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聚焦——近訪全國政協委員、著名花鳥畫家何水法

時間:2009-03-18 15:15:53 | 來源:中國花鳥畫雜誌

時間:2008年4 月2日

地點:何水法工作室

文本整理:梅鶴圃

本刊記者(以下簡稱記):何老師,此次新當選全國政協委員您有什麼感受?作為畫家代表參加“兩會”有沒有感到有特殊的使命感和責任?

何水法(以下簡稱何):作為文藝工作者能夠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激動之心是不言而喻的,也感覺到不僅是一種榮譽、身份,更是一種責任,所以心裏也覺得有些壓力,一直要求自己不斷加強服務意識,提升對藝術追求的使命感,珍惜榮譽,更好地為大家服務。

記:能不能跟讀者介紹一下您在這次“兩會”上遞交提案的內容?

何:這次臨上北京之前我花了將近半個月時間思考提案問題,從弘揚民族傳統文化、提高民族素質的角度出發,我寫了五個提案:

一是提議切實通過各種形式加強美育教育。美育作為一種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方式,目的在於培養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完美理想的人性,創造合理美好的人生。審美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每個人的成長和生活都需要美育。因此,推行青少年美育刻不容緩。政府應深化美育改革,全面推進美育教育,把美育課程編入教育大綱,使美育體制化、規範化;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要為學校美育工作創造條件,繼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各類文化場所(博物館、科技館、文化館、紀念館等)要向學生免費或優惠開放,鼓勵文化藝術團體到學校演出高雅健康的節目;加強教師美育隊伍建設;美育應滲透在各種教育形式之中,中小學要加強音樂、美術課堂教學,高等學校應要求學生選修一定學時的包括人文藝術科目,農村中小學也要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美育活動;積極推進學習型家庭創建,家校聯動。加強美育教育,才能真正提升社會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的品質。

二是提議在奧運精神中融入中國文化推廣,將8月8日定為“中國奧運文化日”。奧運會獨具的人文精神,被賦予了巨大的美育價值。這種文化精神可為中華文化吸收,同時中華五千年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可融進奧運文化中。文藝界應當把握奧運形成的熱點與契機,因地制宜,適時而動,為普通群眾了解奧運精神,感受和諧社會精神文明成果創造更好的條件。為了讓中國文化隨奧運熱潮更快更好傳播,讓我國核心競爭力得到進一步的強化,建議每年的8月8日定為“中國奧運文化日”,同時可以邀請88位知名畫家創作88幅有關人文奧運題材的作品,舉辦“中國奧運--文化藝術精品展”,進行中國文化與奧運精神結合的推廣、宣傳。

三是提議改革博物館、美術館現行的館藏方式,開放藏品展覽。政府和主管部門應儘快出臺政策,向法國的盧浮宮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學習,從倉庫中解放國寶,讓普通老百姓也能看到國寶。我們不能把自己最值得驕傲的文化放在倉庫裏。國寶與群眾親密接觸,不僅對文化傳播、提升藝術教育水準、提高國民整體素質有益,而且可以成為國民進一步了解歷史、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渠道。

四是提議弘揚傳統文化,提高民族素質,傳統藝術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文明的國家,有著自己獨特的優秀文化,傳統文化藝術如琴、棋、書、畫、印等是世界藝術寶庫中閃亮的瑰寶,影響深遠,這些中國的國粹應該得到更切實的普及教育。傳統文化藝術教育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了解祖國的優秀文藝傳統併為其發展、延續作出努力也是作為國民應盡的職責之一。如果我們的下一代缺失了這些菁華知識是十分令人遺憾的,因此從長遠看,普及美育教育宜早不宜遲,傳統文化藝術教育也要從娃娃抓起,在小學開設國粹教育的普及課程。我建議學校每週安排二到三個課時讓孩子們學習、了解我們的優秀民族文化,普及藝術常識、代表人物和作品欣賞,讓我們的下一代從小了解中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從中具體地感受藝術的魅力,增強他們的自豪感。

五是提議加快藝術市場發展,合理引導藝術品投資,促進文化産業升級。當前文化市場存在的問題有三個:第一,市場仲介機構發育相對滯後,缺少藝術品價值評估鑒定的權威機構,藝術品沒有進入金融資産流通體系。第二,藝術品流通環節問題較多,交易無序和價格混亂嚴重制約了藝術品市場的健康發展。第三,誠信的缺失使偽劣作品氾濫成災,著作者智慧財産權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針對這三個狀況,我提出了四個解決的方案:第一,儘快出臺規範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法律法規。第二,以稅收杠桿鼓勵企業、機構和民營資本進入藝術市場,比如建設博物館、美術館、藝術中心等等。第三,制定政策,激勵金融機構和保險業融入中國藝術市場,提供融資、擔保、抵押、貸款、保險、基金等多種金融服務,為藝術市場良性發展保駕護航。第四,進行有效的行業傾斜激勵,使仲介組織、經營機構快速成長,推動中國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帶動中國創意産業的發展。我們相信,中國藝術市場美好的明天必將為我們社會的進步,文明的提升,品質生活的構建貢獻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像開放藝術品館藏場所這個提議,在《人民論壇》雜誌、中國網、人民網、新華網以及首都一些報刊都刊登了,引起了很大反響。

記:這次一些文藝界的政協委員在提案中建議中小學應適當地增加繁體字的課程教育內容,我在網上看到有很多人都持否定態度。但我們國家現在也開始提倡弘揚民族文化,我認為適當地增加繁體字知識的教育,至少對傳統書畫藝術的了解和普及,還是會有所幫助的。比如在書法作品中往往有很多是繁體字,而且國家針對書法作品中的繁體字也特別出過一個規範,可見繁體字在書畫藝術中的存在還是有它的緣由的。“五四”時期反對古文、漢語,用英語做為世界語來推廣,但是實踐證明“新文化運動”恰恰在文化上有很多不科學的提法,因為當時主要是針對我們國力衰弱、科技落後,對文化的批判實際是一種遷怒和對西方的盲目崇拜。能不能請您就這個問題談一談看法?

何:有關這方面的提案我曾聽到過,但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會有爭論。我的看法是應該提倡。中國人連中國字都不認識,那還叫中國人嗎?我們要借鑒、吸收國外成功的經驗和先進的科學技術,但同時也要對中國自身的傳統文化作更深入的學習、掌握。所以我非常贊成開展繁體字認知教育、加強中國傳統文化學習的建議。中國人知道A、B、C、D,卻不知道祖輩用的繁體字,我認為是不完美的,歸根到底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失落。所以我非常贊同這個提案,至於用不用繁體字無所謂,但是起碼要認識繁體字,不要拿到一本繁體字的書一字不識。學了繁體字,以後終有用的時候,所以年輕的朋友們要下工夫。

記:是的。有些字,像“頭髮”和“發財”的“發”字,簡體是同樣的,但繁體就是兩個不同的字。有時候路邊也會看到有趣的現象,理髮師的“發”寫成“發”,用繁體其實應該是“髪”。簡化字可以變通,但繁體字有的是不能變通的,它往往另有所指。

何:所以我非常贊同。我們至少對繁體字都要了解,從娃娃的時候應該就了解。寫不寫繁體字是另當別論,但是臨到要用的時候不認知就麻煩了。學了總會有用處。

記:除了關於漢字的這個提案,在“兩會”期間,你還有接觸到哪些關於文化、藝術類的有建設性的提案?

何:大部分委員都呼籲政府對文化的投入加大力度,因為溫總理的工作報告對文化藝術也只是一句話帶過。當然文化的增長不同於工農業生産,很難用數據來衡量增長和下降,無法用量來衡量它的發展,但用一句話概括似乎覺得太輕描淡寫了。中國是個有十幾億人口的泱泱大國,其有著極其深厚具有東方文化的底蘊。國家經濟騰飛要在經濟基礎上投入很大力量,對文化的投入也要重視,現在看來政府對文化的投入相對還是比較少的。

記:相對來説經濟發達的省份稍微好一點。

何:在文化上投入都比較少的。據有關資料報載,我們國家在文化投入的比例大概只有3.2%,而美國有37%,日本、南韓也都比我們高得多。比如某大型劇團,政府對他們一個人一年大概投入2萬多元,還包括工資的。我們討論的時候,大家對文藝發展的信心都是比較強的,很多文藝界的朋友也都是兢兢業業地想為我們的文藝繁榮作貢獻,但由於政府投入的太少了,有些機制相對滯後,或多或少影響了發展。

記:這次和您一起參加“兩會”的畫家有哪些人?

何:畫家大概有十幾個,都是真正從事藝術的,所以信心很足,對取得的成績和將來的發展都充滿信心。3月4日下午,在將近十位文藝界的同志發言後,李長春同志專門做了總結發言,他講了很多方面,其中談到關於大師的問題,説時代需要大師。對我觸動很大。以前有些人認為這個時代沒有大師了的,實際上是現在文藝發展需要大師,要鼓勵出大師。所以我認為應該把消極的態度變為積極的態度。李長春同志講的時候,聽彙報時有位少數民族的同志還專門講了少數民族都想到培養出大師了,所以我當時感觸很深。

記:我覺得現在就像是藝術界的春秋戰國時期,説的好聽是多元化,説的不好是混亂。藝術流派和畫家的思想比較複雜,在有些已經無法辨清自我的情況下,中央領導提出需要大師的問題,我覺得也是需要的。我們確實需要出現弘揚主旋律的大師。

何:我們現在的文藝發展是大繁榮、大發展的時期。大繁榮、大發展不是句口號,這裡面要有內容。只有多出大師,多出有見地的、有成就的藝術大師才能體現文藝的大繁榮、大發展,否則變成空洞的一句話,這是時代需要。但是大師也不是培養出來的,大師是天才,自然而然會形成,水到渠成。我希望我們的時代多出現一些大師。

記:而且現在確實也需要。時尚藝術不需要去推廣,它的繁殖力很強,就像流行歌曲一下子會傳播開來,而傳統經典的藝術因為本身有一定的高度,老百姓不一定能體會得到,這才需要藝術家的引導、政府的支援和媒體的宣傳。就像你剛才講的,更需要有大師出來引導。

何:好的、高尚的東西是要引導的。這十多年來大家對中國畫的認識還是比較肯定的,也看到了它在新時期的發展。所以作為一個文藝工作者,應該不斷地學習,提高思想上的認識。中國畫家主要是畫思想,思想解放以後才能在畫上體現出來。我們的時代精神、主旋律,實際上都是離不開思想。所以我在紀念陸抑非先生誕辰百年的畫展上講“我們學習陸先生的精神,活到老,學到老,研究到老,奮鬥到老”。奮鬥到老就是不斷地學習,為黨的文藝事業奮鬥終身,這是一種職責,也是一種境界。文藝工作者不是只學本專業的知識,更需要開闊眼界,學習、掌握國家的方針政策,舉什麼旗、走什麼路其關鍵也在於思想,在於信仰。思想端正了筆才能正,我們講氣勢,其實氣也有正歪之分,有的人一下筆就有歪氣、油氣、俗氣,這是心不正,思想不正。只有很正氣的人,他畫出來的東西才能堂堂正正。那麼正氣靠什麼?正氣就是靠學習、靠修養,要不斷加強自身文化修養,要有一定的境界,人是要有精神的,我們的文藝工作者也都要有這個境界,有這個境界跟沒這個境界是大不一樣的。

記:從你的畫中也能看得出來,所以真的是畫如其人,什麼樣的人畫什麼樣的畫。您的學習觀可以跟全國廣大的花鳥畫家共勉,多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畫到老,奮鬥到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