優良的鍛性使它可以用來表現在石頭上的凹凸起伏。展望認為鋼是一種具有特殊效果的材料,即能同時表現中國古老的肅穆與現代的明麗。《禦花園》中,石面的亮度極高,清晰地映出了刻在玻璃池面上的金魚的斑斕色彩,一直映到這塊浮“水”而出的“石頭”的各個面上。或許有人會説這太矯飾了,是的,但卻合情合理,雕刻的金魚在新的殿堂裏邊遊玩嬉戲,依舊美麗且充滿了靈感。
《禦花園》的構思一改展望近兩年來的創作主題,以一種現代思維重新詮釋了人們對假山構成的傳統理解,假山作為中國花園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與當今時代協調共存。假山不是最古老的中國藝術,但在中國文化中卻深具啟發性。第一個設計有假山的風景式花園發現于西安,曾是漢王朝的首府所在地,約在漢武帝統治時期(西元前140年-87年)。兩千年過去了,假山作為人們對自然的一種昭示,其構造思想並未産生多大的變化。這個曾是專門為帝王和富人創建的、有著特殊美學原理的尤物使原始風景在園中得以再現,創造了一個微型的自然界,文人們無需離家遠涉就可以從這些假山上獲得他們所需要的靈感。因此在庭園佈置中,為這些嶙峋不平、千形百狀的石頭塑造一個別致的造型便成了首要的問題。它們就如宣紙一樣是中國特色的,打破了僅僅服務於特權階級和文人學士的局限,開始為更多的平民階層的人士所接納。
“即使今天,對石頭的特殊感情依然深植于中國人的審美觀以及他們的文化品味當中。”展望説道。“對大眾而言,石頭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實在的藝術,在每個公園或花園裏邊都可以找到造型各異的石頭,人們依然會被它們所表達的那種東西所感動。”
中國花園的建造原理應歸功於“道”及其勿要一覽無余的原則。置身於花園之中,每到一處,便是一番新的景致,如畫美景在你眼前一一展開。從外部觀看,各種形狀和大小,各種質地和光澤的假石仿佛中國的傳統屏風。推重是否給人們留下無窮的想像空間是中國傳統審美學的核心所在。
第二部分
展望首先完成的石頭創作《假山石》在1995年的北京——柏林展覽會上展出。其中一個對比十分鮮明,即使是參觀者也能認識到,一旦摹倣品的塑造得以完成,原來用作模型的石頭就被粉碎在摹倣品的腳下,這座假山由雕刻師的三角架支撐,這座模倣石頭所塑成的山酷似把早期的古希臘雕塑《克洛斯》(Kouros)——一個遠古時代的無頭和四肢的軀幹雕像,用機器時代的鋼塊重新定義。起初的實驗只是産生了一批如未來派隕石般的石頭碎塊。石頭的易碎性不適合精雕細琢,這一點在展望的作品中體現得尤為明顯。“這些‘石頭’是我目前的系列創作的一部分,我想用它們來構造一個真實景點中的岩石,創建一個完全由這種鋼石所做成的花園。”展望説道。
已經有一塊這樣的“石頭”放在花園裏了,事實上,並未産生人們想像中的與自然的衝突,鋼是一種與石頭有著共鳴和共同語言的東西。1996年7月,展參加了在天津舉辦的國際雕塑交流和專題研討會。計劃安排提供了一個月的充足時間和齊全設備來處理一塊巨石(200X300X150釐米)。展依此模型又創造了一塊胞石,僅是原石重量的一小部分,看起來如被圍在透明容器中的水。這兩件石頭現在都放在花園中,光在石頭和鋼的表面上穿梭跳躍,如奏著奇妙的交響樂一般,石頭的色彩也隨著季節的更替而變幻不定。
這種不銹鋼作品體現了作者對雕像外觀畫家般的關注。在使用這種材料之前,他是以一種更直接的方式來處理雕塑中的虛實、輕重及保持與周圍環境的融洽等問題的。《禦花園》則使觀眾透視了空虛的內在,表面的光采舞動下來而深入了作品內部,使之更耐人尋味,這也標誌著他對較早期雕塑概念的一種回歸。
在1990年至1991年期間,他為北京奧林匹克中心的公園創作了一系列生活類人物形象,街道、花園中經常看到的那些普通形像,被凍結在閃爍著青銅光澤的纖維玻璃鋼之中。這類作品把雕塑與觀眾聯繫起來,用熟悉的形像使藝術能夠雅俗共賞。在1994年的一次名為“空靈空”的個人作品展上,他把眾人皆知的“毛式衣服”穿在人體的空殼上,這些空殼是從事先做好的泥塑人體上翻下來的。這些變了形的人體在虛空的痛苦中不斷扭曲、翻滾。空,既是指畫廊周圍空間同時又指衣服內部的虛空。這些畸形、高懸起來的人體空殼似乎是倍受折磨的人類無言的抗爭。當這些人體從原來的展覽大廳被挪置到其他的臨時場地——半毀的建築物或郊外荒地時,更顯悲切,甚至融入了這荒漠的環境中去。
選擇這種迅速普及的“毛式衣服”與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存在著深厚的淵源,與中國潛含的“同一化”思想有著重要的聯繫。社會主義者認為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如同這種衣服。但他們卻不知除此之外的另一種共性,即空虛的痛苦。靈魂和精神早已在以前的美好歲月中逃逸,或被現實鬥爭所征服,只留下曾經的軀殼。艾青曾説過“道”無所不在,然而它似乎也遊居於這衣服裹就的空間之外。這些懸挂在作業架上的人體使人想起了戈雅的《戰爭暴行》,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以及法國革命中喪失了民族意識的更卑暗的人性。但是,這些扭曲的人體空殼或許只是對生活的比喻,假若把這些作業架看作是社會主義者的框架,以及把這些遭到遺棄的衣服看作是那些在社會中尋找立足之地的人們,仿佛太極端了,但也未嘗不可。
展望的許多作品都透著對人性的感傷,體現了他對這個為他提供了創作靈感的時代及其文化環境的關注。作品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強有力地表現了與中國過去一脈相承的時代思想。這位藝術家最近的一件作品,是把以石頭為模型拓制的不銹鋼山石安置於精製的木質鏡框之中,整個鏡子與原物大小相等,如屏飾一般。不銹鋼磨光了的表面反射出令人眩目的光彩,又或許還有比這超乎尋常的手法吸引觀眾的目光嗎?這些成對的,彼此相向的鏡子只是在向人們展現自己的美麗,但那沒有顯露出來的又在暗示著什麼呢?這另外的東西只有留給我們去想像、去猜測了。
在與這個國度及其歷史和文化背景緊密相關的藝術形式中,展望的作品堪稱對傳統不同凡響的繼承和延續,這同時也表現了一名藝術家對所有這些事情的高度敏感,但無論如何,這些東西是永遠也不能湮沒他的自我追求及最終個性的。
註釋:
凱倫.史密斯(KarenSmith):《亞洲藝術》(Asian Art News)和《世界雕塑》(World CultureNews)中國方面消息的特邀編輯。
(1)北京──柏林展覽會是繼中德交流會之後舉辦的一次展覽,1995年11月在首都師範大學的美術館展出,參展的有來自柏林的八位藝術家及中國方面的七位藝術家。
(2)“鏡子系列”將作為中國參展作品在東京當代美術館1997年四月至七月期間舉辦的展覽會上展出。
(3)“假山石系列”將在北京的Courtyard Gallery(北京某美術館?)1997年四月中旬至五月期間舉辦的“當代風景”美術作品展中,同邱士華(後改為路青)的油畫作品一起展出。
原文發表在“世界雕塑新聞”volume3 number1 winter 1997
(譯者注:第二篇文章共有三部分,插圖下面的文字介紹在材料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