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周韶華談藝術創新與盛世文化建設

時間:2009-03-18 16:53:43 | 來源:新華網

2007年3月29日(星期四),新華網就《藝術創新與盛世文化建設》一主題邀請我國著名畫家周韶華先生現場訪談。圖為嘉賓就藝術創新與盛世文化建設等話題與網友交流。

 

 

主持人 各位網友,大家下午好,歡迎點擊新華訪談。今天我們非常榮幸請到的嘉賓是享譽海內外畫壇的著名畫家周韶華先生。周老,您好,首先我代表新華網友向您做客新華網表示由衷的感謝。 

周韶華 各位網友大家好。 

主持人 傳統中國畫發展到今天需要創新出適合當代審美要求的新面貌;我國的社會經濟建設發展到今天需要創造出反映盛世特點的新文化;作為文化建設的一個分支,美術的創新對盛世文化建設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下面我為大家介紹一下周老。 

主持人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著名畫家周韶華先生行程三十萬里,先後創作了《夢回仰韶》、《漢唐雄風》、《荊楚狂歌》等至剛大美的優秀作品,在傳統水墨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中進行了成功的探索。在長期的藝術創新實踐中,周韶華先生提出了全方位觀照、橫向移植與隔代遺傳等創新性美術觀點,在藝術理論建設上取得了豐富成果。 

主持人 今天我們邀請這位已經七十八歲高齡仍充滿創新激情的著名藝術家周韶華先生就藝術創新與盛世文化建設等話題發表看法,期待從中獲得啟迪。 

主持人 創新是藝術家的生命。在周老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不斷地推陳出新,我們知道從20世紀80年代初您的《大河尋源》組畫問世以來,您一直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尋根,我們第一個問題想請周老談談您藝術創新的動力從何而來?

周韶華 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都有不同特徵的文化形態,構成獨自的特色。宋代的繪畫不同於唐代,元代的繪畫不同於宋代。我們中國在很長時間一直處於農耕文明時期,但從宋代以後大體上是沿著水墨畫這個脈絡推進。這個時期由於很多很有文化的文人的參與使得中國的水墨畫有了很大的發展。很多的大師都把詩歌和書法引進了繪畫,象蘇東坡和米芾等很多的大師素養非常的高,為中國的文人畫從理論到實踐都提供非常好的基礎。但是這段時間的重復非常大,這在農耕社會也是可以理解的,很多人也沒有什麼特別不舒服的感覺。但是中國的文化到了社會主義時期,工業文明走上了中國的歷史舞臺。科技的進步和文化的提高與農耕文明有了很大的不同,所以要求中國繪畫從文化內涵到藝術表現手段都應該比農耕時代有一個更大的突破,這樣才能創立我們現代這個時代的文化形態。不然創立不起來,你還是沿著古人的思路,端著古人的飯碗,吃古人的飯。我們自己一點創造都沒有。 

主持人 您認為創新在您個人的創作中起了什麼樣作用呢?

周韶華 我認為創新就要對中國畫整個狀況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個清晰的認識就是你要對它存在的弊病有一個認識。你要想創新就要解決問題。我覺得最大的問題就是中國畫在幾百年來一直停留在淡泊優雅“不食人間煙火”時期,跟社會不沾邊,顯然這不是符合時代的繪畫。特別是這半個世紀以來,新中國在各個方面都在發展,我們的文化形態也應該創立自己這個時代的文化形態。文化形態最大的特色就是應該把時代性提在第一位、還有民族性和當代性。只有這樣才和西方文化有極大的區別,才能用我們自己獨立的語言和他們對話,無論在形式上、內涵上都應該創新。我從創作《大河尋源》起主要是呼喚民族大靈魂,中國畫已經有很長時間脫離了生活、脫離了時代,文化含金量基本上已經不屬於我們這個時代。雖然我們要繼承傳統文化,但是你的文化形態、文化特質應該屬於新中國的文化形態。

主持人 我們注意到在周老您的藝術創作中在不斷吸收中國傳統繪畫語言的同時也運用了大量的現代繪畫語言。您認為經過再創造的傳統藝術語言如何在新的時代延續和勃發?西方現代藝術語言如何與中國傳統藝術語言結合?  

周韶華 從唐代晚期王維就提出了“畫道之中、水墨為上”,把金碧輝煌的色彩給否定了。確實在一定時期水墨畫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不借鑒色彩、不重視造型、不重視現實生活、不重視和廣大人群的聯繫,這個就是文化最大的矛盾。要想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就要從題材、形式、表現方式做非常大的調整,因為中國畫很長時間犧牲了色彩,那麼我就要把這個色彩和中國的水墨很好的進行溶合。 

周韶華 西方印象派的“色彩革命”和“色彩解放”對西方的油畫影響特別的大,他們的進步可以説主要表現在色彩上的進步。那我就要把中國的水墨和西方的色彩要很好的進行溶合,很長時間一直在解決這個問題。解決色彩的問題和過去的黑白灰的關係就産生了矛盾。過去的人們認為色彩影響筆墨效果。所以克服這個矛盾也用了很長時間。中國畫的章法過去非常簡單,中國山水畫基本上是“之字型”的構圖,你要面對大自然,在大自然裏面去尋找形式。除此之外還要和西方的現代構成進行溶合,這樣的話你的繪畫才能增加新的語言。還有一條就是“線條”,中國畫的繪畫語言過去基本上是點、線。我把中國畫的點線和西方的塊面進行結合,塊面用在繪畫裏非常解決問題。比方説北宋的范寬李成的山水畫的陰面就來一個大山頭,這個大山頭就是一個大塊面。過去他們對塊面的意識可能沒有現在那麼強烈,但是它在控制畫面的時候作用非常大,氣勢非常強大。 

周韶華 我就要運用大的塊面,特別是看了德國的建築,因為德國的建築很象德國的古典哲學,大塊面非常嚴謹,有份量,不搞羅裏囉嗦的東西。所以我在很長一段時間解決的就是點線和塊面、色彩和水墨的關係,章法和西方構成尋找契合點。基本上還是融合的比較成功的。 

主持人 20世紀80年代以來,周韶華先生的“隔代遺傳”和“橫向移植”的藝術主張極具影響力,請您為廣大網友分別講解一下。 

周韶華 我認為中國畫主要是受“隔代遺傳”和“橫向移植”的影響,過去中國最燦爛的文化非常的久遠,我國有五千年的文明啊!漢代和唐代的藝術非常的輝煌,如果你總是在元明清原地不動,沒有一點吸引力也是不行的。所以“隔代遺傳”就隔過元明清走向遠古,可以充分的利用大量的文化資源。一種文化的發展不是單因子的結構,而應該是多因子的複合結構,中國古代如果沒有戰國藝術的碰撞就很難有漢代的輝煌,如果沒有南北朝藝術的碰撞,就很難設想唐代的藝術會那麼的輝煌燦爛。那我們今天要向前走,“橫向移植”就是拿來很多國外的優秀的藝術表現手段,所以,西方的很多藝術如音樂、舞蹈、民間藝術都可以豐富中國文化。我認為這個理論的説法就是所有的有利於當下的文化表現形式都可以進行“隔代遺傳”和“橫向移植”。 

主持人 進行到這裡我們看一下網友提問:有一位網友問:今天我們訪談的主題是《藝術創新與盛世文化建設》他非常感興趣的是想請周老談一下您為什麼提出盛世文化建設?盛世文化建設的內涵很意義是什麼? 

周韶華 我覺得中國的發展科技有很大進步,經濟也有很大的發展,如果按照這樣發展下去,我覺得在二十一世紀的中頁有可能進入盛世時代。我們現在硬實力的發展大家都很高興,但是軟實力還有待加強。 

周韶華  盛世文化是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審美水準的衡量點,所以我們要提倡盛世文化的重要性。我們要很好的推動盛世文化建設,應該想到中國文化的大文化,這就是盛世文化,就是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和藝術欣賞水準,而且我們會提供很多東西讓大家享受,這是很重要的。我們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我們要有雄心來搞盛世問題的建設,這是件非常恰當的事情! 

主持人 也就是説我們的文化要立足於傳統的根本,要尋找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價值根源。 

周韶華 是的。我們在很長時間裏丟掉了忘記了自己的文化,實際上五千年的對我們今天的藝術創作都有很大的幫助,只有很好的掌握我們自己的文化資源才可以更好的發展自己的盛世文化。從這點來看我們就和西方不一樣,美國建國才幾百年但他們對自己的文化很重視。除了印地安屬於他們本土的文化外很多都是泊來品,所以他們對象波洛克的藝術非常重視。波洛克是美國的,他的藝術和歐洲的印象派、表現主義等等流派都不同,這屬於他們自己本土的文化,他們對這個事情非常的看重。 

主持人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網友的問題。網友:有理論界認為,談到中國山水畫自然的把黃賓虹、李可染、傅抱石、石魯、吳冠中和您之間找到一條衍變的關係鏈。請您為我們分解一下這中間的衍變關係吧,謝謝!

周韶華 從50年代開始,北京畫壇一直以李可染先生、張仃先生等為代表,李可染先生最大的貢獻就是要解決中國山水畫創新的問題他提倡要到大自然中尋找語言,大自然裏面的那些東西都定型了,都格式化了。他的技法非常的高超,你要想改變這個東西就必須要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李可染到了黃山去畫就是“黃山”,他畫的太湖漁船和長江漁船就是不一樣。他的繪畫語言符號是非常的鮮活的,給我們大家提供的都是現實當中有的東西,所以李可染先生功不可沒!石魯的內心對現實生活就像一團火一樣,他把陜北的黃土高原畫的非常好,很多作品都非常的成功,延安文學座談會的講話等等對他的繪畫起了很大的作用。 

周韶華 吳冠中受到林風眠的教育,林風眠在教育中非常重視中國畫的革新,他的學生有很多世界級的大師,吳冠中找到了中國畫的一種新的形式,這種形式非常講究線條的結構,講究輕鬆、活潑,樣式和過去的傳統構造完全的不一樣。儘管有一些人對他有非議,但是我認為吳冠中還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是我們新中國成立以後偉大的畫家之一。

黃賓虹有雄厚的國學基礎,中國文人畫的筆墨到他那裏恐怕也就是最後一位了,以後又有很多人想超越他,那是不可能的,因為其他人根本就沒有他的那種文化背景。現在作為一種繪畫語言,我們也要對黃老先生的繪畫給予充分的肯定!他把山水畫的非常的蒼勁有利,我對他也是非常欣賞的。現在很多人都去模倣他,但是如果要想超越黃賓虹的格式你就根本超越不了。所以你必須要有自己的新東西,這樣你才能有所作為。

主持人 這裡我們再看一個網友的問題。周老您先後創作了《夢回仰韶》、《漢唐雄風》、《荊楚狂歌》等至剛大美的優秀作品,在傳統水墨從古典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中進行了成功的探索。請您講一下自己所要表現的精神。 

周韶華 自從在河南等地相繼發現仰韶文化以後,我從畫了《大河尋源》的時候就開始非常關注這個東西,對我啟發很大。仰韶文化的繁榮期有四千多年,它對中國幾何形的結構很有研究,方又分解出了很多的形態。圓分解了以後又産生了很多橢圓、拋物線等等,不斷變換不斷分解組合。這就成為了中國繪畫的幾何形體的記印,於是就發展了中國的藝術,這簡直太了不起了,所以對我的幫助非常大。我對中國繪畫的基本造型觀念和最原始的藝術基礎初創基因是産生於仰韶文化。他可以把彩陶不斷的進行分解組合,我們為什麼不能讓彩陶上的樣式走出彩陶放到建築上、服裝上等現代藝術中呢。如果我再進一步的做的話,這種東西甚至可以成為一種産業,這種産業就會使我們現在很多設計發生新的變化。 

周韶華 盛世文化最值得提的是漢唐文化。漢唐文化簡直是不得了,一個盛世文化除了創造了很多輝煌燦爛的繪畫作品,還應該有一大批的巨人、大畫家、大作家來參與,象唐代詩歌如果沒有李白杜甫韓愈等大家那不堪想像。還有書法顏柳草書的懷旭等等一批傑出人才建構了當時的文化。盛世文化是方方面面都要展現的,它非常的了不得。你可以到敦煌、到龍門看一看那些雕塑,都非常的不得了,這就是我們非常成熟的文化資源。我們今天要創新要建設盛世文化,就應該參照西方文藝復興的經驗。比如西方的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都非常的好,到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也非常好,大師們都可以充分的表現“人”。漢唐的文化太豐富了,説起盛世文化就需要有很多的巨匠才能把這個文化推到一定的高度,比如説漢代如果沒有司馬遷追究寫歷史都非常的困難,所以建立盛世文化需要巨匠、大家、大師來參與,過去如果我國沒有孔子、孟子、莊子、屈原等巨人也是非常可怕的。 

主持人 網友:在很多國際大展上,您作為重量級的中國畫創新派的元老人物總是能看到您的作品,您認為自己屬於傳統藝術的範疇還是當代藝術的範疇? 

周韶華 我的元素還非常傳統的,但是我整個藝術是當代的。

主持人 網友:近幾年藝術市場非常火爆,請您談談您對現在藝術市場的個人看法。中國當代藝術該走向何方?

周韶華 由於我一直在文聯擔任重要工作,也可能是一種障礙,沒有很好的去參與,有很多畫都是過去感情心血來潮送給了別人,所以有時候我也無可奈何。 

主持人 在您來之前,我們做了網上預告,有很多對你非常感興趣的網友留了很多言。有一個網友説,您好,我是一名美術院校的學生,我讀過您的很多理論著作。請您詳細闡述一下“全方位觀照”的概念吧,謝謝。 

周韶華 當代的藝術要做大做好,就應該有大思維,這個大思維應該有跨度,應該是上下五千年,把過去、現代、未來連成一片,把古往今來進行很好的綜合,應該有整體的大思維、大趨向,這樣做出的作品文化含金量、底蘊就會非常雄厚。 

周韶華 過去的一些藝術建築真的是不得了,當時漢武帝的時候是列了很多的豐功偉績的,就是因為他是放在了一個廣大的空間來搞創作。現在就要超越現實、超越時空,這樣的話這個作品就不是一個小家碧玉了。 

主持人 周老一直是湖北美院的院長,您可能對美術教育這塊也有很多個人的看法,您對當下美術教育有什麼看法呢? 

周韶華 美術教育現在是空前的發展,我們招收的學生非常的多,很多家長包括學生自己也為自己尋找出路都選擇了美術。這種狀況對於全民提高審美水準還是非常有好處的,我回到美術學院以後作為教授、作為碩士生指導組的組長,我認為現在師資的力量有待大大的提高,因為學生很多,我們忽視了職業教育,這麼多人將來從事美術教育職業,你還要對他進行再教育,他才能很好的教學生,如果他自己的水準不高,教學的效果就很差。 

周韶華 我在國外也做過考察,德國非常重視教育職業教育,當然也包括美術院校的職業教育,很多老師説風涼話,這個教授你和你的學府相稱嗎?面對這個問題也感覺很尷尬,這個問題也有待提高。我們也要大膽的啟用學習美術的年輕人。 

主持人 網友:我曾看過您的《漢唐雄風》、《荊楚狂歌》,領略了您的大美,您在近期對自己的作品有什麼新的創作動態呢? 

周韶華《荊楚狂歌》主要是以荊楚文化為坐標的,與之前的作品完全不一樣,以前《漢唐雄風》、《夢回仰韶》、《大河尋源》等作品都是以黃河文化為坐標的,表現的是雄秀博大壯美的浩然之氣,長江文化包括荊楚文化、巴蜀文化等等,所以這次的作品就很不一樣。我馬上就要到湖南長沙舉行展覽,因為湖南衛視很想給我做大,因為場地有限,就挑了一些比較重要的作品。 

周韶華 中國的民間剪紙藝術非常優秀,剪紙文化、仰韶文化基本上都是剪紙的造型,後來民間的剪紙就到了老百姓生活中去,他們搞這個東西個的非常的鮮活、有情趣、有生活味道。整個構成就是一種快面組合,我現在已經注意一些民間藝術了,民間藝術和我們的現代藝術特別的吻合,很容易能夠找到現代藝術的感覺。

主持人 就是把民間剪紙的元素利用現代藝術的構成方式重新的組合,然後形成一種現代藝術的藝術語言。

周韶華 是的。因為操作起來比較麻煩,我覺得下面就要搞一些大的作品,我今年除了教學以外,就是要把民間美術這塊做好。 

主持人 網友:喜歡作品的氣魄--這就是所謂的張力吧!那些把傳統文化符號納入構成元素,又通過現代多種方式無約束地加以表現的作品,很有創意。您個人的精神元素在您的繪畫中有什麼體現嗎? 

周韶華 我的作品主要是受齊魯文化的影響,我比較還是崇尚浩然之氣的,我們民族創新當中的一種衝動和一種張力,我們現在很需要這種精神。南北朝的時候提出了中國畫的六法,第一法就是氣、韻、生、動,如果沒有“氣”就沒有“生”,這個“氣”也可以説成是“道”,一生二、二生三,這種例子很多。“韻”就是講的音樂感、講的韻律,就是講的要生生不息,“生”就是的生動。首先我們要把生動放在第一位,但是近年來我們都是把“用筆”放在第一位。很多評論家都注意到了,邵大箴也提出了我是山水畫派的開宗創代的代表人物。 

主持人 由於時間關係,本次訪談到此結束,非常感謝周老的到來。

周韶華 謝謝主持人,謝謝各位網友!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