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

時間:2009-03-18 13:59:25 | 來源:《人物》雜誌

冬日的陽光雖然很遠,卻有著溫暖的感覺。翻開舊日的人物寫生畫就像看著老照片,樸素的氣息透出陣陣溫情。“能給我畫一張嗎?”當我看到他之後,他帶著欣慰的目光也不看畫就走進了人群,感覺那時的一句話、一個行為、一個笑意都已成為淡遠的景象。東方人的性情是內向、坦白、忠厚、不偏執、講和諧、喜愛群居。那個時候我為能在其中有這樣的生活方式而忘我。在高原畫遊牧人,到邊界畫戰士,進鄉村畫農民。許多的時候是他們排著隊讓我一個個地畫,四週觀畫的人常常發出憨憨的笑語。面對質樸的人們,我虔誠得甘拜下風,那種感覺真是幸福。如果説有苦惱也是緣于畫得不像或是技能的問題。這些寫生畫以簡單的方式記錄了當時的生活狀態,對它的經歷使我感覺到人與人之間在創造樸素的和諧,預言代替不了由心性引出的相互默契,有了一個人的畫像就好似增加了幾個人的故事,有了一群人的形象就能感覺出一個年代的生長。看著一張張的人物寫生畫,我相信我是在群體中經歷著一個樸素的境界,雖然畫面缺少樸素的藝術形象,但它的身影已給了我許多的直覺。當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方式中能自由地畫著熟悉的人和自己想畫的人,就像在自然的空間裏深深地呼吸一樣,這裡深藏著一種美的感覺,它既單純也複雜,它在高處也在低處,它似流動的小溪。但是如果稍不留神,這種美的感覺就會隨著時空的經歷溜了過去。也許某一天你的經歷發現了它,然而痛苦就會以一個嚮導的身份牽引著你去探尋感覺的整體。為此我常常為畫面缺少一種感覺的經歷而焦躁,大概畫畫人的苦衷是從這裡開始的。

老老實實地畫畫是一種甘甜,在畫面中體悟人之經歷的空間又是一種苦澀,不管生活裏有多少的感覺夾雜著恍惚不定的情緒,或有多少個碎片式的心態相疊,筆墨卻是一種透明的心性,它以擁有的方式接納著陽光與陰影,而不是以承受的方式來出現。如果把樸素作為一種文化的純度,如同每天都要創造綠色的生命,當你能迎著高處的風聲和雲氣感悟些什麼的時候,此刻只有親身的經歷才會知道什麼是屬於畫面的感覺,什麼是屬於心性的境界。中國的山水文化是由眾多的個體不斷地把一個個小我的生活情景放到文化方式中來體驗一個群體的真知的,這使山水畫的預言已成為中國人心性文化的經典。作為一個畫畫的人,一直尋找著畫面中的群體感覺,這需要回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中來掂量,大的是找準自己的感覺方位,小的是如何傳達清楚這種感覺。造型的廣義和筆墨的感覺不只停在像與誰的方法上,它是一個文化的綜合。一方風景是一種現象,四方的風景才有氣象。一個階段的畫面是一種生活狀態,若把畫面的造型與筆墨放在境界裏看成一個整體,它的精神狀態就會朝著生活方式和藝術方式的地平線走去,把其中感覺到的和正在感覺的東西貯存起來。

我崇尚樸素,因為它屬於自然的本性,它有靈魂坦白的明亮,也有在複雜事物中創造出一種溫柔而敦厚的單純。它的經歷能化解事物,它的生命使人清新、淡遠,它的內部貯藏了許多自然精神的底蘊。站在它的面前,就像我面對傳統文化思想所感受到的一種偉大。它的實質,使我看到了在平凡生活中感知由心靈的寂靜所引出的一種純凈。我也常常在鏡子的現象中去看熱情的修飾給自己帶來的變形。當一種信念到來,心境的起伏簇擁著我在內部空間裏努力去尋找和期待著一種清涼的狀態,它的出現,時遠,時近,距離的差異給耐性提供了一個置身的方位。平凡中瑣瑣碎碎的回蕩聲夾雜著許多模糊的激動在震動我的感覺,我祈求自己不應付、不隨流,認真地把握氛圍中必不可少的陽光與陰影,把握內部看見的一泓清澈的純凈與那百回浮躁的自尊,將它們擴展到整體的境界裏,來接受自然的照射。我相信整體的力量,意識和行動都服從於本質。時間帶走身邊的一切事物,生命把它的感覺留住了。當我把內部的空間移植到以自然作為審美理想的時候,我已把生活中的人與事、情與理化為自然中的一種品格來觀照。如同夏日裏,躺在河面上,平視藍天,這裡的風景正沿著它的四方去採集日常閃動的光景。當自然的力量已清晰地把性情內部的各類裝飾物物化的時候,語言的生命才開始顯現它那深邃而又以單純的方式出現的性情。它們都以最少的自我向著廣袤的境界延伸,以“體天下之物”的性情去回歸自然,去感覺自己人生的境況,它們共有著一樣的性情、一樣的氣質、一樣的氛圍、一樣的空間、一樣的精神在自然中自由自在地呼吸著、生長著。然而,時針也在不停地提醒著一個事實,當生命正在生長的時候,如果僅滿足於自身的現狀,自然是不會去承受它的話語,倘若它把詞語都用在談吐自己的姿勢如何,必將失去自己內部深處的自然空間。生命的過去留在了忠順它的語言裏,新的生命正迅速地生長,生存的方式需要創造精神,精神在判斷它的本質時,期待著接受自然的照射。

田黎明個人簡歷

田黎明,1955年5月生於北京,安徽合肥人,祖籍河南,1989年考取盧沉教授研究生,1991年獲文學碩士學位。現為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教授。作品均參加全國美展及相關學術活動,有個人畫集出版。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