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建國、李象群、霍波洋中國當代雕塑家提名展前言

時間:2009-03-18 14:53:45 | 來源:雅昌藝術網

展覽前言

開放的時代,中國藝術面對國際化的時代背景,形成了東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相互借鑒的局面。而面對當今流派紛呈的趨勢,如何使中國雕塑藝術自我發展是每個雕塑家值得思考的課題。

《集》匯在這裡的作品,是具有欣賞價值、學術價值的高水準,是可以反映當代中國雕塑藝術形態的一次展示。相信它會引發人們對中國現代雕塑藝術走向如何向良性方向發展,以及雕塑的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等重要問題展開新的思考,也會帶來新的啟示。這不僅僅是因為三位策劃提名者隋建國、李象群、霍波洋是中國最優秀的當代雕塑藝術家中的姣姣者和領軍人物。而且他們分別為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的教授和學術帶頭人,並仍在教學一線從事雕塑藝術教學工作。為國家不斷培養出一批批雕塑藝術人才。他們既是藝術教育工作者,又是以自己的雕塑藝術作品參與營造公共藝術空間的實踐者和開拓者。他們熟知中國雕塑藝術領域的現狀及走向和發展態勢,也正是由於他們站在中國藝術教育之巔之上,所以他們選擇展出的作品必然是高視點的俯瞰,高起點的定位,高標準的推出,經他們篩選推薦的藝術家必是能代表中國當代雕塑前沿較高的藝術水準。

《集》之作品均選自三所藝術院校雕塑係師生,以及曾畢業於此三所院校的高材生,這也是值得人們關注的一點。一直以來藝術院校始終處在中國藝術發展主體的重要位置,始終處在引領、駕馭、主宰主體藝術形態主力軍位置。在歷屆全國大型展覽及各類別的展覽上,以及中國美術館和各類博物館等收藏作品中,院校藝術家總佔有較大的比例和極為顯著的位置。而在全國眾多的藝術院校中,中央美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都是有著光榮悠久歷史的名校,一直承載為中國培養藝術人才的歷史使命,在嚴謹秩序化的藝術教學中,秉承使命,重視傳統,因材施教,精益求精的延續發展著。而在資訊化時代的今天三所院校的雕塑係共同倡導“藝術和而不同”的理念,非常符合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

我們在《集》這個展覽中可以感受到中國學院藝術教學從傳統中起步,從嚴謹堅實的造型訓練入手,並不斷注入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現代主義以及當代的各種藝術流派、藝術表現形式,構成、具象、抽象、裝置等新的理念。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後的30年中,在隋建國、李象群、霍波洋等一批中青年教學骨幹成為主導的藝術教學實踐時,新一代藝術家對新藝術的資訊汲取成為自然,並使新藝術運動保持了鮮活的生命力。雕塑藝術也同樣在東西方文化交融交會的過程中,使傳統樣式賦予了新的內涵。新時代的雕塑家們在不斷創造,不斷的突破,不斷帶給人們新的視覺形象。新材料、新媒介、新的藝術理念,也使雕塑藝術領域呈現多姿多彩的樣式。

人們會欣喜的看到《集》是以寫實、誇張、動感、靜態、實體與空間等藝術手段,對新雕塑藝術的多樣化的思考、試驗、探索、拓展。我們可以在來自三所院校的藝術作品中感受到藝術家們是在了解掌握系統知識之上而獲得的創造成果。在風格迥異的“和而不同”中,藝術家們或以紮實的造型能力表現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新理解;或以藝術家獨特的視角導入中國文化全新形式理念中的精神層面;或以個人經驗和對生存現實的感悟和詮釋來表現深刻的人生哲理;或導入資訊時代的新材料、新技術之後的進入某種新的境界;或以新穎別致的幽默的表現方式和手法賦予邏輯思維新的內涵。我們高興的看到,三個具有不同傳統歷史的院校,能共同步入極具前衛思潮的798 0工場藝術中心,並匯《集》三個藝術院校師生多種形態的雕塑藝術作品,這不能不説是中國藝術院校教育理念的進步,充分體現出在多元文化現象並存時態下,策劃者對藝術教育和藝術創造包容的姿態,促進各種風格的雕塑藝術繁榮和諧共同發展的理念,很值得我們欣慰。

《集》或許可以理解為當代中國雕塑界的集結號。

(作者:馬書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