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雲堆雪》
記者:李老師,很高興您接受中國藝術新聞網的這次採訪。您的這件作品,我很久以前就看過,您的作品選擇的時是一個清宮女人的形象,這跟您以往的作品的寫實的風格都有所不同,存在一種差異性,那您咱們看這種差異的呢?
李象群:這樣,我覺得可能是因為我一直做肖像比較多,我主要是從肖像上做一次嘗試和突破。那麼我做的這幅作品,從我個人的體驗,肖像,對於一種歷史,作為我的角度以我自己的方式去創作。就像這件作品也是這樣的,如果你要是從兩個角度看,肯定會産生兩種不同的效果。如果你要從歷史的這個角度的話,來看這個作品,獲得的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那是應該有意義的。另一個角度,如果我們從這種慾望的一種角度來看這個作品,那麼也反映出另外一種感覺媚俗的的東西。所以説這兩個是截然不同的一種效果。我作的這個清宮人物,我想這裡面也是兩種不同的狀態,實質是一種詮釋的面貌,另一種是人性的表達,詮釋的面貌是穿衣服的形式,一種狀態,如果説不穿衣服的,裸體的,那就是一種人性的表達。
記者:您最早出現這件作品,是在《紅旗飄飄》的展覽上吧。
李象群:對,那年是當時只做了四天,因為我構思很長時間,構思差不多接近一年的程度。
記 者:然後就一直想做。
李象群:就一直想做,用什麼作為替代,用什麼作為我的想法的一種載體,來把我的方式,我的思考放裏面,呈現出來。
記者:您這個《堆雲堆雪》的作品的材料是玻璃鋼的還是銅的?
李象群:是銅,鑄銅著色。
記者:您怎麼想到用銅的材料呢,染上這種白色?
李象群:這個顏色是這樣。銅質本身要是腐蝕銅的話,也是一種傳統的運用,這個是對材料的運用,我想材料的利用它也是一種載體,我把它由泥轉換成銅,也是一種運用,然後我想在幾個層面用我自己的想法,把銅的那種腐蝕的形式,再加上我自己賦予銅質本身的另一個視覺上感受,我想也是打破一種傳統對銅的一個概念。等於我在這個銅上面又畫了一次畫。
記者:那去年這件作品入選了北京雙年展, 這個是意料之中還是沒有料到的呢?
李象群:沒有料到,我只是選送。展不展的我倒覺得不是很重要。能展當然説更好,如果不能展也不奇怪。
記者:那您為什麼覺得這件作品有可能會不展嗎?
李象群:不展的原因就是説,可能是因為這個,因為人們這種視覺,對歷史的一種態度和對審美的一種狀態。從這幾個層面,我想,可能有一些原因。在這個方面人有的時候可能是一種直覺,這是出於人的一種本性。
記者:那就是説包括現在在這裡展出,然後引起了一些爭議,就説作品不是體它完整的形式呈現的,就是説不完全呈現它,您有什麼想法?或者覺得觀眾的這個接受程度啊,您怎麼想的。
李象群:我這樣,因為我是作為這種覆蓋形式,遮擋,對我這個作品肯定是表達上不完整,從這個層面上看,徹底地改變了它原來的一種,在創作上的觀念,觀念被改變了。那整個這個作品實際它的意義何在呢,也是整個又轉變了。
記者:這種尖銳就體現不出來了。
李象群:對。
記者:那如果在國外的話肯定不會發生這種狀況。
李象群:對,因為雙聯展,國際雙聯展,其實我覺得,作為一種國際雙聯展的情況下,咱們這樣的事情不應該再發生。
記者:對,我也覺得不應該發生,那最近包括以後一段時間您準備一直做些這方向的作品嗎?
李象群:我一直是在肖像上深入,所以説在肖像上我還是在發掘,我所看到的這個。我覺得在這個改革開放30年以後,現在就是説對一些問題啊,每一個人有每個人的一種解決方式。包括對待歷史,從歷史的一種角度看,我們每個人對歷史的一種審美,一種歷史觀,從個人的角度看,跟過去完全不一樣的,過去是對於歷史,就一本教科書,他所説的那麼就是對的,就是絕對的,你不能有其他的意見。現在不完全是,對待歷史可以有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意見。
記者:對,每個人對歷史的解讀都不一樣。
李象群:解讀不一樣,所以對待這個問題,我也是以我的解讀方式,所以包括我在我的這個作品名稱上,我也是一種借用。
記者:對於歷史的思考。您作品的這個名稱好像是有來歷的,您能跟我們説一下嗎。
李象群:這個就是北海後面有一個小花園,這個小花園呢,裏邊還有一個叫疊翠樓這麼個建築,這個建築是由慈禧命名的,院子裏有一些假山石,人們稱這個假山石叫堆雲堆雪。假山石它也是一種象徵物,所以説在我的作品裏邊,是真是假,它都是虛無的,有可能成為歷史,有可能消失。我就想激發這種興趣,傳達一種資訊,什麼物體它他都是一種相對存在。記 者:那您這個作品一共是不是有四件? 李象群:一共五件。
記者:您手上現在還有幾件?
李象群:一共就兩件吧。
記者:剛才説還有作品已經被私人收藏了。那您個人對於這個市場,個人的興趣偏向於哪些方面。
李象群:那麼我覺得市場,其實市場,可能就是説每個人的解釋不同。這個我是最初我不太看這個市場,後來我覺得什麼呢,最初我是這麼理解的,我是説我做自己的東西,不沾市場的邊,我就不考慮市場。但是現在我覺得不應該完全這麼説,應該有一部分也是考慮到市場,有一部分,因為什麼呢,這個就靠一個積澱,它不是誰想到那個尖兒上就到那個尖兒上。這個市場,或者説市場説的誰跟著誰,它有一個主體,這個主體就看你自己的能力,你自己很大能量,市場當然認可你,如果你沒有這個能力,那麼你先努力,你先從這個市場,去看待自己的發展,思路。所以説每個人對市場的解釋不一樣。對我來講,因為我的市場是這樣,我自己只要做自己的,一直在做我自己的。從大學畢業以後,80年代,90年代,一直到2000年以後,我始終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我沒考慮過市場,曾經有過動搖,但是之後就算了。因為這種動搖就在90年代,對於所有的藝術家,都在動搖。
記者:我知道您的作品有很多人很喜歡,私底下都會有收藏,但是在拍賣市場上流通還是比較少,大家就都喜歡自己收藏,您覺得這個對您是一個好的現象嗎?
李象群:其實我個人的話,倒喜歡一些搞終極收藏的,因為這樣能夠使作品相對穩定,因為我不太喜歡就像玩股票一樣,炒來炒去,做來做去飛來飛去,然後最後搞得自己,覺得藝術弄得跟賣蘿蔔白菜那樣,要不就撮堆兒賣,要不就論個兒賣,今天高價,明天低價,後天被人扔了,這種感覺。其實這特別影響人的一種心理。就是我覺得,你要是不想看,你不看你也知道,知道有人挺煩的。莫不如這樣,就不賣了。所以説我真是沒有多大興趣。我是這樣的,你要是買,我願意,但我也是挑人的,我覺得人可靠一點,確實考慮你真是收藏,我是可以考慮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你給我多少錢,我不願意賣給你。我是真是挺煩這樣的,我不喜歡這樣的。所以説我這個作品寧可不賣,我並不是説差這點錢我活不了,我還有其他的事業。
記者:像這次這種官方的展覽,您還會繼續關注嗎?
李象群:其實是這樣,我一直不太關注官方的東西。但是這個沒參加過這樣的展覽,就是説北京的雙聯展沒有參加過,所以我想看一下,是怎麼個狀況,我要親身去體驗。體驗的結果是這樣的,我想也很有意思。這是我可能又一次發現改革開放30年之後,這種狀況,要去改變。當然了,這個問題不在於主辦方,主辦方是通過一種合法的選舉和推薦的渠道,對於這件作品入選。當然有一些個別的,觀念上,他想的問題曲解了,我想就變成一種看到了一種慾望的東西,那我想你看到慾望,就是看到媚俗,所以以一種媚俗的眼光來看到這件作品,那肯定就是媚俗,他沒有用腦子去看這個東西,只用眼睛看到了,就進入了。所以這樣肯定是媚俗。所以我更多的希望就是説廣大的觀眾將來在更多的方面,尤其是在這種藝術教育方面,這個方面應該説多增加修養,他可能看到的東西就不會像今天這麼簡單的看待問題,簡單的去抨擊人家,這樣我覺得就是一種理智來看這個問題。
記者:這個作品的理解,大眾還是看到還是表面了一些。
李象群:對,一種膚層的東西。
記者:藝術修養還是有待提高。前段時間您工作室那邊辦了個展覽?
李象群:對,南韓弘益大學在我們那和清華美院一起辦了一個展覽,南韓弘益大學和他的參展作品,屬於高水準的,清華美院也是高水準的學府,所以在一起作為一種交流,還不錯。我也拿了幾幅,也是肖像作品。
記者:您的作品會不會考慮更多的去國外展示,參加一些國外的博覽會等。
李象群:應該會送出去參加。有這種好的有關藝術方面的,包括學術的,重要的機構,都應該去參加。
記者:當代藝術在中國現在發展很快,有很多國外藏家涌進,但是當代藝術的本身的發展的世界性並不一定説到到了那種程度,那您在雕塑上是怎麼來看待當代藝術的這個世界性。以及您本身對將來雕塑的將來的發展有自己什麼看法,或者説做個預測。
李象群:其實很難説這個問題,當然了雕塑本身這個概念,過去雕塑是全體雕塑。他這個所以説藏家不能用老的這種傳統雕塑來套這個現代,當代的雕塑。他們需要打開這種情況,他們將來要走的路,他們要選擇現當代作品,他們選擇的就不準確,也選擇不到,因為他觀念在那。你要是選擇傳統的,你只能看到傳統的,他從觀念上達不到。所以説他要想,他有一種針對性,我想拿到當代,還是想拿到這種傳統的模式,這個應該考慮。那麼這個要區分開來。
記者:最後一個問題,您在除了雕塑以後有沒有考慮過以後會嘗試一些別的,比如架上啊,攝影啊,這些作品創作。
李象群:其實這些作品,它就是在雕塑上跟裝置上,一種混合的形式和狀態。
記 者:也算包含了繪畫。
李象群:對,所以説它這裡邊有一種模糊界限,因為它這裡邊有分工,分工是它的一部分。因為它有它內部的完整性。它的這個圈椅,也是它一部分,換成哪一個,拿起哪一個,都是做不到。
記者:就是融合了其他的元素體現在雕塑上。
李象群:對。
記者:好的。謝謝李老師接受中國藝術新聞網採訪。祝李老師展覽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