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名家檔案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天地之藝的探尋者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3-18 11:15:05 | 文章來源: 世藝網

我與冠中教授相識,緣自1987年以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每年舉辦國際科學學術會議,邀請中國著名藝術大師根據會議的科學主題作畫這件事。冠中教授和其他被邀請的藝術大師們,都能緊緊地抓住每一個不同的科學主題,以巧妙的構思和獨到的藝術形式錶現出這些純科學的觀念,給予創新和深入的美化。他們的每件作品,都閃爍著奇特的智慧之光,使我體會到科學與藝術在最深奧的境域裏是一致的,藝術和科學的對話是可能的。於是我與藝術大師們一起又舉辦了兩次科學與藝術研究會。科學家與藝術家歡聚一堂,交換心得,暢所欲言,不僅促進了思想和感情的交流,而且也相互激發著新的創造力。這些活動至今已有十多年,使我有機會結識了中國當代很多傑出的藝術家,冠中教授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位。

至今,我仍十分清楚地記得冠中教授1995年為第二次科學與藝術研討會鏡相對稱與微小不對稱科學主題創作的《對稱乎,未必,且看柳與影》,以及1996年為中國高科技中心舉辦的複雜性與簡單性國際學術研討會創作的主題畫《流光》這兩幅作品。它們表現的科學主題的意境和形式,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裏,只要我一看到這兩幅作品,我就會沉浸在藝術與科學交流的喜悅之中。我是一個科學工作者,不是藝術家,但創造的共同基礎,使我們的心靈彼此相識、相通。

對自然界對稱美的欣賞貫穿人類文明之中。對稱的世界是美妙的,而世界的豐富多彩又常在於不那麼完全對稱。自然界大部分景觀確實常帶有一些非對稱性。一幅看來近似左右對稱的山水畫,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但是如果將畫面的一半與它的鏡象組合,形成一幅完全左右對稱的山水畫,效果就會迥然不同。這種硬加對稱的畫面,呆板而缺少生氣,與充滿活力的自然景觀毫無共同之處,根本無美可言。有時,對對稱性或者平衡性的某種破壞,哪怕是微小破壞,也會帶來某種難於預料的美妙結果。冠中教授在《對稱乎,未必,且看柳與影》這幅作品中,以寥寥幾筆將岸邊的柳和水中倒影的柳及遠山構成的審美境界,揭示了科學主題對稱與微小不對稱這一自然界普遍存在的規律。我想藝術大師們絕妙的構思和神來之筆,就可能是在對稱中尋找不對稱,但也可能在不對稱中發現對稱。打破對稱,雖然會産生動力,可是在極動蕩的狂風巨浪中,即使有一棵小草,一隻小船在掙扎著保持平穩,也會引起強有力的反應。由此説來,是對稱美?不對稱美?是對稱中含有不對稱美?還是不對稱中稍含對稱美?這是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共同有興趣的課題。自然界的對稱美,曾使無數人感嘆。我們科學家卻提出了基本粒子在弱相互作用條件下的宇稱不守恒定律,並通過實驗得到了證明。可見,科學與藝術的基本內容基於對稱與不對稱的相互影響作用。我們揭示的自然界對稱與不對稱的原則,也與藝術家在創造中探索和揭示對稱與不對稱的美學原則十分相似。

冠中教授學貫中西,不懈地探索東西方繪畫兩種藝術語言的不同美學特點,自由地奔走在東西方繪畫的兩個領域,尋找和創建了自己的生命家園。如果説前面所談到的那幅對稱與不對稱的科學主題畫筆墨簡潔洗練,完全是中國美學境界和形式,那麼,冠中教授創作的《流光》這幅反映複雜與簡單的科學主題畫則更具有現代西方繪畫的抽象意味,但其審美境界卻又是具有中國特色的。

在藝術大師眼中,複雜的天地萬物形態各異,運動不息,變化無窮,又相互聯繫,有其各自的共同規律,《流光》這幅作品映照出了:“分形”、“混沌”、“聚”、“散”、“合”、“點”、“線”、“面”所構成的自然現象的神謬。筆與墨會,是為細溫。細溫不分,是為混沌。辟混沌者……自一以分萬,自萬以活一。冠中教授正是從石濤大師所悟的自然之道“自一以分萬,自萬以活一”這一名句中提煉出“簡單與複雜”的科學內涵。他以點、線、面,紅、黃、綠揮灑神謬,千變萬化,化靜為動,猶如乾旋坤轉,墨之濺也以靈,筆之運墨也以神。冠中教授説:“筆與墨在畫面上相互結合、衝撞、糾葛,産生多種多樣的效果。”石濤將這筆與墨相抱或相斥的關稱之為“細溫”,這其中蘊藏著筆墨“道法自然”,活躍生命世界的啟示。詩意是大化自然——“道”的本性。天地之藝有大美不言,要靠不辭辛勞、辛勤耕耘、有膽有識的探尋者去發現。由此可以説,藝術家和科學家都是關注終極境域真理的探尋者。

冠中教授為這幅簡單與複雜的抽象畫取名《流光》是有深意的。他還特意為此畫題寫了詩句:

“點、線、面,黑、白、灰,紅、黃、綠,這些最基本的元素,營造極複雜的繪畫,求證科學:簡單與複雜。抽象畫,道是無題卻有題:流光--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在最後的三句,冠中教授巧妙地用了宋代詩人蔣捷的詩句來點題,他深信藝術的生命在於不斷創新,藝術的探索永無止境。藝術如此,科學亦如此,只有在創新中才能領悟終極關懷的真諦,只有在創造中才能感受到詩意的快樂。

我細讀冠中教授的這兩幅科學主題的作品後,再看他創作的其他作品,我總是懷著一種虔敬的心情。記得約十年前,我在海外中文刊物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很佩服冠中教授,他稱冠中教授為中國的蒙德里安。可是,從我藝術外行來看,冠中教授的繪畫意境已遠遠超過蒙德里安。蒙德里安Mondrian1872——1944是上世紀很傑出的荷蘭畫家。他年輕時的作品,常將二度空間油畫,用一度空間的線條加以特殊的結構處理,其作品獨具風格。一般認為蒙德里安的繪畫藝術成熟期約在1914年後。在這成熟時期,蒙德里安逐漸追求藝術心境的平衡,以直線組成大小不同的格,不同的格有不同的顏色和不同的位置,在相當平穩的畫面上産生些不平衡。可是蒙德里安晚年之作,幾乎全部是靜止的,是相當平衡的。這與冠中教授的風格和心境似乎大不一樣。

冠中教授的每一幅作品都有自己對生命、對生命的獨特理解,生命的激情在他的畫中如火如荼地燃燒著。在創作中他緊緊抓住事物的本質,將強烈的形式用極精練的筆墨色彩表達出來。他對形式美感的理解,是他內心世界的獨白。他在東方與西方的情感形式的對話與碰撞中不懈地探索,最終尋找到自己情感皈依的語言,創建了屬於自己的詩意家園——生命的風景。

我們都知道中國傳統繪畫的審美觀念主要依附於傳統文化哲學理念,是通過筆墨的形式和圖式去傾聽心靈的感悟,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經過現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懈探索和開拓,中國繪畫的傳統藝術精神與時俱進,內涵和表現力十分豐富。中國古代繪畫藝術在世界美術史上有著很重要的歷史地位。現代中國繪畫仍能夠以嶄新的面貌躋身世界藝術之林,這與現代藝術大師們的不懈探索和開拓是分不開的。

我感到無論是科學家還是藝術家,想要在前人的成就上往前邁進一步,都是很艱難的,是要付出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的。他們不僅要深入到傳統文化的深境中去,而且還要從傳統文化的理性束縛中走出來。因此,他們必須要有深厚的修養和崇高的境界,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寂寞和情感的孤獨甚至精神的困惑,堅持走自己的探索道路,去尋找生命世界的奧秘,去耕耘屬於自己的土地。冠中教授作為中國當代藝術大師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能在大英博物館展出,他能榮獲法蘭西學士院藝術院通訊院士,能榮獲法國文化部的最高文藝勳位,他的藝術成就能與世界藝術大師蒙德里安比美,我想他正是這樣奮鬥過來的。

創新是科學和藝術的生命,創新也是人類文明的動力。人類的文明精神正是在人類不斷創新的超越中積澱和發展的。冠中教授雖已八旬有餘,但他的創造精力旺盛、才思敏捷,火一般的激情將會使他繼續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斷尋找新的道路和方向,為我們再開拓出一片真善美的生命風景,為人類的文明留下更多的寶貴精神財富。冠中教授的努力和成就,對我們科學工作者也是極大的鼓勵。

謹此祝賀冠中教授《生命的風景》畫集出版!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