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韶華:1929年生,1950年畢業于中原大學美術系,國家一級美術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湖北省文聯名譽主席、湖北省美協名譽主席。曾因舉辦《大河尋源畫展》、《六十年藝術探索展》、《夢溯仰韶畫展》、《漢唐雄風巡迴展》和發表《全方位觀照論》等為世人所矚目。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終身成就藝術家”稱號。
他以“三大戰役”為畢生創作目標:走過黃河,走過長江,最終匯入大海。
15日,備受矚目的《周韶華藝術三部曲》畫展,將在省藝術館開展,展覽主題為“黃河·長江·大海”,160余件代表作品中,既有鴻篇巨制,也有抒情小品。周韶華説:“三大戰役橫跨兩個世紀,這一路走來有艱辛、有得失,更多的是收穫。”
耄耋之年再挑梁
從探尋北方文化的源頭,到對南方楚文化的追慕,再到包容萬象的激情迸發,改革開放的30年,成就了周韶華致力於中國畫改革的“三大戰役”。
問:您曾舉辦過大大小小60余次展覽,這次畫展對您而言有何特別意義?
答:這是我獻給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禮物,也是我在湖北從藝60週年的工作彙報,更是獻給自己80歲的一份生日禮物。我覺得這次畫展比任何一次都重要。
問:有人將您的三部曲譽為美術界的首部“三部曲”,與文學界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相媲美,您怎麼看?
答:我的藝術三部曲交出的是我對藝術轉型的答卷,我並不認為這是純個人的行為。它們幾乎傾盡了我的全部心血,我在祖國大山大河中留下的足跡,在“三部曲”的作品中可以尋見。
問:“三大戰役”的構想是何時産生的?
答:源於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初,這個偉大的歷史轉捩點也為我營造了廣闊自由的創作空間,那時我便設想出“三大戰役”,並把它作為我畢生要解決的文化命題。
問:“三大戰役”攻堅的難點是什麼?
答:就是尋找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契合點,以使五千年的偉大文明能有再發展、再生的空間。不管別人理解或誤會,我都義無反顧地堅持尋找了三十年。
曾經滄海難為水
在雪山草地之間,周韶華感受到原生態的歷史感與蒼茫雄渾的民族精神。在漢唐故都、大河上下,他尋找傳統藝術的新生命。在浩瀚汪洋中,他仰慕大海亙古不變的博大胸懷。
問:“三大戰役”為何都與“水”有關?
答:我出生於山東榮成一個漁民家庭,站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浩淼的太平洋,這段經歷為我的藝術創作奠定了基調。
問:為何首戰選擇了黃河?
答: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發祥地。作為國粹,中國畫應首先對此主流文化加以關照。我用了三年時間四進黃河,為探黃河源頭還登上了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我創作的《大河尋源》、《夢溯仰韶》、《漢唐雄風》系列,皆與此有關。
問:二戰“長江”是源於故土情結嗎?
答:我19歲隨軍來到武漢後便在湖北紮根,這裡是我的第二故鄉,醞釀了我對長江文化的追慕之情。我想以“長江”為載體,藝術地再現楚文化神秘、超凡、浪漫的精神實質。
問:您如何理解海洋文化的特質?
答:大海包容江河、不擇細流,才會浩浩蕩蕩,奔騰萬里。我以自己所獨創的“周式筆墨”(即以大線條、大塊面、濃色調,追求整體氣勢與激情為特徵的筆墨樣式),盡情揮灑出自己對大海的無限崇拜。這一部分作品是我近兩年的新作,將首次與觀眾見面。
一生不受古人欺
作為中國氣勢派山水畫的開派人,周韶華與吳冠中被學術界並稱為“北吳南周”,評論界將他稱為複合型藝術家——既是畫家,又是美術評論家、活動家。當許多藝術家還沉溺在舊有的繪畫傳統中不能自拔時,周韶華卻選擇了一條師承遞進的道路。
問:中國畫該如何轉型,一直是近年來美術界爭議不休的問題,您怎麼看?
答:中國畫壇對如何繼承與創新,常有不知所措之感,主要問題是沒有找到與時代相對應的話語形式。我認為中國畫的現代性如果離開本土文化作為參照係,是不會找到終極目標的。
問:您所創造的“全方位觀照論”、“隔代遺傳論”、“橫向移植論”等一系列學術觀點的主旨是什麼?
答:是為了在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尋找一個合適的融合點,進而創造出既有東方文化色澤,又有現代文化風采的新型山水畫。説白了,就是努力將東方的墨與西方的色、東方的線與西方的面、東方的章法與西方的平面融合在一起。
問:您認為目前中國水墨畫改革進行到了什麼階段?
答:中國水墨畫尚未國際化,所以它並不成熟,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我希望後來者能始終記住一句話:尊重傳統,立足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