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月間,蘇新平帶著他1988年到2006年不同時期的版畫創作來到了墻美術館。
上世紀80年代末興起的藝術思潮是蘇新平一直關注並有所參與的,但並沒有去跟隨,“如果説逆潮流而動的話,那也只能説是我想做的事恰好是潮流拋棄的東西,我認為我的方式在本質上與當代藝術是有不謀而合的東西的。但我的性格中確有很強的反叛意識或是逆反心理”。蘇新平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石版作品,按理説從理念到方式方法已經形成了個人面貌,且被藝術界認可和在商業上取得成功,可他卻突然放棄坐享其成,“當我的生存狀態和心理狀態發生改變後,我就覺得作品自然應該發生變化,結果是可想而知的,又一次將自己拋向動蕩之中,而且還招致了那麼多的批評。跟大家的期待有所背離,背離得還挺遠,這樣産生的後果卻常常讓我吃不了兜著走”。
蘇新平出生在內蒙古集寧市,獨特的生活環境留給了他很深的印跡,“我從小生活的環境是空曠的,給我提供了想像空間,加上性格的內向,對空寂有著更多的體驗和感覺。”創作這些蒙古題材作品的時候並不是畫畫時髦的時候,那時又是裝置藝術、又是行為藝術,蘇新平卻將自己關在工作室裏畫石版畫,“外界的熱鬧氣氛也看到了,但總覺得與自己沒關係。對我來講只有畫畫才感到踏實,才能找回自我。可以説那時的生活極其單純,甚至是單調和枯燥。可我沒那麼多的想法和意識,只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再大的誘惑對我也不起作用。”
石版畫沒有鮮艷的色彩,它的色調很單純,而蘇新平卻説:“單純才有品位。”看得出他對版畫懷有深厚的情感,從20世紀40年代的第一個高峰起,版畫市場始終是起起落落。蘇新平説版畫一定會火,但永遠不可能太火,“版畫不具有惟一性,而只有惟一性的東西才能被炒作,可我不認為幾個商人收藏家高價購買的作品就是‘火’的作品,真正火的作品是老百姓都去購買的作品。版畫不怕市場,不怕泡沫,怕的是沒有藝術”。
“油畫和國畫都火了,但是再火也總會有個上限,到最後版畫自然而然就會火起來的。”雖然蘇新平相信版畫的魅力,但他卻不看好版畫的市場,“復述性是版畫低迷的第一個原因,這種特性讓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手中的版畫是不是失去了價值。而距離感是第二個原因,從小我們對版畫的認識少之又少,甚至不知道版畫是什麼,雖然在國外版畫和油畫是一樣的,但在國內卻不是,很多人看到版畫總感覺隔著一種材料的距離感,不真實所以就不喜歡。第三個原因是石版畫太費力氣,對技術要求非常高,完成一幅石版畫需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價值卻遠遠低於油畫,因此堅持做石版畫的人很少”。文/徐海童 人物攝影/高鵬
“來自東亞之風”
——第三回中日韓藝術巡迴展
由日本藝術家小山正先生策劃,評論家朱其為學術主持的“來自東亞之風——中日韓藝術巡迴展”將於4月20日至28日在上海頂層畫廊舉辦。中日韓藝術巡迴展已經進行到第三回,由南韓的金鐘壽紀念事業推進事業團贊助。本屆參展的藝術家有:日本的田鶴濱洋一郎,小山正,川口裕子;南韓的姜錦珠,金美路,金玄植;中國上海的肖小蘭,澳門的何仲儀,廣西的雷敏,江蘇的楊軒。作品包括油畫,紙上平面,多媒體印刷,綜合材料等形式。這個展覽反映出一種中日韓藝術家重新回到內心凝視和這種凝視所需要的安靜的存在方式,這種凝視當然不可能在當代重新回到一種絕對安靜的內心傳統,這是現代性對於個人影響的一個結果。
《紙上》
——段正渠紙本作品展
2007年4月7日-14日,由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主辦的《紙上:段正渠紙本作品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段正渠1983年畢業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係,現為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作品曾獲第七屆全國美展銅獎、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中國青年油畫展獎等。代表作有《東方紅》、《紅崖圪岔山曲曲》、《北方》、《黃河船夫》等。本次展出的作品均為紙上草圖、速寫和手稿,其中時間最早的畫于1987年,最晚的畫于2007年,前後歷時20年,記錄了畫家多年來的創作心路歷程。與以往的畫展相比,段正渠用鉛筆、水溶性炭精條、水彩等工具畫在紙上的速寫、草圖和手稿,似不經意、自由閒散,但卻傳達出某種別樣的機敏、鮮活和靈動。同期出版發行的還有河南美術出版社的圖文畫冊《紙上:段正渠紙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