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東個人畫展《三峽大移民》于11月20日至12月5日在藝術文件倉庫舉行,策展人之一艾未未評價《三峽大移民》是“無論從作品的藝術觀和立場上都使它們成為這個時代極為稀有和最為重要的作品”。
這次展覽新曝光的《三峽新移民》(高2米長15米)和《三峽大移民》(高2米長8米)一起,從藝術角度以多重敘述的方式,用史詩般的力度把三峽工程帶來的移民狀況展現出來。這也是這位“新生代”代表畫家從關心日常生活到表現重大社會事件的轉型作品。同時也是當代藝術中用繪畫藝術關照三峽工程這一世界上最大水利樞紐工程的重要作品。
緣起:民工、三峽建設與社會責任感
問:怎麼想到了畫三峽工程題材的作品?
劉小東:2002年底我去三峽旅遊,那時三峽大壩已經在建設。作為畫家我對景觀比較敏感,看到一個個山頭都荒廢了,縣城裏人都快搬空了。前幾年我開車路過一個建築工地看到七八個民工一起扛著一個長長的鐵釬子走出工地,這個場面一直在我腦袋裏保存了兩三年,於是我馬上有了讓這些人在前面,把三峽工程做背景的構思。
問:你以前的作品相對來説並沒有很明確的背景,而是從心理或氛圍上描繪城市中的平常男女。可是《三峽大移民》和《三峽新移民》這兩幅畫明確的和三峽工程這樣的歷史事件結合起來,似乎有了直接的輻射力,給人更具體的震撼。
劉小東:是的,這兩張畫有更大的關懷,這是超出我個人能力的社會關懷。三峽工程涉及到那麼多人,影響到整個國家,可能是年齡增長的原因,對社會有了更多責任感,所以我有了用繪畫表現三峽工程的想法。
畫面:用當代油畫探索傳統卷軸畫形式
問:《三峽大移民》和《三峽新移民》有著怎樣的關係?
劉小東:我畫《三峽大移民》是在2003年SARS爆發的時候,你看到上面有兩個人還戴著口罩。之後畫《三峽新移民》,是把《三峽大移民》裏面的小孩畫大了,包括一些動物,都是從前面一張畫來的,小孩子有他們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們在一個變化的環境中長大。跟著三峽工程的崛起,人的命運也會隨之突然發生改變。
問:這樣的組合型大畫創作的時間很長,期間是否感覺時間性因素對繪畫表現有重要影響?
劉小東:作為職業畫家當然要控制時間造成的影響。畫這兩幅畫時間都很長,一張要半年時間。當然也有一些地方不是特別滿意。你看到畫上那根鐵釬子也沒有都接在一起,因為是分幾次畫的,我也沒有特別注意讓幾塊畫布上的介面對齊。這是因為我在這兩幅畫中想探索中國卷軸畫的形式,也就是説我讓畫面中人的關係不是很緊密,每個部分都是平等的,就好像打開一個長長的卷軸欣賞,而不是像傳統的寫實繪畫那樣有視覺中心。
意義:用象徵與感受關注人類命運
問:三峽工程開工以後,一些攝影家、紀錄片兒導演、電影導演都去拍攝,而畫家似乎放棄了記錄歷史事件的權力,有些無能為力。
劉小東:確實,藝術形式方面有替代的情況。當攝影技術發明以後,以前寫實繪畫記錄的功能就衰落了,而有了可以運動記錄的電影電視,攝影也受到影響。我並不認為我的畫是在單純記錄三峽工程,那我肯定沒法和紀錄片兒比。在創作的時候有我的想像的參與,比如人物原型是我在北京偶然看到的。如果就記錄功能講,現在你對三峽有了解,知道我在畫三峽,但是50年後100年後,那時候的人可能不會在乎你是不是畫三峽工程,可是其中繪畫傳達的東西仍然可以具有感染力。所以我不是寫實,不是紀實,我是用有象徵性的畫面和技巧來表達感受,關照三峽工程,關注人類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