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價值是重要標準 曾成鋼談《彝海結盟 紅軍長征》

時間:2009-03-18 16:54:25 | 來源:文化傳播網

編者按: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將於明年5月交付作品。本報繼6月26日推出重大歷史題材創作(國畫)的專題報道後,本期聚焦雕塑創作,通過作者訪談、專家點評等形式,繼續跟蹤創作現狀。

彝海結盟——紅軍長征(雕塑) 曾成鋼

《美術週刊》:您選擇了“長征”題材來創作,“長征”對您有哪些啟發?

曾成鋼:我們回顧長征,是為回憶並紀念這一段艱難的歷史歲月。它為我們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留下不屈的精神。在那樣極為艱苦的環境下,人們以一種什麼樣的力量為支撐堅持下來?對於現在的人來説當時的外部環境不可能再生,相同的狀態也不會再有,但長征對每個人都有啟迪,激勵著整個民族向前發展。歷史像拐杖一樣幫助我們,當我們碰到困難的時候,翻閱歷史,我們會收穫信念、勇氣、新解。

《美術週刊》:您選取什麼切入點來闡釋那段歷史?

曾成鋼:我想通過長征中小葉丹和劉伯承歃血為盟結拜兄弟的故事來表達為了民族解放不惜生命的精神,在此,兄弟之誼昇華為民族團結的情誼。這個故事很曲折,也很奇特。我翻閱了一些歷史資料,也看過一些相關的紀念碑、雕塑或畫。我比較關注如何做得與眾不同,更有當代感。想像當時的情景,人們穿著富有民族風情的服飾——在河邊,歃血結拜,對天發誓的戲劇化過程,舞臺效果極強。在表達上,我想借鑒舞臺效果加強雕塑語言的表現力,比如兩個人都半跪在地上,手拿兩碗酒,一抔泥土,對天發誓等。

這件雕塑作品分為四個部分:兩個人,彝族舉行儀式的旗子,再加上旁邊一個士兵牽著一匹馬。史料中,他們成立第二個烏故支隊,臨走的時候小葉丹送劉伯承一匹騾子,而那面旗幟卻一直保留到新中國成立。雕塑創作中,往往要以一當十,通過拉長故事,使歷史更有敘事性,更有可讀性。

《美術週刊》:在一件雕塑當中怎麼樣才能訴説這麼多內容?

曾成鋼:作品中的人物、旗子等的安排,有代表性,有意圖和作用。比如騾子是什麼意思,或者旗幟與人物的關係。在我們不解讀、不熟悉作品背景的時候,只能感到朦朧的意圖,待到弄清了來龍去脈才明白其意義。閱讀歷史作品時,應該懂得歷史背景。藝術家也應如此。也許藝術家本來對這段歷史不清楚,但要依據這段歷史展開創作,理所當然地應該翻閱大量資料。

《美術週刊》:對於現在的藝術家來説,歷史題材不是他們創作的主要題材,您怎麼理解這種衝突?

曾成鋼:是的,很多人覺得這是“紅色政治”“紅色文化”,離我們很遠。但我們不要把它變成一種政治口號或以政治為目的的創作。當此項創作變成謳歌民族和國家時,就會把作者自己融進去。這樣,藝術家心裏也很充實,而且不同內容的作品可以通過不同的表達方式、不同的風格材料去表現。這些都是藝術家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我想,重要的是歷史是否感動了藝術家,藝術家是不是真正投入表達。

我們這代人有幸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歷史責任和藝術品格。可能再過50年、100年,人們覺得這件作品不滿意,那時會有後來人重新創作。

《美術週刊》:歷史題材的雕塑作品除了再現歷史真實以外,更重要的是它的藝術價值嗎?

曾成鋼:前提是作品應該是一件藝術品。一旦主題、內容確定後,最重要的就是作品本身的藝術性、藝術效果和藝術語言。每位藝術家有自己的藝術風格、藝術追求或審美情趣。而組織者、評選者的思想應該開放,應以藝術品的價值來審定,允許作者在追求歷史真實和藝術真實的時候,有自己的理解和一定程度的演繹,使藝術表達更生動。如果僅僅拘泥于歷史真實的再現,那麼某些題材創作的藝術性、可塑性會差一些,因為藝術首先是視覺上的。

現在大家一談到“重大歷史題材”或者某些重大題材的東西時,常常被題材給框住了,於是就一味注重大場面、人數多等等,但是題材的博大不等於作品的偉大,什麼樣的題材都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而只有作品的藝術性才能給人們留下最深刻的感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