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陳丹青(b.1953),上海人, 1978 年考入中央美院文革後首屆研究生班。1980 年畢業,留任油畫係第一工作室。1982年移居美國。2000年回國應聘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任繪畫係第四研究室主任教授。作品多次參加海內外重要展覽,併為美術館、藝術機構及私人廣泛收藏。
陳丹青於80年代初曾被國中同仁認為是當時最具才華的油畫家,甚至直至今日,油畫圈仍存在著“陳丹青情結”。《西藏組畫》被公認為文革後劃時代的現實主義經典油畫作品,在美術界及文藝界引起很大衝擊,被認為是中國寫實油畫自前蘇聯影響轉向溯源歐洲傳統的轉捩點。而他對寫實熟練把握,對歐洲古典油畫語言的深刻理解,令沉醉於油畫傳統手法的觀眾佩服不已。——郎紹君
陳丹青是非常講究繪畫語言的畫家,對於原自委拉斯開茲的直接畫法有著獨到的領悟。身為南方畫家,陳丹青遠涉他鄉之後,在西方的各大博物館閱盡無數,但最終還是在董其昌、漸江山水畫冊裏消解綿延無盡的鄉思。“山水”系列作品遙寄的仍然是“一壇美酒一船書”瀟灑磊落的南方文人氣度。這些作品也成為他在《西藏組畫》之後最動人的篇章,盡顯褪盡鉛華之後的平淡與超然。
陳丹青的作品在形式上是極為地道的寫實繪畫,但在觀念表達上,他善於站在東西方文化的高點上穿梭時空,從容淡定地讓不同時期、不同地理環境中歷史文化在其筆下交匯。《文伯仁與王翚的合奏》是其近期的一件佳作。
如今,資訊技術的發展,加快了資訊傳播,也加速了全球化。地域文化的獨立性往往在這種傳播中或被消融或被誤讀。在資訊閉塞的時代,我們幾代畫家曾經依靠印刷失真的藝術畫冊,解讀藝術的真諦,而那些我們曾經視若珍寶的畫冊,在圖像能夠輕易被複製傳播的今天,已被棄若敝履。陳丹青不厭其煩地手工繪製這些似已過時的畫冊,表達的不僅僅是一種文化上的依戀,對昔日情懷的追思,更主要的是他這種將印刷品還原為繪畫的努力,卻隨著他的作品最終被當作圖像傳播又還原成畫冊中平滑的印刷品。面對氾濫圖像,昔日真情卻已貶值。畫家辛苦的努力卻是白忙一場。科技進步與文化的失落往往形成一個無法平衡反差,而個人力量在其中又是何其渺小!在陳丹青一次次地描繪過程中蘊藏藝術家一種無奈的憂思和對快餐文化、消費文化、功利意識等社會問題深刻的批判。在讀圖時代手工繪製與大機器生産印刷或電子資訊技術PK,顯得那麼弱小和難以匹敵,而人們在享受現代科技帶來的種種便利與快樂的同時,卻逐漸淪散視覺藝術那種珍貴的文化傳統與精神品性。誰又能説科技的發展就一定是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