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魂畫魄刀骨肉——我與范曾先生合作銘壺創作有感

時間:2009-03-18 10:08:23 | 來源:博寶網

我與范曾結緣已有20多年了,合作銘壺也有幾十把。近日天津又送來范曾書畫的15把紫砂壺 ,邀我銘刻。回憶往事,頗為感慨。

宜興紫砂興于北宋,盛于明清,由於皇室消費、陶藝發展、士大夫飲茶改為“沏泡”而得以在全社會廣泛流傳,其中又因為文人的介入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使“字隨壺傳,壺隨字貴” ,時至今日,曼生壺仍然身價百倍,為世人所鍾愛。“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宜興紫砂壺素面素心,充滿人文氣韻。造型講究“形、神、氣、態”,巧不如拙—— 質樸、文雅、簡約忌浮艷。陶刻是工藝與文化的結合點,它綜合哲學、文學、書法、繪畫、金石、篆刻、考古等多方面知識,“詩書畫印”,寄託精神。紫砂壺以“內秀”見長,陶刻具哲理人文,意味雋永者最佳。

范曾先生是蜚聲海內外的著名畫家,其畫作成集的已有二十多種,另外還有詩集、書集、散文集問世,故藝術界稱他為詩、文、書、畫四絕全才,又有“怪才”、“奇才”之雅稱。初識范曾,約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當時他應邀來宜興創作采風,畫了一些紫砂壺,我曾參與銘刻。記得當初我一眼看到那把以“莊子夢蝶”為題材的石瓢壺時,就感覺畫面清新,意寓佳絕。該壺一側是老莊繡像,側斜半寐,似醒似睡;另一側是“夢蝶”兩字,銀鉤鐵劃,酣暢淋漓;蝴蝶則畫在了壺蓋上,茶沏蝶飛,茶香蝶至。雖是書畫小品,卻飽含著藝術家那駕馭線條的不凡功力、淋漓酣暢的表現手法和美輪美奐的創作手段,觀賞後使人感喟不已。但流連之餘,更讓我深思的是如何把范曾完美的書畫藝術形式與宜興紫砂陶刻古樸的表現形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這在當初也著實讓我費了一番腦筋。

用刻刀來表現范曾的書畫作品,首先要十分熟悉范曾“線的藝術”。有人説,中國藝術那凈化了的線條美孕育了范曾先生;范曾先生又通過這些線條,從他的靈性中為人們演繹出新的樂章,開創了他豐富多采的線的世界,我認為這很有道理。自原始陶器紋飾、青銅禮器和金文、小篆以來,線條始終是中國造型藝術的主要審美因素,它隨著五千年華夏文明的歷史積澱,表現了一種凈化了的審美趣味和藝術理想。線條自身的流動轉折、墨色自身的濃淡、行筆自身的輕重疾徐、二維空間自身的位置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意興、氣勢力量以及時空感覺,構成了至高至美的藝術境界。至於中國人物畫的線條,從戰國、秦漢墓出土的帛畫上流宕飄逸的線畫,再到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論顧、陸、張、吳用筆”一節,專門探討了以造型為目的的線條節奏及其在中國繪畫中形成畫家獨特風格時的決定性作用;筆墨的輕重、疾澀、虛實、強弱、轉折、頓挫、節奏、韻律,如同音樂旋律一般,已成為中國各類造型藝術包括宜興紫砂陶刻表現藝術的魂靈。縱觀范曾在紫砂壺上表現的各類書畫作品,其用筆手法,正如蘇東坡稱揚吳道子所言“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充分體現了他對疏體系統的繼承和張揚。試以他所繪製的《東坡佛印》中蘇軾形象為例,起始從面部著筆,然後畫頭部衣帽,又扣觚濡墨,繼而將整個人物全部刻畫出來,真是左右向背,各相乘除,人物風貌躍然紙上。一切物像無論正仄、始末,從任何一處下筆,即可毫釐不差,心手相應。正是這意密而筆周、形疏而神縱的線條藝術,加上運用連勾帶皴的筆法,又將石恪、梁楷等前人的簡筆潑墨因素,整個溶鑄于一體,再經過鍛鍊、昇華,最終構成了范曾書畫藝術中的線的世界。

以刀代筆,刻畫線條,又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的筆墨功夫。所謂“書魂畫魄刀骨肉”也就是這個道理。用刀的快慢、浮沉、寬窄、深淺、平仄,都會顯現出不同的藝術效果和獨特的表現風格。在著墨後的紫砂壺上裝飾,主要表現手法還是要突出“刻刀”的作用。對於如何發揮刻刀的作用,前人早已摸索出了一條通暢明晰的道路。到過西安碑林的人,都無不為各個不同時期碑刻的各種不同風格和“刀”刻手法所折服所讚嘆,如果再瀏覽一下明清以來的壺刻,無論是瞿應紹(子冶)、郭麟、江聽香、郭頻伽、陳鴻壽(曼生)、邵二泉,還是當代今人,他們之所以有如此成就,亦是在不斷總結前人石刻的基礎上利用犀利的刻刀,通過千錘百煉,金鋼烈火,方使文人書畫、金石碑刻和紫砂壺體真正融為一體達到了今天宜興紫砂陶刻藝術新的境界。

用刻刀來創作范曾的書畫作品,來表現豐富多彩的題材內容,必鬚根據不同的題材內容充分發揮多種刀刻的手法來完成。用刀或抑揚頓挫,或逆鋒疾施,或輕刮淺刻,或提刀雕琢,或陰刻,或陽雕,施展範圍很廣。在刻底處理上,通常也包羅了古人刻底的所有方法,有三角底、升羅底、平底、圓底(內圓及外圓底)、琢砂地等。在具體創作運用上,我覺得還必須把內容、形式、風格、泥色及刀刻手法通盤來統籌考慮。例如我在刻繪范曾的“如嵩之壽”、 “説蟬圖”等作品時,就採用古人“十八描”之“鐵線描”、“蘭葉描”等多種刀刻手法,或重若奔雲,或輕若蟬翼,或春蠶吐絲,或吳帶當風,或縱橫豪放,或抑揚頓挫,燒成後取得了十分到位的藝術效果,達到了“刀不週而意周”的奇妙境界。

范曾的書法與他的畫一樣被稱為一絕。其書法特異的美學氣質流暢而放逸,豪邁而沉雄,直接構成了他繪畫線條的意態美、動態美和含蓄美。而且范曾的書法與繪畫又是相互補充、逆向建構的。對於他的繪畫來説,它吸收了書法的骨力、精神作為自己的筋骨風采,加以潑墨、破墨等墨法的變奏,顯現出變化多姿,獲得了筆墨以外的形象和意境;對書法來説,他的點線知白守黑,深閎內美,饒有新意,遒勁有力。我刻范曾的“隔窗聽竹”、“室靜蘭幽” 等作品時,就完全是這種意境,那寥寥數筆的修篁,仿佛不是畫的,只是寫的,書畫用筆高度和諧地運用到壺面上,壺上的一片葉、一棵草、一個字都是那樣具有生命律動,那麼的簡約傳神,猶如水銀注地,聚之瑩然,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散之亦瑩然。在這一作品的刀法上,我亦質亦形,運轉變通,力量內蘊,抑揚有度,同時還巧妙地融進了宋代山水畫“ 皴”的刀法,使線條更趨豐富,畫面更為靈動,字體更加清逸。在“孤舟一葉故園心”作品的裝飾上,對畫面中的淡雲、鉤月、老翁、山溪等筆墨形式,我都以刻刀的輕重、欹側、疾徐、順逆來體現作者“惜墨如金”的創作心態和藝術意境。由於紫砂壺表面陶土細膩且乾脆,在刻“月下清潭”這款字的過程中,就好似作印章邊款,必須很好地控制下刀的力度,以求適度産生字邊字角崩裂的藝術效果,增強字體的蒼勁力度和秀慧氣韻。

范曾作品溫文爾雅,意緒衝遠,運轉隨心,睿哲含蓄,恰如婀娜仙子,蘊現大家風範;宜興陶刻底蘊深厚,刀法奇絕,古樸端莊,源遠流長,猶如謙謙君子,顯示國粹風韻。而作為當代人物畫巨匠,文人畫的中堅,范曾已經確立了在中國美術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在刻繪范曾那具有生命律動的線條、筆墨中,進一步領略到了他那熱烈奔放的情感和雄勁曠達的胸襟,張揚了他那“一線穿空若有聲”的藝術意境,演奏了一曲抑揚起伏的“范曾樂章”。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