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藝術的百花園地更加絢麗多彩——何水法與圖曼作品對話展有感

時間:2009-03-18 15:19:04 | 來源:何水法官方網站

舉辦當代中國花鳥畫家何水法與當代俄國畫家圖曼作品的對話展,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中國民族傳統的水墨畫和歐洲的古典油畫,屬於兩個不同的繪畫表現體系。前者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用水墨或彩墨作為媒介,崇尚寫意,寫神韻,但並不拋棄形似;後者以塊面為主要造型手段,用油彩作為媒介,重視形似,但在形似中也力求表達神韻。它們在表現方法上不盡相同,各具特色,但在基本美學追求上卻有共同之處。水墨和油畫藝術都是為了表現人性中的真善美,表達人的真實思想和感情。水墨和油畫都有悠久的傳統,但也都要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的表現語言。大概正是因為水墨和油畫有共同處和不同處,它們彼此之間需要對話,也能夠對話;需要溝通,也能夠溝通。兩種藝術體系的對話和溝通的目的遠遠不在互相取長補短,雖然取長補短也是其中應有之義。對話和溝通的目的和意義,主要在於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更加認識藝術創造多元化的途徑,認識藝術創造的規律和原理,從而更加自覺地堅持各自體系藝術表現語言的特點,使世界藝術百花園地更加絢麗多彩。

古典寫實的油畫以素描造型為基礎,其特點在於嚴謹的結構和豐富色彩的有機結合。進入20世紀之後,適應時代變革和人們新的審美需要,古典油畫向現代轉型,藝術語言因抽象因素的增強而獲得新的表現力,這在西歐和美國藝術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而在俄國,因為社會體制和藝術傳統的原因,寫實油畫仍然具有雄厚的基礎和具有強健的生命力。不過,俄國的寫實油畫也在發生著變化,變化的內因是社會在進步,科技在發展,人們的藝術趣味悄悄地在改變。外因是廣泛的世界性藝術交流,不可能不對它原有的藝術風格産生影響。有別於西方現代主義的是,寫實的藝術仍然佔主流地位。俄國寫實油畫在20世紀下半期更追求表現人性和人的感情,更具有生活氣息,也多少吸收了西方現代繪畫語言的原素,更強調線、形和色彩的表現力。

圖曼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畫家。圖曼1962年生於卡拉蘇(吉爾吉斯坦),1981-1982年就讀于希羅娃美術學院。1985-1991年就讀于列賓美術學院耶列梅也夫工作室。1994年榮獲俄羅斯中青年優秀藝術作品評選最佳作品獎。1995年加入俄羅斯美術家協會。現任教于俄羅斯聖彼得堡穆希娜工藝美術學院。在多國舉辦過個人畫展,其中包括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日本等。圖曼的繪畫基礎全面而紮實,人物畫生動傳神,而以花卉為主要題材的靜物更為出色。圖曼繼承了俄國靜物畫大師康恰洛夫斯基的優秀傳統,善於細緻觀察和深刻理解花卉的生長規律,並在作品中表現它們的生存狀態。他富有激情地描繪的丁香、茉莉、玫瑰、芍藥、鬱金香、風鈴草等人們喜愛的花卉,色彩鮮麗絢爛,充滿生氣。藝術家不滿足於這些花卉的賞心悅目,而關注用勁健有力的筆觸和肌理效果造成畫面的力感。在他的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鮮花生命流動的過程,從花朵孕育到盛開,到凋落,從中也可以感受到藝術家對生命的思考。

和圖曼對話的何水法,出生於1946年。他是中國當代一位著名的大寫意花鳥畫家。和圖曼一樣,他的繪畫基礎全面、紮實。他在水彩、水粉、水墨、彩墨、書法等領域都有很好的功底。除花鳥外,他的山水、人物,也相當有水準。他從工筆走向大寫意。1978年他考入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係硏究生班,接受系統的中國畫教育。何水法花鳥畫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以形寫意,他不把形和意對立起來,認為形與意可以統一于一體。他的大寫意花鳥寫形而又不拘于形似,而是通過一定的形抒發自己內心的強烈感受。他也和圖曼一樣,是十分熱愛生活和醉心於藝術的人,但他不僅靠自己的熱情進行繪畫創作,而且還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使自己的繪畫精益求精。他十分重視寫生,面對他要描寫的花卉反覆畫寫生稿。他對傳統筆墨有很深的硏究,尤其善於用水,因為水墨畫能獲得韻味的重要原因在於能否恰到好處地掌握水的性能。此外,何水法善於把墨和彩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作品富有強烈的表現力。他的繪畫風格狂放而有法度,大氣而有細緻的藝術處理,格調純正、雅俗共賞,頗受人們歡迎。

圖曼和何水法的藝術都具有傳統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和鮮明的個性色彩。他們在描繪花卉的作品中都傾注了自己對自然、對生命的愛。他們都面臨如何解決傳統與創新的課題,在這個問題上他們的立場和態度是很相似的。他們尊重和虛心學習傳統,但他們又不為前人的程式所束縛,而是虔誠地向大自然學習,在忠實于自然和忠實于自己體驗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他們相信,不論是歐洲的古典油畫,還是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在現代和未來都有廣闊的發展前景。關鍵是創作者需要有開闊的藝術視野,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還要有鍥而不捨的探索精神。

(作者:邵大箴,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導。摘自《美術報》2007年5月19日第16-17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