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輝的名字早在"文革"前就為人們所關注。他在60年代創作的連環畫《耕耘記》等作品中嶄露頭角。雖然他那時僅僅有美術學院附屬中學的學歷。1979年38歲時破格為浙江美術學院錄取為中國畫係研究生,才又重操畫筆。生活的磨難與被迫輟筆時對藝術的嚮往與思考,成為他爾後奮發向前的力量。畢業後他留校任教,近20年來他含辛茹苦而又意氣風發地勞動、耕耘,終於成為中國人物畫創作、教學與理論研究上有卓越建樹的藝術家。
在連環畫領域有良好造型和構思能力,又在學院受在寫意文人人畫傳統基礎上融合西畫造型能力方面頗有建樹的浙派人物畫的教育與訓練,劉國輝不僅基礎紮實,而且有廣闊的視野。他的老師李震堅藝術風格以凝重厚實著稱;他尊重的師輩藝術家周昌谷和方增先,前者畫風艷麗高雅,後者瀟灑自由;他們對他的藝術成長均有過影響。他在浙派人物畫的氛圍內熏陶受益,但又不願簡單地承繼浙派人物畫的傳統,而立志有所突破、創新。他認為,只有通過對既有模式的破壞、打碎,重新加提煉與組合,並在此過程中大膽地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進行新的創造,浙派以致整個中國現代人物畫才能在新時代有大的作為。他願意為此進行探索,做出奉獻。顯然,劉國輝的藝術觀唸有反叛性,不過他的這種反叛性是建立在對傳統尊崇、熱愛和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要把新舊傳統向前推進的、帶有建設 性的反叛。他對中外藝術有冷靜、理性的分析,深知傳統文人畫的優長與不足以及"五四"之後中國畫發展的艱辛曲折。經過思考,他認 為,他需要做的是應該廣泛吸納古今中外文化成果,把不同品類的異質文化相容到自己的作品中來,為生動地表現面對現實生活的各種感受服務,從中尋找表現手段的多種途徑。顯然,他對原有人物畫的長線勾勒穿插、空勾無皴比較單一的表現手法不滿足,努力探索改進的方法。他嘗試著把傳統山水畫中的皴擦技法移植到人物畫中來,線上條與皴擦的有機結合,強化人物的塑造能力。這種努力的結果使他的筆下的人物具體、豐滿而生動,從而把水墨人物畫寫意手法反映現實的寫實能力向前推進了一步。
假如説在80年代上半期他的這種探索還處於朦朧的、不自覺階段的話,那麼從80年代下半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他追求的目標更為明確,他的繪畫風格也更加鮮明和突出。在他的畫作面前,我們為他準確、生動地把握對象的形、神,為他瀟灑自如地運用線、墨、彩,為他塑造的鮮活的人物形象,為他營造的氣氛而迷戀,而感染;也為他新的富有個性的筆墨關係而嘖嘖稱羨。劉國輝説得好:"筆墨的産生源於對事物的表現,對象的改變致使筆墨的變化,這是自然的。"基於這種認識,他以虔誠的態度對待現實,對待自然,對待他描繪的人物,而不去刻意追求筆墨趣味。他在寫意與寫實的融合中,在筆力與墨韻、線與皴的交響中,在語言手段的虛實變化中,施展自己的才智,創造有現實品性、有格調有趣味的人物畫。與此同時,他把自己的藝術實踐成果運用到教學中,于1992-1993年主持了"中國人物畫高級研修班"。這個班銳意創新的作品在杭州、北京、台北等地展出時,受到畫界和社會廣泛的好評。他對人物畫創新的見解也在《水墨人物畫探》、《劉國輝教學隨筆》、《劉國輝創作隨筆》、《水墨人體瑣談》等集子以及《關於人物畫》、《人物畫談-一和研究生的一次對話》等文章中,有系統的闡發。
誠然,正如劉國輝清醒地認識到的,他和同輩畫家們的努力對中國人物畫的向前推進僅僅是開端,後面的路還很長。但是,他作為革新者的形象己經清晰地顯示了出來。在他以及許多優秀畫家所取得的成就中,我們己經預見到未來中國人物畫的光輝前景。
(作者:邵大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