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
閆:研究生畢業後,你又是怎樣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的?
李:1990年魯美雕塑係研究生畢業,畢業分配的時候,我受某些事件的影響,被院裏告知要自己解決工作問題。於是,我在1990年9月9日拿著自己的作品冊子再次來到了中央美院。11月6日我到中央美院報到,正式調北京工作。我把大衣、書、電視機等很多東西都賣了, 湊足了3000塊錢的出省費。到北京基本是凈身出戶了,身上幾乎沒什麼錢了,拎著兩個箱子和一個行李就來了。又是一次從“0”開始。
閆:這麼説剛到北京時你的生活是很艱苦的。
李:是這樣的。剛到北京我就住在美院的一個大工作棚裏面,屋裏的老鼠就經常在我身邊竄來竄去。1990年的11月16日,我兒子在哈爾濱出生了,我是從電話裏得到的消息,都沒有回家去看他。我非常高興,就在王府井買了一些巧克力糖分給大夥,讓他們和我一起分享快樂。
1991年初,我把愛人和孩子接到了北京,因為和一個小旅館的老闆混熟了,我們一家三口就擠在了這家旅館一個不到4平米的小屋裏。裏面只能擺下一張床,一個小方桌和一把椅子。人根本走進不去,只能脫了鞋在床上走。屋頂是糊紙的,棚頂上還鋪著塑膠布,為防止雨水往下滴。這種條件,我孩子的小臉蛋被凍得通紅。當時我一個月的工資是100多塊錢,而房租就是100塊錢。後來美院見我有困難,每個月補助我50塊錢。我們一家三口一個月的生活費也就是80塊錢。每天我就到學校食堂給他們打飯吃,給孩子買牛奶喝。後來,實在是堅持不了了,我把孩子送回了哈爾濱,我太太到珠海給同學做設計去了,我又回到那個大工作棚去住了。
閆:這種拮據的生活到什麼時候才有了改觀?
李:一次機會,是在1991年到日本參加了一個活動,並獲得了優秀獎後,才有了改觀。當時,日本通過外交部和文化部邀請中國三位具有代表性的青年雕塑家到日本參加一個國際雕塑活動,我是其中之一。那次活動我創作了《等待太陽升起》的石雕作品。自日本回國以後,我的整個狀態就改變了,院裏給我分配了筒子樓裏的兩間房,當時這已經是很不錯的條件了。
閆:你真正為大家所認識還是參加第三屆中國體育美展吧?
李:理論上是。參加這個大展並獲得金獎是我一生中重要的一件事,這是美術界對我的學術肯定。這個展在美術界很有分量,國際奧會主席也將來參觀這個展。起初,我並沒想參加。後來,院裏鼓勵我一定參加。於是,我用11天時間完成了雕塑《永恒的運轉》。評審前我是最後一個送作品的,也沒多想,就隨便把它往地上一撂。真沒想到,這件作品卻在本次評選中得了金獎。
閆:聽説這件作品被國際奧會主席薩馬蘭奇收藏在奧林匹克博物館內了?
李:是的,薩馬蘭奇主席是在這次展覽的新聞發佈會後選中這件作品的。後來,我又為中國美術館翻制了一件,現在為中國美術館館藏。
閆:幾年後,你又參加了第四屆中國體育美展。
李:是的,在這屆美展上,我的作品《接力者》又一次獲得了金獎。薩馬蘭奇主席看了金獎作品後説:一看這件作品的風格就知道是象群·李的作品。這件作品又一次被薩馬蘭奇收藏了。
閆:對於這一次次的獲獎,你是怎樣看待的?
李:它只是證明我在某階段的學術定位,並不代表一切。在參加第四屆中國體育美展後,我就不怎麼參加全國性展覽了,讓更多的年輕人都有同我一樣的機會。年輕人在走這一步的時候確實很難,一旦拿了獎,這一步就算是走上去了。等他將來再做作品的時候就很容易被接受。
閆:清華大學把中央工藝美院合併後,你就到清華大學任教了?
李:是的。當初有人找到我問能不能到工美,我沒想過。當清華大學把中央工藝美院合併後,擬訂了清華工藝美術學院、清華設計學院和清華美術學院三個校名。我想名字能叫清華美術學院我當然加盟了,果然,名字叫清華美術學院,於是,我就來任教了。現已在清華美院任教7年了,之前,曾在中央美院工作10年,在魯迅美院學習、工作12年。
(茅盾像)
雕塑作品碩果纍纍
閆:聽你講這些歷史,發覺你是一個懂得規劃自己人生,能夠把握住機會的人。
李:我沒有刻意去規劃什麼,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因為我熱愛這個職業。在北京折騰了17年,其間也做了些作品。哈爾濱的楊靖宇雕塑是我在2003年10月開始製作的,2004年8月初完成并剪彩。我本可以回家鄉參加這個雕塑剪綵的,但是剪綵的時間與《布衣小平》這個作品衝突了,所以我才沒有回去。
閆:《布衣小平》就是坐落在鄧小平老家四川廣安的那個雕塑嗎?
李:是的。2004年6月初接到這個任務,當時要求8月上旬完成,時間非常緊迫。銅像要求座高2.5米,站起來就是4米多。於是,我先去廣安尋找資料,確定了小平銅像的製作方案。接著用兩天時間完成了雕塑稿,經小平同志家屬同意定稿。6月20日開始放大, 7月中旬做完泥塑定稿,用18天完成了鑄造。這件雕塑是鄧林、鄧楠、鄧榕三姐妹提名請我做的,當她們看到栩栩如生的“鄧小平”時,表示十分地滿意。
閆:鄧家三姐妹為什麼點名讓你做這個雕塑呢?
李:她們看到了我製作並放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內的巴金像,認定我會做好這件雕塑的。
閆:巴金的手模和中華世紀壇裏的郭沫若像也是你的作品吧?
李:是的,巴金的手模是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門推手,當時我去杭州西子湖拜訪了巴老,然後親自翻制出巴老手模。郭沫若銅像是為中華世紀壇製作的40位文化名人之一,我所做的這尊雕塑是體現那個時代文人群體的縮影。
閆:有很多人説你做的偉人像才是真正的“人”,你覺得是這樣嗎?
李:我比較喜歡做名人,我想把他們塑造成離我們很近的人。我曾經做過反映延安時期毛澤東的作品,現由山西八路軍總部博物館館藏。那尊銅像還原了偉人普通人的狀態。
閆:從事雕塑事業近30年,你覺得雕塑到底是什麼?
李:我覺得做雕塑不僅僅是單純的掌握一項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客觀事物的分析尋找其規律性,並最終反饋于社會。幾年前我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設計了一頂鋼盔,現已裝備了幾萬頂,對此我非常高興,這是一個人社會價值的體現。
閆:你對哈爾濱的雕塑怎麼看?
李:我以哈爾濱中央大街為例, 中央大街是一條名街,但街上的雕塑做得太草率,缺少整體的景觀設計和規劃。單從學術角度來看,哈爾濱的一些具象雕塑的結構尤其不夠嚴謹。我希望今後不要再製造這種城市垃圾,並希望哈爾濱成立專家委員會來監督城市雕塑的建設,最終把“城市的靈魂”建好。
(李象群: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