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韋爾申、名譽院長宋惠民、原副院長李福來、教授張澎
全景畫,被譽為繪畫領域的“長城”。它源於西方並已有200餘年的歷史,但在我國它的出現卻還是近20年的事。值得遼寧人驕傲的是,1986年中國第一幅全景畫《攻克錦州》就出自魯迅美術學院畫家們不俗的手筆,並且從那時起,魯美人仿佛一發而不可收,以絕對優勢幾乎包攬了國內所有全景畫的創作,相繼創作出《清川江畔圍殲戰》、《萊蕪戰役》、《鄆城攻堅戰》、《三大戰役》、《井岡山革命鬥爭》、《赤壁之戰》等等。在2004年首屆中國壁畫美術作品大展中,魯美參展6幅全景畫作品,榮獲了7個大獎,4件藝術獎,2件優秀獎。另外還給魯美領導頒發了特殊貢獻獎。在第十屆全國美術優秀作品展中,中國美術館特用兩個廳專題展出魯迅美術學院全景畫作品,同時全景畫《赤壁之戰》獲得此次美展的金獎。這也是全景畫首次獲得的金獎。《赤壁之戰》全景畫館建在漢陽龜山山頂,俯瞰江漢,蔚為壯觀。館內全景畫周長135米,通高17米,共2295平方米。地面塑型1342平方米,這樣的鴻篇巨制不僅堪稱國內全景畫之最,其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精湛的藝術造詣,弘大的規模與氣勢在世界全景畫長廊中也不多見。同年,作為中國全景畫的代表,宋惠民、許榮初、李福來教授應邀參加了在美國召開的第12屆世界全景畫學術報告會,宋惠民的“當今中國全景畫”的報告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反響和關注,公認中國全景畫是世界一流。為了能以更近的距離研究中國的全景畫,國際全景畫學會決定第十三屆國際全景畫學術會議於今年9月22日至25日在瀋陽魯迅美術學院舉行。昨天,記者採訪了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韋爾申、名譽院長宋惠民、原副院長李福來、第十三屆國際全景畫會議組委會秘書長、魯美學院教授張澎。
“紅色經典”的獨特震撼力
記者:魯迅美術學院為什麼對“紅色經典”全景畫情有獨鍾?全景畫與其他類別的繪畫形式有什麼不同?
韋爾申(魯美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景畫作為大型綜合性的公共藝術,在國際上有著重要而廣泛的影響,許多耳熟能詳的全景畫作品在國際上有著很高的聲譽。例如法國的《莫斯科戰役》、美國的《亞特蘭大戰役》、比利時的《滑鐵盧戰役》、俄國的《波羅金諾戰役》等,這些作品以恢弘的氣勢和逼真的刻畫,感染和震撼了各國觀眾。藝術家們運用全景畫所特有的造型手段,將一個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瞬間凝固在150多米長、18米高的畫布上,在特定的燈光、音響以及逼真的地面塑型、倣真道具的烘托下,觀眾在特定的距離之內産生出強烈的視幻覺,宛如置身於巨大的臨場氛圍之中,這種感染力與震撼力是我們常見的架上繪畫所不能比的。
“紅色經典”是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一個個令人難忘的時空、事件及人物的片斷。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魯美繼承和弘揚魯藝傳統,本著對祖國對人民高度的責任感和對藝術創作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以及克服困難、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以藝術家的良知和深厚的藝術表現力,成就了這些熱血與烈火交織而成的革命戰爭和歷史戰爭畫卷。這些作品體現了中國當代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代表了中國全景畫創作的最高水準並在國際上産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
記者:各地“紅色經典”全景畫館目前的狀態如何?
韋爾申:已經完成的全景畫畫館都被評上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産生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尤其是當前全國正興起紅色之旅的熱潮,這些全景畫自然也成為紅色旅遊首選的熱點之地。
有時也很像農民工
記者:應該説全景畫的創作不僅辛苦,而且對藝術家的個性張揚也是有一定制約的。
宋惠民(魯美學院名譽院長、中國油畫學會副主席):在藝術道路上選擇全景畫是沉重的。這是選擇了背著沉重負荷的活法,但苦中有樂。從藝術勞動上來説,專業技術的要求很多,但這是我們的強項,都能夠做得很好。但從工作環境、勞動強度等方面我們卻要付出很多艱辛。
全景畫確切的講應該叫做“藝術工程”,而且是比較龐大的“藝術工程”。我們每一幅全景畫從開始到結束大約都得在10個月以上,基本涵蓋了一年中的每一個季節。因為全景畫要和藝術館的建設同時進行,因此我們往往要在剛剛封頂的建築物的框架裏進行高空作業。每天雙手端著一桿3米長的大畫筆,頂嚴寒冒酷暑在18米高的梯子上抻來拽去,好多人的手上都打滿了血泡。
張澎(第十三屆國際全景畫會議組委會秘書長、魯美學院教授):那個時候的我們,精神上是藝術家,形體上和農民工沒什麼兩樣。每天用安全帶把自己“五花大綁”地捆起來,在五層樓高的架子上兢兢業業地工作。偶爾一陣風吹來,架子就向兩邊晃蕩,幅度大約是80釐米,有恐高症或眩暈症是絕對不行的。在武漢創作《赤壁之戰》時,韋爾申院長也和我們一樣在零上43°C的高溫下,頭上係著毛巾,穿著短褲,光著膀子在18米高的架子上創作。
宋惠民:全景畫需要有團隊精神,需要有多種才能的人相互默契的工作在一起。這樣的隊伍在體育界可尋,在美術領域裏難覓。但魯美好像是形成這樣隊伍的一塊沃土。在院黨委的領導下,近年來這支隊伍走南闖北,連續作戰,每次都刻意創造、不斷創新。每一次都要遭遇一些難解的題,每次創作任務都是緊迫的。這其中,李福來教授等老教授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每一次都完成得很優秀,受到項目工程主持方、領導、群眾的高度讚許。去年的春節大家也未回瀋陽過節,全景畫創作組成員都在井岡山上趕制全景畫的創作任務。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記者:聽説為了創作全景畫,創作組還考察了黃河、長江、赤壁等地的地形地貌,訪問了許多當地群眾,李福來教授還研究了大量的史書、兵法。
李福來(魯美學院原副院長):這是必須的。全景畫的靈魂是寫實、是逼真、是臨場感。比如在創作《赤壁之戰》時,就要讀兵法,弄明白古代戰爭是怎樣一回事。古代戰爭是兵對兵、將對將,以兵陣為依託,將敗則兵亂,兵亂則陣亂,陣亂而戰必敗;另外還有如水陣中的“雁翅陣”、“魚鱗陣”都怎麼擺等等一些最常識的東西都要搞清楚,免得出現笑話。在《赤壁之戰》中,我設計的戰馬都沒有馬鐙。因為據史料記載,馬鐙的出現是在西晉以後。為了這幅畫,我大致讀了有10多本史書和兵法。
為了創作《萊蕪戰役》,我們創作組還到沂蒙山區一個叫鐵車的偏僻小山村去采風。當時,陳毅就是在那裏指揮戰鬥的。我們走遍了那裏的山山水水,與當年支援前線的送軍糧的老大爺交朋友談家常,有時在人家炕頭,有時就在村頭的碾子邊。還訪問了當年的老紅軍戰士甚至國民黨的高級將領的秘書等等。通過這些了解,就知道當年共産黨是怎樣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打勝仗的,掌握第一手材料,這對科學的反映歷史,避免漫畫化大有好處。
中國全景畫處於快速發展的旺盛期
記者:中國的全景畫目前處於怎樣的狀況?未來的發展會是怎樣?
宋惠民:從藝術上看,我們的創作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從題材的選擇上看,目前我們所表現的內容並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現階段戰爭題材多了一些,有些單一。難怪世界全景畫會議的同行們經常向我們發問,你們都是喜歡戰爭的畫家嗎?隨著中國和諧社會的發展和旅遊文化的興起,全景畫的題材會有多種選擇的。風光的、民俗的、懷舊的等等,文化知識探索和趣味娛樂的也都會有的。
中國全景畫正處於一個快速發展的旺盛期,這在世界上是個獨特的現象。現今100米以上規模的全景畫世界上僅20余幅,而且大部分都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作品,現時創作的很少。而中國在不到20年的時間竟完成了8幅之多,而且又基本上都是由魯美完成的,這又成了另一個獨特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