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訪美術大家王琦

時間:2009-03-20 14:30:55 | 來源:藝術中國

 

 

2008年3月29日,我們應邀前往王琦老師寓所對這位美術大家進行了訪談。

在畫界中,有些大半生從事油畫、水彩、版畫等西畫種類創作的畫家,晚年卻對中國畫情有獨鍾,而且取得顯著成就。在老一輩畫家中,吳作人、李劍晨便是兩個有代表性的例子。而王琦也是從版畫轉入國畫的,僅僅經過五六年時間,其國畫風景竟也形成自己獨具的藝術風貌。

王琦國畫作品給人的第一印像是清新。畫家沒有什麼國畫的“框框”,沒有背負傳統文人畫中沉重的“筆墨包袱”,因此,在他的畫中沒有所謂那些中國畫中常見的某些程式,不見那些粗壯的墨線,或者淡墨的暈痕。他喜用焦墨幹筆,然後再施以淡彩,繪畫語言的確不同一般。王琦的作品所描繪的內容以及所選取的角度也不同一般。如《馬來西亞漁村》、《渡口》,頗不同於通常的山水畫,這些題材也很少為一般畫家所畫。《三峽石壁》、《黃山孤松》的觀察視角和表現方法也非同尋常。這裡體現了畫家在創作中不與人雷同的求新意識。

王琦作品具有較強的實鏡感。例如《渡口》、《馬來西亞漁村》等作品,看上去很容易被帶進所表現的畫境中,由於畫傢具有表現空間和實體的深厚基礎和版畫表現的概括能力,畫中的透視關係、光影感等寫實因素都悄然滲入,其實鏡感是刻意追求的。更重要的是,作品實鏡感的創造不僅靠畫家的表現技巧,還在於畫家對生活的重視。作品的産生基於切實的生活感受,因而沒有一點概念化、城市化的痕跡。

鮮明的形式感也是王琦作品的一個突出的特點。畫家善於創造視覺形式中的韻律和節奏,使畫面常常具有音樂感。在描繪三峽石壁的兩幅作品中,畫家以細若遊絲但卻挺勁有力的線條表現刀劈一般的峭壁,如果將其視為一種“肌理”,也無不可。這顯然是從版畫中汲取了營養。方向大致相近的線條,創造了一種統一和諧而優美的合聲。《黃山孤松》實際上也以同樣的手法,形成點和線的交響曲。在《黃昏時分》中,黑與白、粗與細、墨與色等諸多對比形成鮮明有趣的形式感。王琦早在60年代初,就發表了關於形式探索的論文,足以看出他對藝術形式感的重視。

賞讀王琦國畫作品,我們至少可以得到兩點有益的啟示:其一,中國畫可以並能夠從其他畫種中汲取營養。其二,中國畫要避免概念化、程式化的陳俗,應該以造化為師,從生活感覺出發,這樣才能有所創新。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