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油畫、國畫、雕塑甚至裝置、影視藝術在國內外甚是活躍,並呈現出蒸蒸日上的趨勢。相比之下,版畫藝術則顯得寂寞和沉悶,其狀況令人憂慮。版畫藝術也曾有過輝煌,30年代新興版畫自不必多談,就是70年代紅紅火火的群體版畫和80年代初極富創造力和開拓精神的院校師生版畫都曾受到美術界同行的讚譽,然而時過境遷,版畫藝術在中國大地上風光不再,甚至有日趨衰落的跡象,這確令我們始料不及。面對如此狀況,有進取心和責任感的版畫家們在苦苦思索、探究,找尋突破的可能性,從報端和雜誌上不斷發表的議論和文章中就不難看出他們的良苦用心。版畫藝術發展至今所形成的局面和面臨的問題有外部原因,更多的則是版畫家自身因素造成的。客觀地講,由於版畫自身的局限性,它在各門類藝術中所處的位置不可能回復到以前那樣顯赫了。那是特殊的社會、文化氛圍造成的,應該説今天所處的位置是正常和合理的。就版畫藝術本身來説,反思我們所走過的路,不難發現我們自身存在著許多問題。至關重要的是版畫家關注當代社會、文化深層問題不夠,除此之外,我們自身潛力還遠遠沒有去挖掘,甚至有些基本問題沒有解決或者沒有解決好。因此,從版畫家自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調整中實現自強是版畫藝術推進與超越的根本出路。
我曾有機會多次看到東歐各國版畫作品,給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在他們的作品中那精湛的技藝和精神境界給我以深深的震撼。不論是場面宏大的表現還是極少物體的刻畫,從構思、構圖到版畫技法的運用都是那樣的深思熟慮。之所以能夠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我覺得根本所在不是別的,而是藝術家的。動態、精神境界及高超技藝所構成的完美統一的藝術語言。他們就是以這樣獨特的面貌證明著自己的品質和實力,並且無可爭議地立於世界版畫藝術之林。也許我們可以從東歐各國版畫藝術發展中受到某些啟發。
反觀90年代以來的中國版畫,從大大小小的展覽到報刊雜誌發表的版畫中可以看到,許多作品初看似乎豐富多彩,氣勢奪人,再看就感到風格雷同,空洞乏味了,有些作品連基本的手藝都沒有練好就去追求大幅面和複雜的場景,或去表現哲學理念和重大題材,難免給人以簡單的印象;還有許多作品想表現的東西太多,想要的東西太多,卻弄不清他到底想表現的是什麼,更看不到他自己的存在。而這一切常常是在“表現生活”的幌子下出現在展覽和公眾面前的,這樣的作品多了不僅不利於版畫整體形象,而且會對觀眾和初學者産生誤導。這樣講也許有些刻薄,但卻是不爭的事實,也是同行們的共識。與其看這樣的作品,還不如多看看院校學生的習作和畢業創作,因為在學生那裏至少還能讓人感受到實在、真誠和鮮活,傳達給人的東西更多。
從近幾年美術學院學生作品展覽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好作品,(當然,院校外的優秀版畫家成熟的作品也很多,例子也不勝枚舉,相關的評價已不少,這裡不再舉例説明。)我只想舉幾個與院校有關的例子:如中央美院版畫係畢業不久的李曉林、鄒曉萍、韋嘉、康劍飛和董菁,他們的畢業創作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們幾位年齡不同,有的畢業于研究班,有的畢業于大學本科,在藝術追求上有著明顯的差異,但他們的作品不僅都技法製作到位,而且都流露出真誠、單純和活力,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清新感受,儘管個別作品還不夠成熟,甚至顯現出時下樣式的影子,但仍不失為可讀的好作品。我欣賞他們的是那種狀態,那種不被時尚和利益所左右,始終能夠保持著真誠和平靜的心態,也欣賞他們那種執著地在各自有限的範圍裏踏實勞作、不懈摸索的精神。再回過頭來看我們自身,我們也曾具備這樣的品質,但卻在不經意間給丟失了。這不能不令我們感到慚愧。如果反省我們自己,不難發現我們自身出了問題,我們在今天繁雜社會和多元文化的環境中正在失去許多可貴的東西。由於環境因素使我們身不由己地深陷名利的旋流,沒有把握住自己,不能保持狀態的真實和精神境界的純凈。也許我們有許多藉口,但是任何藉口都不能成為失去最可貴的東西和不求進取的理由。
今天的我們的確需要通過反省來重新認識自己,從迷失中找回自信。或許從東歐版畫家和學生那裏可以受些啟發。在我看來,腳踏實地地用汗水去辛勤耕耘,將自己的活兒做的更道地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不斷付出和面對挑戰中才能激發出自身的創造力,實現自身價值。對於今天的版畫家來説,需要隨時警惕種種引誘及圈套,警惕那些沿襲至今的説教和潮流的束縛。還需要以自信的眼睛去觀照社會、觀照人生、觀照世界。藝術行為説到底應是個人性的,只有自我的不斷完善、獨立人格的實現,才可能産生震撼人心的作品,也才可能形成強有力的整體。(圖為蘇新平所作《無題》,石版,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