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中國當代美術的評價標準

時間:2009-06-10 17:01:40 | 來源:光明日報

ID為15685的組件出現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取得持續進展的最好時期,也是文化事業、美術事業取得顯著成果,影響日益擴大的最好時期。當代中國美術的發展趨勢更加開放和多元,廣大美術家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增強;美術生態更加豐富多樣、生動活潑。當然,我們在充分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

美術工作對於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整體發展要求、期待還存在差距;與國際國內不斷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尤其是與一個國際地位日益提升的經濟文化大國、歷史文明古國的形象還不盡相符,美術事業的發展還面臨著不少亟待研究解決的新情況、新挑戰和新問題。

建立有中國特色的評判體系

伴隨經濟全球化浪潮而來的國際間各種思想文化的激蕩與碰撞,客觀上導致了近年來國內美術領域中某些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失、價值觀念的混亂、審美取向的迷茫以及創作觀念盲從躁動的現象,需要引起我們的關注。

據紐約蘇富比拍賣行2007年11月所做的統計顯示,在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上世紀五十年代後出生、單件作品成交超百萬美元的藝術家中,中國藝術家有9位,佔總數的32%,居世界第一。但是2008年春拍顯示中國當代藝術品開始下滑,秋拍出現大量流拍現象。中國當代藝術品拍出了比西方在世的大師級畫家作品還高的價格,又在二至三年內出現大幅波動,這令人在興奮之餘,又發人深省。中國藝術終於能夠堂堂正正地在國際藝術舞臺上佔有位置,且價格日升,應該不是壞事。但值得憂慮的是市場上流行的中國當代藝術多以西方觀念和西方價值標準進入市場,無疑從另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當代藝術在文化上的被動性。不管其背後的因素如何複雜,但作為現象,問題理所當然地提到了“什麼才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標準”上。

2006年4月,紐約亞洲協會博物館舉辦了以“21世紀亞洲美術史”為題的研討會。西方史學家討論把亞洲當代藝術納入藝術史的寫作範圍,無疑是好事情,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誰是撰寫21世紀中國藝術史的合適人選,由誰來選擇代表21世紀中國藝術史的入選作品。問題又回到了“什麼才是評價中國當代藝術的標準”上。

因此,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為指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根本、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吸收世界文化精華,發展建設具有中國文化底蘊,時代創新精神和當代風格特色的中國美術評判價值體系,是我們推動社會主義美術事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戰略任務。

創作有中國氣派的精品力作

我們的理論界、學術界需要理直氣壯地發出建構在學理批評層面上的聲音,核心的問題是如何判斷、估價並理性回答“什麼是中國的當代藝術”、“怎樣發展中國的當代藝術”、“發展什麼樣的中國當代藝術”的問題,對這三個重要命題的認識、理解和把握,將決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當代藝術的理論與實踐導向。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它也事關當代中國美術“走什麼路”、“舉什麼旗”,如何深入學習、領會“十七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貫徹科學發展觀,把文化建設、藝術創作落到實處的根本問題。

從世界美術史的角度看,我們因為過去百年的戰亂積弱,已經喪失了20世紀的國際美術話語權,我們不能也不應當再放棄和錯失21世紀的美術話語權。我們所説的美術繁榮,首要的是解決一些理論和思想認識問題,以抓理論建設來帶動指導創作實踐。一是有計劃地組織好諸如“國家重大歷史題材”、“中華文明歷史題材”等美術創作工程,真正抓出一批傳世佳作。二是繼續鼓勵當代藝術的研究、探索、創新,並由此逐步積累精品財富,推動對外交流和社會服務,做好藝術普及,滿足民眾需求,切實推動事業的繁榮與發展。

我們的美術家需要學習,需要關心時事政治和社會發展,需要學習文藝理論,注意讀書讀報和網路學習,學會跳出個人視野和技術的局限思考問題,注意補充文史哲知識,了解國際間各種文藝思潮碰撞背後所代表的不同國家意志與意識形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藝術觀,要做當代文化建設的局內人。

中國美術應走向全方位的繁榮

我們的創作要出精品力作,沒有別的竅門,美術家只有老老實實地深入生活,實實在在做好“三貼近”,不搞花架子,扎紮實實地提高理論素養,深入研究形式、風格、技巧和語言,在創作上下真功夫、下苦功夫。我們的美術展覽要注重藝術品質與學術品格,通過不斷完善評價機制,把握和引領學術導向,通過評獎表彰,嘉勉先進、激勵新人。我們的美術教育,首先要從教師做起,努力提高綜合素養和學術水準,身體力行地幫助、引導學生提高藝術鑒別能力,加強專業基本功訓練和創新實踐的探索,掌握謀生和服務社會的本領。我們的對外美術交流,無論是進與出,請什麼進來,拿什麼出去,都要秉持“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以我為主,對我有益”的理念。塑造、傳播國家的文化形象,展示經典、展示精品。即使不能做到每一個藝術家、每一件作品都是精品、經典,那麼持守健康的、有益的,起碼是無害的藝術基本底線也應當成為策展人和藝術家的責任。我們的藝術品市場應當在美術家、經營商和藏家三方建立起誠信的互動關係和良性的供需機制,鼓勵更多有實力的中國收藏家追捧中國自己的名家大師作品,一如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日本經濟繁榮,大力抬升日本畫的國際影響和市場價位。

我們正處於中國歷史上最好的文化發展時期與境遇之中。努力把握機遇、開拓進取,我們就可以在新時期有所建樹,這是廣大美術家的共同期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