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沂東的寫實主義油畫

時間:2009-03-17 13:52:46 | 來源:藝術中國

8月,《美術》雜誌刊登了王沂光整理的有關王沂東油畫的談話稿。談話稿説,近幾年,王沂東以其特有的藝術風格和鮮明的個性引起人們的興趣。不久前,《美術》雜誌編輯錢志堅約請他,就他在油畫藝術問題上的思考進行了長談;王沂光也參加了交談。

錢志堅:剛才看完你1987年在美國哈夫納畫廊舉辦個展時紐約曼哈頓電視臺拍攝的新聞片,注意到他們對你的油畫藝術很欣賞,主持人在解説詞中對你的寫實主義畫風大加讚譽。這一方面説明瞭西方人對中國藝術的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國藝術向外國的介紹、傳播和宣傳還很不夠。即使是今天,雙向的交流仍然是有偏頗的。

王沂東:我對這一點也感觸頗深。我在美國一年多的時間裏,發現西方人對中國的了解實在是太有限了。也是在1987年,"中國油畫展"在紐約展出,而且一下子展覽了那麼一批中國油畫家的作品,對當時關心和收藏藝術品的西方人來説是一次不小的震動。他們吃驚的是,最傳統的西方繪畫技法在中國能被掌握到如此高的程度,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我覺得這也許是因為他們把自己的傳統丟掉得太多的原因。

錢:寫實主義畫風在很多西方人和一些中國人眼裏被看成過時的東西,所以有人就丟棄了。當然這個問題很複雜。但是,我總覺得寫實主義的生命力不會終結,也許永遠不可能。

近幾年來,美術界許多新的觀念、新的思潮、新的畫風和技法不斷涌現。曾有一段時間,寫實主義畫風受到不少的壓力甚至排擠。但是,有一批畫家始終在這條道路上堅韌而自信地求索。對此想必你會有很多的思考。

東:我對近幾年出現的新觀念、新思潮一直是很關注的,但關心的方式不同。我認為中國當前的美術活動處於一個比較活躍而有秩序的時期,藝術風格已不是單一化。

王沂光:就我對沂東的了解而言,他對寫實主義畫風的追求有他自己的理解,不同階段的作品中都凝聚著他自己的思考和探索。

東:大學畢業前後那一時期,整個藝術界都處在沸騰的狀態,對各種思潮、風格的探討很熱烈,也很令人不知所措。對於一個青年人來説,認清自己到底該聽什麼、學什麼、想什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錢:不過你並沒有盲目地東奔西撞,什麼都想嘗試。現在來看,你當時還是很清醒的。《沂蒙山組畫》似乎很能説明你的選擇是一種自覺、理智的行為。這批作品是在寫實主義風格的道路上邁出的堅實的一步。

光:這套組畫大概有十幾張,其中包括《常給大娘捎個信》、《掃盲》、《深秋》、《舒心面》等。這些畫與他上學時所畫的畫已大不一樣。後者多為歷史題材,而這套組畫則直面生活,畫我們熟悉的沂蒙老區。不過在構思上仍有文學性趣味,強調敘述性,畫中似乎總想講點什麼故事。

錢:比如在《常給大娘捎個信》中,既想突出主題,又想在形式上有新的實破,摳出點與別人不太一樣的東西,力求二者兼顧,但看上去似乎有點"做"的痕跡。

東:是的。這張畫還沒有擺脫原來的文學性、情節性。我是想在形式上嘗試一下,講究點形式感,但不夠理想,看上去有一種生硬的感覺。

光:後來的《有這麼一個小院》好像繪畫語言的東西就多了些。

東:畫面中的人物是為了傳達某種情緒或感情,是畫家與觀眾交流感情的焦點。然而感情或情緒這東西是不具體的、抽象的。畫家在畫面中要説的東西越繁瑣,留給觀眾回味的餘地就越小。相反,你留出的餘地越大,作品內涵的東西就越多。當然走極端又是另外一回事。

錢:你對藝術形式的追求中注入了很多精神性的因素。

東:我試圖把握自然形態中的精髓,糅進形式的美感。《暖冬》對人物外輪廓大的形式感及外形的各種節奏變化、整體的冷暖色調對比都十分注意,人物的形象本身也被看成一種特殊的形式。

光:《穿緞錦衣服的婦女》、《江南女子》等在這方面也特別經意。

錢:這麼説,你其實是在用抽象的觀念畫很具象的畫。

光:他那一階段有個特點,就是在人物形象的選擇上偏愛古怪的長相,尤其是男性形象,比如《鐵蛋》、《劉二叔》、《融雪》等,主要也是出於形式方面的考慮,而不是單純追求怪。

東:我試圖在一個很寫實的畫面裏發現一種很抽象的感覺,不過這種抽象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簡單抽象,也不是純粹為了刺激人的感官,而是為了服務於整體畫面的情緒。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