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楊炳延的書法作品,總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淡淡的蕙蘭清香迎面而來。按理説,書法是視覺藝術,是用眼睛來欣賞的,但優秀的藝術作品,往往就容易讓欣賞者産生藝術通感。我們讀《蘭亭序》,總感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氣韻,讀《祭侄稿》總感覺有一種悲壯雄強的氣勢,讀《寒食詩帖》總感覺有一種奔放雄渾的氣度,這些藝術作品中透發出來的或似蘭,或似梅,或似菊之芬芳。這就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魅力,楊柄延的書法創作就十分注重這種魅力。
楊炳延出身於中醫世家,幼受庭訓,書法上,練就了一手童子功。在談到學書經歷時,楊炳延曾深有體會地説:學書法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自己小時候學過趙雪松,臨過唐楷。70年代學《九成宮》、學《蘭亭》。蘭亭筆法變化極為豐富,不易臨。20世紀80年代楊炳延進入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學書法,系統地學習了書法史,以及臨習了書法史上的諸多名帖。如:甲骨、鐘鼎、石鼓、小篆、魏碑和晉、唐、宋、元、明、清以來的正、草、隸、篆、行中的許多名帖都一一認真臨摹——分析——再臨摹——再分析,不斷地領會每一種書體中的形質所透發出來的意韻。可以説,這一時期是楊炳延對書法藝術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的質的飛躍的階段。用他自己樸實無華的話説:就是有了這個基礎,再臨《蘭亭》、《祭侄稿》等等,感覺就不一樣了,才會臨得進去。
20世紀90年代,楊炳秉從部隊轉業到地方後,先後在國家文化部人事司、國家圖書館和中國美術館擔任領導工作。在繁忙的政務工作之餘,他始終堅持對書法藝術的孜孜追求,並樂此不疲。他在遍臨歷代名帖的同時,對人稱歐陽詢“史事三帖”的《夢奠帖》、《卜商帖》和《張翰思鱸帖》(又稱《季鷹帖》),以及《行書千字文》用功尤勤。圍內人士稱他“喚醒歐公細論書”。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楊柄延走進了傳統,走進了歷代書法諸大家,特別是走進了歐陽詢。如果説,歐陽詢的書法具有厚樸、勁淩、秀潤、莊重、典雅之美的話;那麼,楊炳延的書法,不僅繼承了歐氏書風,而且具有了自我的秀逸與韻律之美。如果説,歐陽詢的書法透發出來的是具有鮮鮮霜中菊的氣息的話,那麼,楊炳延的書法還多了些悠悠蕙蘭香的氣質。
楊炳延在對傳統書法經典的繼承和融入時代精神的創新上,始終堅持“師古不復舊,創新不棄宗”為求學之本,反映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是傳統文脈、書脈的純正和書法氣息的清新。他正走在傳統文化的正脈上,實踐著他的書學思想,向著他的書法藝術的理想彼岸前進。
(作者係首都師範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書法》編輯,本文刊發時有刪節)
楊炳延筆名秉延,字三禾,齋號雲廬。研究生學歷。1948年生於河北新河。曾任文化部人事司司長,國家圖書館黨委書記、副館長。現為中國美術館副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鑒定評估委員會副主任。
編著出版有《楊炳延書法作品選》、《中國當代名家書法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