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北京798藝術區的“山藝術北京林正藝術空間”舉辦了名為《我們之間·青與藍——羅中立、羅丹父子聯展》,本次展覽精選了羅中立和羅丹父子二人的精品力作同時進行展出,兩代人之間的藝術表達的並陳和關聯傳達出一種濃厚的人文情懷和文化潛移。
在今天的藝術市場中,拉出活躍的藝術家的名單來列舉一下,發現裏面四川美術學院畢業的年輕藝術家群落頗成氣候,無論在數量上、活躍程度上還是市場追捧程度上都有種遙遙領先的感覺。如果我們把這個稱作為“川美現象”,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種現象呢?支撐這個現象的潛在點有哪些呢?為此記者對羅中立和羅丹父子進行了專訪,看看這兩代人和出於他們各自的身份對這個現象是如何解讀的。
羅丹是1981年出生的年輕藝術家,現正攻讀四川美術學院的油畫碩士學位。“我覺得四川美術學院最大的特色就是學校的氛圍是非常自由的,老師和學校都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創作,自由發展,師生之間和同學之間的思想交流很活躍、平等。同時學校的各個科系每年都有自己的展覽安排,任何學生的作品都有很多的機會得以展示給同學、老師和外界的朋友。”羅丹如是描述他對學院的看法。當問及市場上的四川美院群體時,羅丹回答:“至於市場上那麼多四川美術學院的藝術家的原因,我想可能是因為川美出來的藝術家風格是很多元的,大家都有自己獨特的面貌和藝術語言,並且也有很好的堅持。那麼無論是收藏家也好、畫廊也好他們都能在裏面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一種。”羅丹一直強調學院為年輕人提供的支援和幫助的重要性,“比如坦克倉庫,我覺得那個就是學校為年輕藝術家提供工作室的一個地方,你可以憑藉你的作品來申請入駐。同時學校有自己的刊物《當代美術家》雜誌也不斷地為這些藝術家提供宣傳平臺。”
羅中立可稱為四川美術學院的資深代表了,他在成功之後勇敢地進行了風格轉型,其轉型也獲得了學術界和收藏界同仁的認同和讚許,這在當前符號化嚴重的藝術界並不多見。當談及轉型有無承受壓力的時候,羅中立坦言是要面臨一定的壓力,因為支援和認同你原來風格的朋友也許就走掉了,但是也會有新的朋友進來。“作為一個藝術家,轉型與否是基於自身的藝術語言和創作風格的需要,是自身的行為,至於其他的因素和壓力,則是不應該起到關鍵性作用的。”
作為川美現任院長,他對現在川美新一代的崛起有自己的看法。“首先是四川美術學院處在一個城鄉結合部的位置,這裡是這個城市中最具有活力、最生動和鮮活的地方,它不是中國發展中最光鮮的一面,而是各種現象雜處的狀態。我們的學生走出校門就能觀察和感受到這種來自現實的衝擊力和鮮活度,這對於思維的觸發和感受力的積蓄具有很好的先天條件。其二是四川美術學院沒有中央美院等名校那樣多的權威、大名頭的師長,沒有一個感覺不可逾越的大山壓在那裏。學生進入學校,師生之間是很平等的交流。而且我們不象其他學院那樣有那麼嚴格的訓練序列安排,而是很早就鼓勵學生一邊練習基本功一邊創作,要把日常的學習和感受及時表達出來。我是四川美術學院出來的人,我的思想就是一切為了學生和老師的學習和交流,當年我們希望有什麼和不喜歡有什麼,我現在都會考慮進去,儘量安排配合。其三是我們學校買下了坦克倉庫作為學生、老師和畢業的年輕藝術家的工作室,運營費用來自坦克庫週邊的店面出租,我把它比喻為四川美院的798。大家都可以憑藉自己的藝術創作來提出申請,那裏很大,可以容納100多間工作室。我想在這方案裏把內外機制打通,形成良性互動。我想這個是原因之三。”此外,羅中立透露坦克倉庫還對全國的策展人和批評家開放,無論是四川地區的策展人、批評家還是之外的,只要提供出的方案經過考核審查就可以在坦克倉庫擁有一個空間進行展覽安排和進行相關學術研究工作。目的是通過這種形式使四川美術學院的學生能有個活躍、開放、多元的成長空間,而且這種內外機制的打通和在此基礎上的活動也有利於培養年輕藝術家的自信心,使他們畢業後能夠很好的應對社會。
自由的空氣、平等多元的交流、多方位的激勵和支援機制,這些對於一個年輕藝術家來説是非常重要的平臺和屏障,在這樣的資源配備下有這樣的一些面孔浮出水面好像不再讓人覺得奇怪。但是市場有它自身的強勢邏輯,所以最後還是要借用羅中立先生對於年輕藝術家們的忠告作為結束語:“對藝術家來説,藝術市場的價格是個雙刃劍。尤其在市場火熱的時候,藝術家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靜的心態和獨立的思考空間,保持自己作品市場價格穩健的、合理的梯度,不要隨著市場而頻繁抬價、屢創新高,搞不好就會是一個毀滅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