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群版畫藝術七十年”在廣東美術館展出

時間:2009-03-18 15:03:49 | 來源:藝術中國

由廣東美術館、中國美術家協會、山西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山西省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的“土地與人民·力群版畫藝術七十年”將於2004年8月13日至9月5日在廣東美術館隆重展出。此次共展出作品78件。

由魯迅先生倡導的中國新興版畫雖然只有70來年的歷史,然而,她無疑已經在中國現代美術史上佔有光輝的一頁。力群先生不僅是新興版畫藝術艱辛而坎坷歷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而且是新興版畫的先驅者和代表人物之一。

1930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這是一片苦難的土地,力群目睹身受,哪能無動於衷?他的木刻《採葉》表現的就是苦難的人民採樹葉充饑的情景。畫中那頭頂籮筐不諳世事的孩子,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生計和母親的哀愁,使人頓生憐憫之心。應該説,力群早期的木刻在技法上受梅菲爾德、麥綏萊勒等的影響較深,此外,蘇聯的版畫對力群的木刻創作影響也很大,比如他的的《魯迅像》、《收穫》等,就帶有蘇聯版畫那種工細、裝飾性等明顯特點。

1940年初,力群到了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擔任教員。延安時期是他思想深化、知識積累和藝術創造的重要階段。特別是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之後,許多模糊不清的問題開始清晰起來。力群認識到為作品大眾服務的重要性,而要使自己的作品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民族化的發展方向又是關鍵。因此,他向民間的、民族的藝術學習,拋棄了以前的明暗、陰影,改用線刻這一傳統的表現手段,這使到力群的木刻作品無論在表現題材或藝術形式上都有很大的變化,《豐衣足食圖》吸收民間剪紙和年畫的表現手法,有著強烈的裝飾趣味,是這一類型的代表性作品。

1949年以後,社會主義的和平建設時期同樣需要藝術家去表現。力群的套色木刻《春夜》是寧夏一個農村公社辦公室外景的寫照。寒夜中,窗戶透射出的燈光,梨樹下停滿的自行車,辦公室門旁的播耬,這一切反襯出室內共商春播大計的熱列討論。這樣的作品,如果作者不是置身於農村生活的漩渦之中,對農民缺乏深切的了解,那是難以想像的。此外,大量以風景、花卉為題材的抒情性作品在力群刀下出現了。如《瓜葉菊》、《黎明》等,它們喚起了人們對大自然的讚美、對生活的熱愛,給人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

“文革”之後,力群的作品仍然以風景、花卉為主,是“文革”之前抒情風格的延續,但更注重童趣的追求。或許是經歷了人生的劫難,更感到生命的可貴,一幅幅新作就如一曲曲生命的讚歌。《天山之夏》、《清泉》、《鹿園》、《林間》等均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受。《林間》中那兩隻正在樹榦上嬉戲追逐的小松鼠,仿佛就是兩個活潑伶俐的頑童,是一幅難得的讚美人生春天的作品。應該説,力群晚年的作品更注重在審美上的價值,抒情色彩極濃,讀來真切感人。詩人艾青曾説力群的作品是“木版上的抒情詩”,的確是這樣。

情的感染,美的享受——略談力群的版畫藝術

李樺

優秀的美術作品,具有兩種偉大的力量:情的感染力與美的享受。這既産生於作品的內容,又來源於作品的形式。藝術家必須兩者兼顧,他的藝術才能達到完美之境。如果偏重哪一方面,都會使作品失色的。這就要求作者首先有進步的思想,忠於人民,在創作時,從生活出發,以藝術家的眼光,從現實中攝取最受感動的題材,然後運用最恰當的藝術手法,把它表現出來。這是革命現實主義的觀點。我們用這個觀點來欣賞力群的木刻,就可較全面地理解他在藝術上的成就。

力群是1930年代由魯迅先生培養而成長起來的老一輩木刻家之一。他選擇了革命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是從1933年參加“木鈴木刻研究會”,參加當時的左翼文藝運動時開始的。在《木鈴木刻集》二集的《寫在刊前》上面,曾有如下的宣言:

“許多人説,現在藝術家的任務,不是盡在色和形的抽象上面用功夫,重要的是在使藝術的內容接近於大眾,才是藝術自身的生命。不錯,藝術的製作,是不能離開大眾的。我們雖然尚未能把握到藝術家的任務,可是對於藝術的使命,當盡我們的所能來盡力的經營。”

這段話説明“木鈴木刻研究會”的藝術觀點,同時也説明作為會員的力群的藝術觀點。40多年來,他始終不渝地堅持這條為人民的革命現實主義的藝術道路。但是,藝術作品決不同於政治文告,它必須通過完美的形象和藝術的技巧,來為人民大眾服務。所以力群也十分注意藝術形式的探索。他的木刻選擇優美的形象和簡練的色彩,創造獨具風格的純樸的藝術語言,使觀眾通過美的享受,從而潛移默化,感染到他所傳播的高尚的感情和進步的思想。這是力群木刻的特點,也是力群藝術的成就。

就內容來説,力群的木刻鮮明地反映各個革命時期的現實鬥爭,表達人民群眾的思想感情,是與時代的脈搏息息相通的。作于1930年代的《三個受難的青年》、《流民》和《日寇武裝走私》描繪了黑暗時代人民處於水深火熱的悲慘命運和空前的民族危機。抗日戰爭時期在延安創作的《幫助抗屬鋤草》、《伐木》、《豐衣足食圖》、《幫助群眾修理紡車》則反映了延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以自己的雙手創造新生活的熱情和成果。《送馬》歌頌了晉綏邊區軍民同心協力進行艱苦抗戰的情誼。解放以後,力群的木刻盡情地讚美新時代的新生活,如《春遊》、《林茂羊肥》、《春到山區》,都洋溢著愉快明朗的感情。

就形式來説,力群的木刻創造了一種樸素無華的版畫藝術語言,充滿著濃厚的民間色彩;那種單純的刀法,渾厚的黑白對比,艷麗的色彩,以及近乎稚拙的純樸形象,都能使觀眾感到親切而易於接受。他的後期作品,那表現人民生活的基調雖然不變,而形式更趨優美,意境更為抒情。這是因為時代已從革命戰爭轉入和平建設,作者的感情也隨之而變了。到打倒“四人幫”以後,力群傾向於對大自然的讚美,以表達那種愉快浩蕩的心情。如最近創作的《清泉》和《春風》就可以看作是這種優美形式的新發展,同時也標誌著作者的藝術更臻成熟了。這兩幅木刻,是用非常純樸的藝術語言誘導觀眾的精神進入一種深幽之境的。欣賞《清泉》,使人如置身於微風拂臉的溪邊,在花草從中散步。聽著潺潺水聲,呼吸著清新空氣,油然産生心曠神怡的快感。欣賞《春風》,使人看到疏林中小鳥的飛躍,感到冬去春來,眼前閃現一派生機,心裏産生無限溫暖。這些美的享受使人精神奮發,情操向上,審美提高;埋頭于實現四個現代化的人民,非常需要這樣有益的精神食糧。

1980年6月22日發表于《光明日報》《東風》副刊

寫在力群版畫展覽會場上

王琦

1930年代我國早期的木刻活動家,到現在仍然一直堅持創作的已寥寥可數,力群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我和他相識是1938年在武漢,當時我們同在郭老領導的第三廳美術科工作。我曾親眼看見他怎樣製作《抗戰》、《這也是戰士的生活》等作品,他在木刻上那樣渾厚樸實的藝術風格,正象他本人一樣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後來,我在重慶負責中國木刻研究會的工作,在1942年曾經由《新華日報》的同志轉到我手中一大批延安的木刻作品,其中古元、彥涵和力群三位同志的作品,使我和在重慶的許多同志都感到驚異。它不僅顯示了解放區革命木刻的新成就,而且也標誌了我國新興木刻的新水準。力群的《延安魯藝校景》、《聽報告》、《幫助抗屬鋤草》、《飲》、《伐木》、《削蘿蔔》等一系列作品,在1942年“第一屆雙十全國木刻展覽會”上,吸引了廣大觀眾和藝術界的注意。這些作品説明力群在藝術發展上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表現手法越來越多樣化,版畫藝術語言越來越豐富多彩。作者善於吸取外國版畫各家之所長,為自己所要表現的不同題材和主題思想服務,而且善於把一般繪畫的素描關係轉化為版畫的語言,保持了木刻藝術的特點。《延安魯藝校景》對於光影的巧妙處理,黑白部位的妥善安排以及刀法的熟練運用,我認為都堪稱完整之作。《飲》畫面上人物的肌肉解剖和明暗色調的變化,都有細緻生動的刻劃;人物雖然是側面,卻表現了陜北農民的顯著特徵。我們不僅看到他那敦厚篤實的面容,而且還看到他經過風霜和烈日曬過的黝黑的皮膚。還有《聽報告》裏那個抱著孩子在喂奶、一面聽著報告一面在做筆記的女幹部,認識她的人一眼看去便知道是作者的愛人。這些作品經受了時間的考驗,直到40年後的今天,使我們看起來仍然感到十分親切,在藝術上仍然具有高度的欣賞價值。

在抗日戰爭結束後,我又得到力群同志的新作如《幫助群眾修理紡車》、《豐衣足食圖》等,看到他在藝術風格上的明顯變化。他更多地吸取了民間木版年畫、剪紙、窗花的特點,並加以創造性地發揮,使這些作品變得更加單純、樸實、簡潔、明確,更接近於廣大工農兵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趣味。這顯然是作者在1942年經過延安文藝整風後、深入生活向民間藝術學習所獲得的成果。

魯迅在生前曾經指出,向自己的傳統藝術學習,向外國的優秀藝術學習,是發展我國新興木刻的羽翼。我認為力群同志在這些方面都作過很大的努力,並從自己創作實踐上體現了可喜的成績。

建國以來,力群同志在繁忙的行政事務工作中,仍然堅持木刻創作,産生了一系列表現人民生活與描寫大自然風光的作品,在1950年代,力群同志曾經到過太行山一帶體驗生活,他對太行山特別有感情,他見到過去革命烈士們用鮮血灑過的土地,在今天已生長出豐碩的果實,藝術家面對著遍山紅似錦的新鮮景象,情不自禁地創作出象《太行山風景》那樣優美動人的畫幅。這幅作品是以豐富的色彩和刀法的生動活潑著稱。在同一個時期,作者還創造了象《黎明》、《北京雪景》那樣清新、幽雅而富有抒情詩意的作品。還有一幅為人們所稱道的靜物木刻《瓜葉菊》,在表現手法上簡潔有力,用刀揮灑自如。力群同志還力求從粗獷奔放的風格中去追求畫面的裝飾感。在一般情況下,繪畫的裝飾風總是易於和嚴謹精細的風格取得協調,正如中國畫中的工筆重彩比起水墨寫意畫來更富有裝飾感一樣。可是民間的剪紙、窗花,卻是在簡樸、有力的圖像上出現很好的裝飾效果。力群的帶有裝飾風的木刻,我想正是從民間美術那裏汲取營養而發展起來的,他的《百合花》、《紫露草》、《簾外歌聲》、《林茂羊肥》、《清泉》、《林間》等,我認為是屬於這一類型的好作品。

1960年代初期,力群同志曾去寧夏農村工作、生活了一年多。在那裏,他一面輔導當地的青年版畫作者,一方面又勤奮地進行創作,在一年中共創作了12幅木刻,打破他歷年創作的最高産量。這些作品表現了西北農村在度過三年災難時期後的新面貌,作者以抒情的畫面歌頌了當地人民在生産鬥爭中的勞動熱情,如《耬聲響遍黃河岸》、《浪稻季節》、《秋曲》等,和以寫景為主的《溪邊》、《春到山區》、《春夜》等作品同樣引人入勝。

“文化大革命”後,“四人幫”的文化專制主義並沒有使老一代版畫家氣餒,力群同志已年逾花甲可是仍然以旺盛的精力繼續握起刻刀從事創作。從1972年到1980年的一部分作品中,可以看出藝術家愈到老年,他的作品也愈入化境。他不斷在表現形式上進行新的探索,他反對藝術上的墨守成規和老一套作風,鼓勵青年版畫家要大膽創新,要為版畫的民族化、現代化而努力奮鬥,而力群同志在近年來的創作實踐中,也經常向自己提出這樣的課題。不久前在黃山召開中國版畫家協會成立大會時,力群還同許多年輕人一道完成了攀登天都峰頂的壯舉。我祝願他在今後的創作上,以同樣的勇氣和毅力不斷攀登新的藝術高峰,為我們的新興版畫藝術事業貢獻更大的力量。

心靈的探險——漫談力群版畫藝術

牛文

有人説,藝術批評是“心靈的探險”,有道理。藝術欣賞者,由於美的吸引,情的感染,而步入作品意境中漫遊,曲徑通幽,登堂入室,最後,才抵達作品主題的核心。如還想探索畫家的創作甘苦,心靈奧秘,就難了。因為藝術創作是精神勞動,畫家的精神活動是非常複雜、豐富的。創作的妙道,作品的精微之處,只有作者自己知道。旁觀者就畫論畫,憑形象導航,也只能算是猜想。而且往往猜對的不多,猜錯的倒不少。我談力群版畫藝術,自然也難免是一次心靈的探險。

力群具有詩人的氣質和藝術家的才能。“畫如其人”嘛!作品就是例證。1930年代在太原創作的木刻《採葉》,是小題材,但含意並不小。一片樹葉和一棵枝葉豐茂的大樹相比,是很小的。但畫家如能抓住一片樹葉飄落的情景,加以描繪,可以預示季節的變化,這叫“一葉落而知秋”。

1930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人民的苦難,浩如汪洋。力群是目睹身受的。他怎樣進行藝術概括呢?就抓樹葉。畫貧家母女相依為命,掙紮在死亡線上,採樹葉果腹。“一石擊破水中天”。一個採葉的情節,打開了讀者想像的閘門,展示了中國人民苦難生活的廣闊現實圖景。

藝術作品是人民思想、感情的高度濃縮。好作品總是小中見大、少中見多的。

《收穫》也是1930年代的作品。作者描繪的是一個未成年的農家孩子,背負著一捆高粱,挂著幾個蘿蔔,手提菜籃,默默無聲,踏著沉重的腳步歸去。這就是農民的收穫!這就是舊中國農民艱難的人生道路。

飽含農民哀傷感情的《收穫》,作者卻運用優美、裝飾、抒情的語言來訴説。創造了舊中國農村貧窮、哀愁、沉悶的意境。觀此畫猶如欣賞一曲《江河水》,從容不迫的旋律,如泣如訴地奏出農民的痛苦、哀怨的感情。令沉浸在藝術享受中的人們,心越加憂鬱沉重。

高爾基説:“主題是生活暗示給作家的。”那麼,作家、藝術家也只能過對真實生活的描寫,再把主題暗示給讀者。力群作品的主題思想,總是含蓄在形象之中,耐人尋味。

抗日戰爭爆發了!這是中國歷史的重大轉折。戰爭的勝敗將決定中國的命運。全國人民奮起抵抗,群情激憤。力群卻仍然搞他熟悉的農村題材。抗戰初期創作了《人民在暴風雨中》描繪一對農村夫婦在暴風雨中前進。畫面上仍然瀰漫著田園詩般的優美情調。但天空卻響起了雷聲,大地捲起了巨風,暴雨傾盆而下。農村哀愁、寧靜、沉悶的氣氛,已是一掃而空。此畫令觀者精神振奮。它的産生難道是偶然的嗎?為什麼描繪農村普通生活情景的作品,竟能讓人們聯想到中國人民正在經受抗日戰爭風暴的考驗呢?

作者出生於農村,對農村人物、風景,以至花木、草蟲,都很熟悉,都充滿感情。對風、雨、晴、晦等自然現象也會觸景生情。作者的多愁善感,是出之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一切景語皆情語”!顯然,他描寫風風雨雨只是手段,目的在於抒發自己和億萬中國人民奮起抗日的精神。由於抒寫了博大的天下之情,就使一幅不大的版畫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內容和鮮明的時代精神。

《人民在暴風雨中》構圖嚴謹,細膩寫實的手法,刻劃出準確、生動的人物形象。黑、白、灰佈局有致。刀法在統一中求變化。從而真實地再現了農村暴風雨來臨的情景。

藝術的真、善、美,“真”總是打頭的。如果藝術家對生活沒有真切的感受和真實的描繪(決不是如實描寫),就破壞了生活的真實,也破壞了藝術的真實。作品一旦失真,什麼深刻的主題思想,崇高純潔的感情,美學理想等,就統統失去了形象的依託,成為魂不附體的空殼。不真,哪有善和美呢?

當然,1930年代的中國新興版畫和力群的版畫創作,都還處在童年時期。藝術上還不盡成熟。藝術風格仍有著明顯的西方木刻的影響等。但人民還是歡迎版畫。稱頌它為“革命的藝術”、“人民的藝術”!這就因為版畫和在黑暗中苦鬥的中國人民是同生死、共命運的。版畫作品反映了人民的願望和心聲,因而在人民群眾中引起了強烈共鳴!這些作品不但在當時有鼓舞作用,而且成為形象的歷史見證。應該承認是具有藝術的感染力和強大的生命力的。

一切文學藝術作品,本質上都是宣傳。但首先要是藝術!力群一貫注重作品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幾十年來,隨著時代的前進,不斷開拓新的題材領域,也不斷對藝術技巧、藝術形式、版畫的民族化等進行艱苦探索,力求作品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結合,不斷創新,因而取得了創作的豐碩成果。他的這種努力是很可貴的。早在1930年代就為魯迅先生所注意,並給予他熱情的讚揚。

1940年代初,力群奔赴延安。解放區新的生活、新的藝術觀眾和新的藝術欣賞要求,促使他在創作上進行新的努力。他努力把握新的主題,探索與新主題相適應的新的藝術形式。

力群經過國統區的動亂生活,來到和平民主的陜甘寧邊區,在“魯藝”過著較為安定的生活,他開始探索版畫的新風格,力求擺脫西歐影響,勤奮地創作了《飲》、《伐木》、《魯藝校景》等較為優秀的作品。

經過延安文藝座談會,深入邊區人民生活之後,他又創作了《幫助群眾修理紡車》,圍繞修紡車的情節,塑造了農村婦女的群像,每個人物都作了深入細緻的刻劃,個個栩栩如生。如畫的右下角坐小板凳的老人,農村老太太特有的專注神情和動態,描繪得惟妙惟肖。足見他的農村生活基礎的堅實,塑造人物的能力也大有長進,較好地表現了解放區的新生活和新主題。明朗的畫面,洋溢著自然、平易、愉快、歡樂的氣氛。同時期創作的還有《豐衣足食圖》、《送馬》等好作品。作者在版畫民族化的道路上大大地邁出了新的步伐。

力群在深入邊區農村生活中,不只找到了創作的不盡源泉,也引起了自身思想、感情、藝術趣味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為他的新作奠定了健康基調,把他的創作引向更廣闊的現實主義道路和更高的藝術境界。這是他創作上新的轉捩點。

力群創作的路子很寬。涉及到人物、風景、花卉諸領域。以人物為主的版畫作品多,藝術性強。風景、花卉版畫作品數量也不少,藝術品質也屬上乘。有人還認為,他的風景、花卉作品更具有較高的藝術性。甚至説他應該是一位風景、花卉版畫家。這些説法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在全國解放前,作者的創作精力總是集中在人物版畫上。創作的主要成就也是人物版畫。這是為什麼呢?用老生常談的話説,是因為“鬥爭需要”。不是嗎?從1930年代力群搞木刻開始到全國解放,幾十年間,中國連續不斷地打了三次戰爭,中國人民和國內外反動派在炮火連天中,進行著生死搏鬥。嚴酷的現實,決定著藝術家的創作方向,也對藝術家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産生重要的影響。雖然戰爭中,也有戰地的抒情,但人們欣賞戰地黃花的時間畢竟是短暫的。頃刻之間,新的戰鬥又在前面召喚了!因而力群在表現風景、花卉的版畫作品,也就不可能是主要的。

全國解放以後,祖國出現了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社會主義的和平建設時期來到了。情況變了,人民群眾多方面的藝術欣賞要求,需要滿足。同時畫家隊伍也擴大了,有可能作較細的分工,以發揚各家之長,求藝術之精。於是力群在黨的百花齊放文藝方針的感召下創作了諸如:《百合花》、《瓜葉菊》、《黎明》、《北京雪景》、《春夜》、《山葡萄》、《林間》、《鹿園》、《夏風》、《春到洞庭湖》等花卉、風景木刻作品。這些作品情調健康優美,藝術性很強。對豐富人民精神生活、滿足人民美的欣賞要求,有著不可取代的價值。力群對他的描繪對象深感興趣,並且選擇了最適宜於造型藝術表現的題材,因而作者的感情、藝術特長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這些作品是順應時代和人民的需要而産生的。

力群在延安創作的《延安魯藝校景》和《伐木》等風景木刻,給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至今大家還在談論。套色木刻《春夜》是解放後的作品。新月當空,寒夜深沉。老梨樹在殘雪中吐露新芽。公社辦公室外停滿了自行車,可以聯想到室內是擠滿了開會的人,室外清冷、恬靜和室內的熱烈爭論。籠罩全面的冷色調子和門窗上放射出的溫暖的橙色燈光,形成動、靜、冷、暖的交錯對比。充分發揮了版畫藝術的特長,具有生意盎然的藝術效果。《山葡萄》是一幅裝飾性很濃的、富有創造性的套色木刻。這是力群向中國花鳥畫學習的産物。在構圖上是別開生面的,在色彩上是不如實描寫的。用群青為葉,以朱紅為果,構成了如錦似的燦爛畫面。這也是他的好作品之一。

近年刻的黑白木刻《林間》表現在繁茂的樹林中,歡快跳躍的松鼠,在互相追逐、戲耍。靜寂的山林中,充滿著萬物的生氣和樂觀的情緒。在藝術處理上,作者放刀直幹,得心應手、自由馳騁的刀法,抒發了野馬奔騰式的豪放熱情!這是成熟的藝術!自由的藝術!力群自幼即喜愛松鼠,對松鼠的生活有長期的觀察了解。《林間》問世後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決不是偶然的。

《春到洞庭湖》,猶如一曲優美的春的讚歌。綠草白水和花朵般的柳樹,相映成趣,形成欣欣向榮、鮮亮明媚的情調。它以新鮮、響亮的藝術語言,道盡作者熱情讚美祖國的感情!

力群和藝術欣賞者之間,總是以心換心,以情動情。意深情濃、趣味橫生,是他版畫鮮明的藝術特徵。

活躍的創作和創新活動,反映了作者藝術思想的活躍。在《北國早春》中,他試圖再次從民族繪畫中吸收養料以豐富版畫藝術語言。在《春到洞庭湖》中,卻又轉向民間剪紙學習了。變形的柳樹,刀法的剪刀味,都很好!不能不承認這幅作品是作者在藝術創新中的一次勇敢、大膽的突進並且取得了成功。

力群執刀向木的藝術生涯近五十年了。他的創作活動,和中國新興版畫發展的歷程基本相等。如今作者已近古稀之年了,但古稀今不稀。作者手中的“寶刀不老”。他的藝術創作似乎正在冉冉上升!仍有著藝術創新的強勁勢頭。

也許運動員要特別珍貴青少年時期。而畫家的藝術勞動期限卻要長得多。“大器晚成”嘛!往往藝術家的重大藝術成果,是在晚年出現的。力屬有了幾十年的生活積累,創作經驗的積累和多方面的知識、修養的積累,就為他晚年創作的大突破做好了充分準備。看來,作者新的藝術突破之序幕才剛剛拉開,高潮還在後面。藝術無止境呵!“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祝力群和我國的老版畫家們,都能健康長壽,為人民結出更多的藝術大果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