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 放膽 放筆——讀文代會代表周韶華近作有感

時間:2009-03-20 10:53:20 | 來源:中國文化畫報

周韶華近耄耋之年,然談鋒與思維犀利,青年晚輩不覺有與長者晤面時因年齡和聲望所生出的敬畏。近日,得以先睹周韶華的系列近作《荊楚狂歌》(這是他年初大病初愈後集數月呵成),作為晚輩是引為快事的。11月22日,“荊楚狂歌:周韶華新作展”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行。

上世紀80年代初,周韶華作品隨其鮮明的藝術主張,在中國畫壇上,響鼓重捶,一路走來,不覺已有20餘年。回溯他多經磨難的出身形成的經歷,他的經歷孕育的思維,他的思維鑄就的膽魄,皆可在其作品中找尋到明顯的印記。他熱愛藝術的稟賦,在改變近代中國命運的種種歷程中,不斷拓開了藝術境界,激蕩出了觀看人生與自然的胸襟。在回憶文章中,他寫道:“苦難並沒有把我壓倒,白眼冷遇和遭人菲薄也沒有使我退卻。”看他的作品,我們全然可以這樣説——藝術上有膽識者,其作品必是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

在社會變革所引發藝術新思潮的年代,周韶華十分敏感地意識到藝術創作中文化深度問題,表現出了清晰銳利的創作思想,將目光投注給了中華文明的歷史。明確提出“橫向移植”和“隔代遺傳”的藝術創作主張,將中國畫表現內容與形式語言的創新空間,定位在了由歷史編織的經緯坐標之中,其文化意義深刻。今天,我們手持滑鼠,可以在電腦前點擊世界上的任何一地,空間在切換、放大過程中給予了人們對時間思考以更多的內容。面對這種思考,周韶華以充沛的精力創作了《大河尋源》、《仰韶文化》、《漢唐雄風》和這批近作《荊楚狂歌》。每一系列的作品都以中國文明之鏈相扣,直逼對歷史進行的當代思考,並在縱橫中國大地萬里之行中,持續著彰顯個性的藝術實踐。其作品之豐盛,如泉涌不止,體現出了作者思維的連貫與深度和創作狀態的飽滿與昂揚。在他明確的藝術主張和文化進取目標導引下,將自己的目光與遠古文明相匯,逐一掃描萌發在中華大地上不同時空、不同地域的文化形態,並將這種追尋所形成新的視覺表現語言刻意銳化。在搜尋文化研究的方位中,確立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用畫筆開始奏出一首以大山、大河、大氣、大美為主題的交響曲,用“橫向移植”與“隔代遺傳”濃烈的色彩和線條演示著主題的變奏,傳遞出中華文明的光彩。

周韶華的作品將放眼天地間的感悟傾注所見景物之中,由自然之源追尋文化之源。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悠悠中華,上下五千年。惟無盡蒼穹,巍峨山川與不息江河,令無數古今聖賢追問與感懷。大山大河,于常人而言,是滄海桑田變幻中刻出的形態,在賢仁心中卻可發出對剎那與永恒的追問,對生命本體孕育其間的禮讚。從楚國屈原仰天亙古的發問始,直至今日,我們仍在受用這種追問所産生終極思考帶來創作中的無盡原動力。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悠長與苦難歷程,使我們對博大、深厚有近乎先天般的敏銳感受與理解力,對忍辱負重、自強不息有刻骨銘心的群體記憶,更有將這種感受賦予其形象化的才能。即便是在心靈永無休止的探問中,仍可盡享人文物寶的饋贈,領略天地萬物之美。

在周韶華的藝術創作歷程中,他十分清楚,對社會、對個人而言,進步,哪怕只是極小的一步,都須付出代價。中國所進行的任何改革,其滯阻往往來自對舊有或是習慣的方式利益上的認同或是情感上的依戀。中國畫技能性的嫺熟與精巧,欣賞中妙不可言的意會,形成了中國文人圓融的精神品質——在中國畫的創新中,是否還存在新的視覺體驗與審美意境呢?這是每一個藝術上的有志者不可回避的問題。在文化的背景下,我們置身現實與傳統的雙重圍裹之中,凡欲創新,必在嘗試一種有銳性的精神品質與物化形式之間認同的平衡,一種新的藝術觀點要用物化形式語言去描繪,必然是對傳統形式語言樣式的截取、放大、乃至解構、重組,去試圖增加其精神荷載。尤其在中國畫這樣一個承載民族精神的繪畫形式中,更需要進行以勇氣為支撐的探索,誰也不應該輕視這種嘗試所潛具的文化意義。這是對時代審美價值觀拓展的有益嘗試,是對觀眾評判水準的尊重,更是作者對自我的挑戰。周韶華藝術上的執韌,源於他的經歷與稟性。他深知,這一步一經邁出,對原有的藝術思維與表現方式斷無故態重現之必要,對他人種種質疑亦斷無妥協之可能。在這樣的決擇中,周韶華表現出了藝術上尤為可貴的膽識。

回望歷史上中國文人在繪畫上形成的放達、憤世、移情或是遣興之作,多是對世事隱性的參透,或參透的隱性表現,歷史的重迫與桎梏使傳統中國畫的美學意境漸趨萎縮與單一。周韶華在自己的藝術表現中,以當代思維直面歷史,擯棄當下種種矯情,割捨牽累小我趣情,抒發風神飄逸、興會淋漓的激越之情,振奮畫面中墨與色的力度。超常的勤奮與思索形成了他對作品語言表現力的格外關注,筆墨在這樣大開大闔表現中獲得了自由空間。

在周韶華這一批新作的大尺度畫面中,呈現出了率真的寫意手法,圖式錶現因素更加純粹。人形與器物的造型在畫面構建中出現了較之以前更為硬朗的邊緣線,在直接還原的形態刻畫中,皴、擦、提、按,繁繁複復,形質相合,技法表現來得更為真切,揮寫出了時光刻出的斑駁與厚澤,使我們能感受到作者彷彿在注視、撫摸、表現這些瑰寶時擊發出的心靈震顫。

欣賞周韶華畫作,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闊斧利刃般暢快的表現,筆隨神遊,自如的揮寫中宣泄出在盛世中積蓄著的精神力量,很自然地導引我們進入新的審美體驗和文化思考。

歸納周韶華的藝術思維和創作方式,我們可以看到“放眼——放膽——放筆”的必然軌跡。當你欣賞著畫面表現語言的特性時,圖式中的主題會在你的視線中赫然聳立,無法隱退;而當你在欣賞和體驗表現的主題時,又會回視思索這種表現手法何以能激發出心靈衝擊的視覺效能。

將周韶華的作品比做一首變奏的交響曲,應該是十分恰當的。我們期待著這首交響曲的下一個樂章,並向周韶華送上深深的祝福。

(作者:徐勇民)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