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造化方寸間——品讀韓美林“天書”有感

時間:2009-03-12 09:14:06 | 來源:韓美林新浪部落格

“天書”

如今藝壇上冠以“天書”的作品不少,“天書”之名乃是作者對自己作品一種的稱謂,本沒有什麼可以值得究竟的。但是,近日賞讀韓美林先生“天書”,又聽先生述及成就“天書”的往事,期間因果緣由,讓人感嘆,也得啟示。

先生得“天書”緣,起自半個世紀前孩童時期的一次玩耍,家鄉的“土地廟”的土地爺塑像背後的那個洞窟,頑童從中掏出了一部《六書分類》書譜和制印工具之類的東西,這些東西有如神授,點醒了幼年的那份好奇心,從此,他便與這種“字型圖畫”結緣,開始了先生孜孜不倦、終日勞作不已點畫塗抹的生活,也開啟了近一個甲子,先生為藝敢做敢為、可悲可喜和可歌可泣的生涯。

被先生稱作“天書”的是他近年來書繪的一批數以萬計的象形文字般的圖形。審讀這些圖形,我們不難感受到它有直接和間接兩個來源,所謂直接來源:主要來自遠古的文字本身:如甲骨文、鐘鼎文、篆書、金文、泥封、印章……;所謂間接來源:則來自古代的岩畫、圖案、部落圖騰、族徽……等等那些與文字同源的圖案。這些圖形均來自他長期在研究中國傳統造型藝術中收集起來的那些無可考的原始含義,又具有象形意味的字形。

“搜尋那些‘無家可歸’、‘無祖可考’的廢棄了的遺存,那些‘義不明’、‘待考’、‘不詳’、‘無考’或一字多釋、不知其音、不知出處,有悖謬、有歧義或專用字、異體字或體字等生僻字;甚至一些符號、記號、象形圖畫、岩畫……等等棄之不用的資料、實物、現場發現的這些‘天地大事’都記在另一個本子上。當時也沒有考慮怎麼用,先記下來再説,其他沒想那麼多。”“對待古文字的考釋上,雖然現今還不能有一個‘甲骨文法帖’、‘金文法帖’、‘古象形文化法帖’、(包括岩畫、刻畫符號等文化)。在這個‘百家爭鳴’的古文字論壇上,對拍不了板的古文字、無法考釋而編入附錄的字”。(韓美林語)

在先生看來:“這些文字不僅僅是古文字學的事,是歷史學、考古學、美學、結構學……諸多學科面對的巨大財富。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財富,它更是世界人民的瑰寶。若讓它永遠‘廢而不用’的話,世界文化一定是一個最大的遺憾”。為此,他選擇了他自己對古文、古文化的看法和角度。

幾年來,我已得到先生多批複印“天書”的書稿。有閒時細看這些圖形,每圖不僅有個性,而且彷彿有靈性;它們或輕盈、或厚重;或古拙、或新巧;或版刻、或靈動;或自然、或雕飾;或簡或繁、或剛或柔、是似而非……,筆法自信,縱橫成章,各具特色;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其美感是中國的,是現代的,是美的精神,是有傳統文化底蘊的……。這些字形圖形均以書法的形式呈現,字形肩胛結構與傳統的漢字一脈相承,平整有序,氣韻生動,豐滿穩健。方寸間,集單純的點、線元素演繹其中,造成萬千變化,這些點線既劃界空間,凸顯結構,呈現圖像,顯露含義,又展現美感,更彰顯中國書畫之學獨特魅力。

先生開寫“天書”,是近些年的事,但是,前期收集資料和醞釀卻歷經幾十年。正是因為對這個歷程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對這部“天書”的敬意,超越了單純對個體字形圖案審美的體驗,而自覺地會聯繫到當今國際境遇下,如何建構生成和演繹具有中國現代意味形象的創作思想的方法體系的思考。透過“天書”,先生藝林跋涉和留下的足跡,無疑是我們展開新設計教育思考和研究絕佳的範例。

“功”與“成”

先生收容的這些“無家可歸”的被遺忘原本含義的散字孤圖,經他的手書寫,便被“韓氏造型格式化”過,“韓氏”造型風格表露無疑。這種風格無論如何不是“洋的”,因為,韓先生根生於本土,來自傳統,他壓根就不想是“洋的”,他對傳統的了解,對民間藝術的酷愛,他不認為在國際藝術評判臺上,來自中國傳統藝術源流的中的藝術,遜色于“洋的”藝術,甚至,他認為不少地方優於他方。因此,他的自信來自對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來自自尊。以他的個性、悟性和他的用功程度,必定要達到令人仰止的高度。

傳統藝壇,講究練功。我們先師輩講究藝不離身,講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講究“功到自然成”,講究“出神入化”。遺憾的是如今的設計界,甚至設計教育界,唯見忙“活計”,不聞練功心。(不知道終日端坐在電腦前用功,是否也算一種練功。只是對“手”的修煉,不論是“手繪”還是“手作”,都在電腦技術面前,大大地迷失了)。

先生的功夫,來自中國本土,是“功到自然成”最好的案例。平日看先生書寫作畫,龍飛鳳舞,點畫瀟灑,落筆成型,自然流暢,實在是一種享受。透過這種瀟灑飄逸之氣,來考察先生的創作,不難看見三尺冰凍背後,寒暑不分的練功。其中,最引我關注的是他特有的練功方式,在速寫本上的繪記。可謂其:“法寶”——特製的速寫本,這種本型方正,尺半見方,厚約三釐米,上面畫滿了先生平日的形象手記:如形象百科全書般記錄著人體、動物、花卉、各色圖形成千上萬。所有圖形均似適合圖形,相互填充,相當完整,全無草率之感。由此可解讀先生造型實驗中“造險”與“破險”的心路遊戲的痕跡。先生説:他十天半月便會畫完一本。而且,每日隨先生興起,面對丈六丈八畫幅,墨濺彩化,筆落神出;一日過去,就見畫作滿鋪畫室,如此勤奮,如此旺盛的創造力,古今罕見。這是先生日常形態練功的記錄,日積月累,練就先生信手揮灑之功。

一次,據悉先生在京住院,很是不安,借赴京之機,專程前往看望。周夫人告知先生剛剛回家,我便登門探望。誰知進門,便見先生依然端坐他那特大的畫案前,斜低著頭寫著他的“天書”,毫無病狀。見我至,依然像往常一般爽朗,樂呵呵地誇耀自己的意志:“躺倒了,就不是我韓美林了”。在先生的面前除了筆硯之外,他的“天書”寫在畫有縱六橫四的“九宮格”的A3幅面的宣紙上。先生不時地翻閱著他的那個速寫本,“天書”的原形就穿插記錄在其中。他“謄寫”(創作)時,便會翻閱這些速寫本,看這些記錄的痕跡,來點燃創作的靈感,啟動創造的慾望。先生執筆端坐,在方格中,一個“字”一個“字”從容填入,心平氣和,書寫流暢,一篇24圖,一氣呵成,從未見剪貼修改。他一邊與我聊天,一邊繼續著他的作業。交談間,便寫就三篇匯入厚厚一摞“天書”稿中。這樣一篇“書稿”大約要耗先生一個小時的時間。

每每翻閱,先生便會稚氣十足道:“你看你看,多美的圖案,多好的形象啊!”。説著,就把近期寫就的幾十篇“天書”稿拿到影印機裏複印好,非常輕鬆地説:“這批是給你的”。幾年來,每到畫室,先生總是將幾十成百的畫稿複印給我參考,先生的創造力和勤奮著實讓晚輩慚愧!

“天機”

“天書”的意義,對先生來説,他完成了一件以其眼力梳理古字的工作,對於他以外的人來説:至少告訴我們,由中國元素生成的圖形的可能性、原理和美感,同樣的點線面組成,在先生筆下,中國味就是那麼難以剝離,那種原始的表情與現代的精神,事實上只是一體的正反兩個面。然而,奇怪的是對於生活在中國本土的設計師來説,創造有時代氣息的中國精神形象,是何其困難!而這些創作者絕大多數都未曾出過國,這種文化創造力和美學價值取向被西方文化意識所殖民由來已久。

記得八十年代中葉,在巴黎偶讀一批日本包裝圖錄,深受其中洋溢出的現代的“日本風格”的感染,同時,又有一種文化茫然與失落由衷升起,因為所謂的“日本風格”更多的是中國書法和中國圖案的變體之作,所不同的是在我們的鄰國已經形成了一股彰顯東方文化風格的趨勢,特別是在西方強勢文化態勢中凸顯的另類氣韻更是為國際有識之士所關注和推崇。而此時在中國大地上,就盛興著以“現代”名義下的“洋風”。“中國氣勢”“中國氣韻”“中國風的造型之路”甚至連方法也迷失了。因為,當年,在巴黎,所有出自中國文化徵象的東西常被冠以“style de japonaise”,彷彿中國的源頭來自日本。因為,人們只見到日本的東西。二十年過去,再縱覽我國的設計界景況,依然“洋風”盛行,中國風格依然未見主導。還是那個問題,中國風格何其難!

品讀韓美林的“天書”,卻能感其似居無隔之境,自由出入,信手拈來。其中奧妙——“天機”何在?從造型教育分析學的角度,“破譯”其“天書”的“天機”,揭示形成“韓氏風格”之美的內在結構,分析其中究竟化合了那些值得我們關注的元素,了解究竟是什麼使得韓美林對他所修煉的功夫如此執著和自信,對我們的設計造型教育是有積極意義的。梳理先有資料,結合韓先生為其“天書”所作的後記,我們大概能夠揭示如下諸個方面與這個“天機”關聯:

(一)“天書”與中國傳統書法結構與印學線條組織美學和章法,一脈相承。其中,顏氏書法的根基,是韓美林書法的基本骨血;縱觀韓美林書法作品,或題詞或落款,他飽受顏體方正雍容氣象的滋養,他深得顏體的結構,字型感,筆法等形式法則的影響,其書體源自對顏真卿書法修習的關係,一目了然。

(二)中國傳統圖案的形式法則,是“天書”構成的基本法則。每一圖形均天然地演繹著那套來自傳統的變化與統一,對稱與平衡,節奏與韻律等等辨正關係體系,彰顯著中國傳統形態美學特徵。

(三)“天書”成就于當代,呈現著現代圖案的形式感。在先生這裡,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古字圖案的描摹,而是以藝術家的主體身份滿懷著當代生活感受和自身對現代藝術的認知與感悟進行著再現。因此,現代氣息溢於形表。

(四)“天書”彰顯著“韓氏風格”的審美趣味。這種成型于先生長期的藝術實踐,充滿著先生特有的一種自信、倔強和果敢之氣,故而,一種“韓氏風格”的圖形清晰可辨,那是一種深層的中國藝術特有氣息和學養孕育的東西,只有經過這樣的修煉,方可在顯性層面顯示出那種正氣簡明、穩重顯變、結構感強和古今一體等形態美學特質。這種美學特徵,既是“韓氏”的,更是“中國”的。

關於這些先生自己似乎也説不清楚,能夠解釋的好像是先生的一方“佛抱吾手”印章透露出的玄機。近日,又見先生以“天書”的名義創作出巨幅作品,濃淡相間,自成一體,氣勢磅薄,令人嘆為觀止。

縱觀先生所作所為,我不知後是否還有來者,但是,前無古人應該是可以下判斷的。先生的創造力因何而生,因何而發?令我陷入深深的思考。“天書”與“天機”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韓氏“天書”,是一種多元文化與美學要素化合的産物,它是否喚起了華夏子孫久違或迷失的東西,值得我們深思。但是,先生的實踐,從另一方面向人們展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絢麗景觀,那裏深藏著一股來自文明源頭的新生命動力。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 宋建明

2006年10月31日于中國美術學院

2007年12月28日修改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相關文章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