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雕塑“站起來”:曾成鋼學習雕塑名家心得

時間:2009-03-18 16:53:15 | 來源:中國文化報

曾成鋼

曾成鋼作品

摩爾作品

事實上,人類歷史上沒有一種藝術能像雕塑那樣形象生動、強烈確鑿地表達人的使命。無論是宗教的神明、世俗的領袖,還是初民的蠻荒、現代社會的文明,一言以蔽之,不約而同地都表現為雕塑“站起來”的崇高。勞動創造了人本身,而雕塑表現的不僅是人在生物學意義上的“站起來”,更是人性精神的“站起來”。雕塑必須完成這樣的學術理想,這是曾成鋼孜孜以求的目標。曾成鋼在學生時代就牢記老先生們的名言,優秀雕塑是“站起來”的,否則只能是一攤泥!從“水滸人物”、“精神不倒——海明威”到“蓮”系列,曾成鋼更注重在雕塑內在精神和文化力度。


    布德爾作品

 



    羅丹作品 


    強化其骨骼比例、內在張力。這在曾成鋼作品中是十分明顯的,也是在“站起來”的學術理想指導下的自覺表現,他追求一種結實的結構關係上的非理性表現。這種語言顯然是來自於摩爾。他説:“摩爾對我的影響是有偶然性的。開始對摩爾的作品看不懂,摩爾的雕塑好看嗎?不好看!但有意思,因為從摩爾開始把團塊挖空,即使是一個緊握的拳頭,也能讓你從這邊透過去看到那邊。”傳統的比例在摩爾的作品上消失了,摩爾的比例是在骨頭上來的,摩爾發現了自然之美,在團塊上開洞,打開了人體的架構,曾成鋼以此把摩爾列為自己學習的大家。在吸收了摩爾團塊開窗語言後,曾成鋼並沒有同時吸收摩爾柔化甚至消解外部表面結構的特點,而在強化其骨骼比例、內在張力上做得更充分了。曾成鋼認為,在整體團塊上打洞,顯示的是材料空而想像、內容不空,材料破解而表現整體、結構完整的效果。他追求的是中國傳統對“空”的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生動而凝重的秩序感,曾成鋼稱之為“建築感”,富有對人的涵蓋性和對自然的建構性和承載力。布德爾是曾成鋼最喜歡的雕塑家之一,他驚嘆布德爾身上的藝術程式感,無論是把雕塑對象形體處理還是寫實的誇張,布德爾都可以通過對象創造出另外一個藝術形象出來,同樣的對象,經過布德爾的手完全不同了,表達了布德爾自己的東西,這是一種既能有效表達自我而又不受表現對象束縛的境界。

    曾成鋼認為米開朗琪羅是偉大的,他的偉大是永恒的。他如此迷人,米開朗琪羅以表現力為美,他的人體飽含著緊張的精神力量。而他的素描能畫得非常精彩,沒有人能比過他,那種空間感、體積感,對結構的深刻表達只有米開朗琪羅才能畫得出來。在羅丹這裡,曾成鋼明白了什麼叫藝術的美。所謂藝術美,就是藝術家所見到的自然不同於普通人眼中的自然,因為藝術家的感受能在事物外表之下感悟到內在的真實,而性格就是內在的真實,表現性格就是表現內在的真實,也就是達到了“美”。在羅丹這裡,曾成鋼理解了雕塑如何表達藝術的情感,他説當你閱讀和靠近羅丹作品的時候,你會感到有股強烈熱流向你襲來,你會感受到靈魂在雕塑凹凸的形體中振顫,羅丹正是從古典雕塑深沉理性的光輝中走向人的個性塑造,把藝術家強烈的情感表現到雕塑裏去,他是劃時代的大師。把感情投到凡人的身上是從羅丹開始的,羅丹的雕塑是隨著藝術家的情感在奔走,他的情感是那麼酣暢,他的表現是那麼痛快。羅丹的學生布德爾、馬約爾、布朗庫西,更是大發異彩,最有意味的是布朗庫西,他被譽為“現代之父”。他與羅丹走了完全不同的路子,他作品具有詩意般的美,清心、純靜。他最大程度地簡化了雕塑。

    曾成鋼的學養還有更多的淵源,畢加索、扎金、大衛斯密斯等都對他深有影響。在義大利作訪問學者,也使他對雕塑有了更深的思考。而中國美術學院對於曾成鋼雕塑藝術的成長有著直接的影響,沈文強、湯守仁、傅維安等教授對他悉心指點。中國美院那種開放學術氛圍,多元藝術風格的形式探討,培育了曾成鋼對雕塑藝術執著的追求和自信。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