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談“成都雙年展”

時間:2009-03-17 14:55:29 | 來源:大藝術

 

 單:何多苓老師參加了兩屆“成都雙年展”,也曾參與“成都雙年展”的策劃,對於“成都雙年展”出現的問題也都耳聞目睹。對於“成都雙年展”的第一屆和第二屆沒有按照國際慣例的時間舉行,同時,由於“成都雙年展”是私人資本投資,所以資本對學術話語的控制也相對嚴厲,對這些問題您是如何看待的?

何:情況比較複雜。第一屆是我找老栗給他們策劃的,因為種種原因換成劉驍純他們比較傳統的一批老先生做,再下來的批評家也基本沒有脫離這個群體。這是鄧鴻的聰明之處,他看到一些過去的教訓。假如你在資本投入方面完全被批評家左右,你可能不是去搞藝術,可能是被藝術搞,而且被搞垮。當然“成都雙年展”的老闆感覺有點霸道。他出那麼多錢,要霸道一點也是可以理解的,或者他不這麼做會被搞垮,因為看到太多這種被藝術搞的例子了。

批評家當然不高興,你把我請來,我説話又沒分量,最後還是老闆説了算,這肯定是不好的,這個事情可以找到一個平衡點。比如我是投資者,我把資金給你們,你們自己去做,我完全不管了,這樣可能批評家、藝術家都會歡天喜地,但我就會血本無歸,完全被搞垮掉。另一方面就是我主控,你們都聽我的,因為我不懂,所以展覽就搞得一塌糊塗,沒有任何建樹,這也是可能的。這兩方面應該找到一個平衡點,投資方和學術班底應該達成共識,所篩選的藝術家,投資方要不要介入,介入到何種程度要看自己把握。如果我是投資方我會給批評家很大權力,首先我請的肯定是我信任的人,我會介入,他請的藝術家、提出的展覽方案,尤其是花多少錢,我一定要控制,失控的話我覺得很糟糕。

單:批評家説得最多的還是第二屆的主題“世紀·天堂”,完全就是投資方的地産名稱,炒作嫌疑太大。

何:你要他完全為藝術做出犧牲,不順便為自己打一個廣告的話也不太合理,他出那麼多資金,順便打一個廣告也很正常。中國其他領域的事情也這樣,都會把自己的名字帶上。作為鄧鴻來講,出那麼多資金,做點自己的事情也合理,而且這個事情顯然是沒有回報的,除了能低價收一點藝術品外,基本沒什麼回報。成都從上河美術館開始,所做的活動就是沒有回報的。你可以有一股熱情,但作為藝術發燒友來做“雙年展”肯定會做不好。上海雙年展是由政府出資,那就不一樣了,可以一屆一屆做下去,一個企業出錢做,難度太大了。鄧鴻做得很好,第一屆確實想了很多辦法,籌了500萬,而且差點跟董事會鬧:“你投幾百萬完全是血本無歸,你幹嗎?”但是鄧鴻能把這個事情平衡了,他有這個技巧就很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會控制,尤其“雙年展”這麼大的活動,要是不控制好資金的運轉,自己一定會元氣大傷,本來這些都是國家的事,現在一個企業在做就不要過多挑剔了。

單:從這一點上來説,“成都雙年展”自有他存在的必要,尤其是第一、第二屆做下來,似乎已經可以望上海雙年展的項背了。

何:它有一個問題是每次做得太倉促。他(鄧鴻)一家出資,要資金確實夠了才會著手準備,那麼時間就很短了。“上海雙年展”是每屆一結束就準備下一屆,那肯定會很充分。“成都雙年展”的優勢是藝術資源太多了,而且能夠吸引批評家。

單:還有一個被學術圈詬病的是“成都雙年展”的“新人特展”部分,這本來是“成都雙年展”的原創,但是“成都雙年展”的新人特展部分裏竟然沒有成都的藝術家,而且新人的比重增加以後,有把“成都雙年展”的性質該變的嫌疑,許多成熟藝術家成了新人的陪襯?

何:這一點對我來説不重要,我到覺得作為新人的陪襯也可以。我就經常跟我的學生一起展覽。另一點,你提的第一個問題很重要,確實存在。從上一屆到這一屆,他所謂的新人展裏面多是重慶的,或者至少是外地的吧,成都一個都沒有,這跟主辦方的偏見有很大關係。對這一點我是有看法的,至少是不正常的現象。話説回來,他出資,做成什麼樣是他的事情,別人也沒有過多指責的權利,只能説這是作為“成都雙年展”本身的一個缺陷。他應該把眼光放得更開闊一點,心胸更大一些,這也就是資本介入過渡的不好的一個方面。畢竟資本所有者有他的個性,有他的一個社交圈子,有他信任的人,他就肯定會有所選擇。任何一個“雙年展”都會有缺陷,再公正的“雙年展”也會有人説怎麼沒有我啊、這個人怎麼這麼爛啊這樣的問題,讓所有人滿意是不可能的。

單:“成都雙年展”第一屆和第二屆的主題都是當代藝術,第三屆突然轉到水墨,對此您怎麼看?

何:這個轉變我覺得一點不奇怪。鄧鴻是畫水墨的,他原來跟我談過,他始終覺得水墨為什麼不能進入當代藝術呢?他熱衷於當代水墨,畫抽象水墨,他的合作者馮斌也是畫水墨的,他一直認為應該搞一個水墨雙年展。就此而論,他的思路可能是對的。當代水墨在當代藝術中還是個很重要的領域,也有很多搞得不錯的藝術家,但是始終是被忽略的一群人,主要原因是當代藝術市場的藏家們的眼光集中在油畫上,而傳統藏家的眼光則集中在傳世名家名作上,當代水墨恰恰是被忽略的領域。鄧鴻給了當代水墨一個機會,一個很大的表現平臺。成都能搞這麼一屆也好,裝置、多媒體都有。我去看了現場,觀眾很少,也正説明關注的人少,更説明搞這麼一屆水墨雙年展的必要。但我相信他下一屆不會把水墨專門做一個主題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