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多苓解析“川美現象”

時間:2009-03-17 14:50:00 | 來源: 中國線上藝術網

在作何溶專題時,本網記者採訪了藝術家何多苓先生,在訪談中當記者問及近年活躍的“川美現象”時,何多苓給與了多方面的回答。

沒有壓制、沒有論資排輩

記者:川美現在很活躍、很被重視,包括部分藝術家和學生説要比中央美院、中國美院要有優勢,您怎麼看?

何多苓:川美很重要的一點是,沒有一種傳統的強大力量在上面壓制,中央美院説得不客氣一點,很多老先生都是德高望重的,這種傳統不管對年輕的教師和學生都構成一種無形的壓力,中國美院可能也是這樣。傳統深厚是一個好事,同時帶來一個負面的東西,讓新生能力不能出頭。

四川美院不是這樣,四川美院在教師隊伍裏沒有那麼大排號的人物,我記得我們的老師除了個別歲數比較大的,都是中年人甚至有一些青年。所以跟我們幾乎是打成一片的,而且從院長開始對我們的創作什麼都從來沒有任何壓制,一直到現在我覺得四川美院的傳統很好。

記者:比較開放?

何多苓:很開放,沒有由上而下的力量來壓制年輕人。

記者:也沒有論資排輩?

何多苓:沒有論資排輩這些東西。所以整個四川出這麼多繪畫人才和這個有很大的關係。

記者:現在包括很多老師談論、也經常走訪川美,包括現在剛畢業的近幾年的學生整體水準也被認可。

四川畫家在京佔半壁江山

何多苓:現在北京畫家群裏邊四川去的佔半壁江山了,最重要的像張曉剛這些都是四川人。

記者:這個群體現象是不是因為和四川地域有關係?

何多苓:有關係。四川這個地方相對北京要閉塞,一方面導致外來資訊不是很多。另外造成畫家靜下心來畫畫。四川畫家有一個傳承關係,比方説從我們開始一直到現在的年輕人中間是沒有對立的東西,大家都是互相幫助,而且年輕人也承認老一輩對他們起的作用,就這樣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記者:好象都是互相幫助。

何多苓:以老帶新這種都是一直遵守的,北京競爭那麼激烈。所以四川畫家能夠在比較平和的心態一種比較自我的狀態裏面畫畫,畫到一定程度可能去北京發展,起步還在這邊,都是四川美院出來的。

北京更像一個名利場

記者:北京望京這邊大概走幾步就碰到四川的老師和學生?

何多苓:越來越多,四川年輕人又去了一大批。

記者:據説今年本科生(川美)大概有150個學生到北京來。

何多苓:不太清楚,包括成都這邊都有很多去的,在北京租了畫室,雖然很貴但還是要去。因為成都或者重慶是畫畫的好地方,但並不是一個賣畫發展的好地方,市場和外來的畫廊、美術館這些主要還是去北京。所以北京看來是最重要的從發展來説。

記者:何老師您在北京有工作室嗎?

何多苓:我沒有。我這個人比較懶散,我慶倖當時那個時代就出山了,現在年輕人還是很艱苦,一邊要畫畫一邊要去應付人事關係,一邊要去推銷自己、包裝自己,這些都不是我所擅長的。我覺得某種程度北京很像一個名利場、不是一個繪畫的地方,畫畫我還是在成都畫。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