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環境,或者説一種氛圍的形成,對藝術人才的脫穎而出非常重要。
一輛蘇制坦克停在庭院的西頭,儘管腑臟已被掏空,渾身銹跡斑斑,但炮管還是倔強地指向霧都的天空。它的左右兩邊是墻面塗鴉的廠房,鋸齒形的屋頂曾經是宣傳畫中的分割線。其中一間正在舉辦一個名為“十八勇士”的新銳藝術展。
這個廠房過去是部隊的營房,後來移交給一家兵工廠專門造坦克。坦克是這處建築的圖騰。“現在大家一提起藝術家工作室,都會説北京的798,其實我們這個坦克庫的形成比他們早。”羅中立對記者説。時間是在2000年,與四川美院一墻之隔的這個兵工廠倉庫沉寂下來,身為院長的羅中立就在重慶市政府領導的幫助下以700萬元的低價購下這處佔地面積70畝的老廠房。
“買下坦克倉庫後有人提出蓋教學樓,擴招啊,見效最快嘛,要不做房産,也來錢。但更多的教師跟我的想法一樣,建一個有利於人才發展與培養的藝術中心。”羅中立説。
羅院長的目標很明確:“藝術中心相容著城市的過去與未來兩個時態,連結藝術與文化、經濟的多維關係。”
具體操作也很簡單,學校一次性投入後,用坦克庫的幾十間門面房出租所得來維持日常開銷。工作室的租用則由美院的師生先提出申請,經評審委員會審核,租約一至兩年,租金才幾百元。師生在工作室裏創作,並辦個人作品展,學生也可以兩三人合租。
坦克庫除了工作室之外還有大的展廳可舉辦雕塑、裝置、建築、音樂、舞蹈、戲劇、電影、行為藝術等大型活動。羅中立對記者説:“川美與中央學院、中國美院相比,硬體師資都欠缺了些,學生的基本功也稍遜一籌,但我們出去的畢業生很能畫,一下子就能佔據當代藝術的主導地位,就因為我們的教學很注重實踐,我們就是要營造一個氣場,形成一種有利於人才形成的寬鬆氛圍,一種教學相長、相互提攜、相互競爭的環境。坦克庫的建成,打破了體制的邊界,運作靈活,就是這個教學理念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