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淺予作品:《印度婆羅多舞姿》
當代著名書畫家周韶華在談到葉淺予的藝術特徵時説,新興美術教育崛起之時,可以説也是振興中國人物畫之時,徐悲鴻、蔣兆和各位前輩不乏業績,但是真正有系列,成系統,在美學上建立起體系的,非葉淺予先生莫屬了,在這個領域,應推他為當代的代表。
周韶華説,葉淺予先生十分重視筆墨,然而他並不拘泥于吳道子的骨法用筆,而是側重“意筆抒寫”,也不板腐于項容或八大山人的墨分五色,他是把墨作為一畫的點和劃,類似于京劇的打擊樂器,起到醒目提神,造成氛圍和神韻,把人物畫作為有形的音樂去創作,專一在得其體而傳其情,盡其態而足其神,産生一種樂韻,獨到地解決了情態與節奏的結構關係,抽象的線條與運動的結構關係,創作了“情態結構”程式,開一代人物畫的新生面。所以説在現代美術史上,對人物畫開時代之新風的首要代表和國手,是葉淺予先生。這樣評價是名副其實和當之無愧的。
人間最豐富、最複雜的莫過於人的情感流變。氣勢、動感、迴旋、曲折、行雲流水,這些自然運動形態也在人身上有所對應,變成人的動態節奏、運動結構和情調神韻,而舞蹈則更能抽象地表現這些基本運動形態。節奏感是最美的形態,運動結構最能顯現人的美態,把節奏美、情態美作為藝術表現的中心,是畫家的最佳選擇。
8220;情態結構”就是按情感的節奏與運動中的人體結構相和諧的那樣一種藝術程式。在迎風舒捲、翩翩起舞的運動中表現人體的動態美,超脫瀟灑;在波折起伏的節奏中表現人的神韻情致,悠然自在,浩浩蕩蕩,曲高合眾,葉先生在“情態結構”是出人頭地的。
葉先生對“情態結構”的創造,完全是心靈韻律的需要,是以抽象的運動線條為骨架的空間構造。它是以人的風采、氣度、情愫、神韻為藝術表現中心的,是以形體的節奏美和運動結構美為基本特徵的。因此,首先進入角色的是畫家本人。葉先生對意象化的中國傳統戲曲人物和類似于抽象書法的少數民族舞蹈,研究揣摩數十年,觀察透徹入微,感受十分敏銳。在他的情感體驗裏,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一種極有人情味的東西,由這些元素釀成了他的藝術符號,一種獨特的藝術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