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天書

時間:2009-03-12 09:12:11 | 來源:韓美林新浪部落格

韓美林先生的勤奮和過人的精力是我等晚輩所不及的。誰都知道韓美林是畫家、陶藝家、雕塑家,更由於福娃的誕生讓他像個公眾人物般的倍受關注。幾年前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韓美林藝術展,參觀人數據説在美術館的個展中沒有人能達到,擺滿美術館的作品讓所有人都驚訝于藝術家旺盛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似乎一個人不吃不喝一輩子也做不了如此多的藝術作品。但讓我更震憾的是幾年前我在韓老師家裏看到他的一部分“天書”的手稿,不是親眼所見,很難相信如此艱辛、龐雜而又耗費心血的收集、整理、書寫的文字是出自一位如此多産的藝術家之手。我做過案頭工作,寫過幾本書,深知收集這些文字的過程所付出的勞苦,光是時間的流失就不是一個人所能耗得起的,況且韓先生還要做那麼多的事,做那麼多的作品。有時敬畏之情是由衷産生的。我知道這項工作註定要震驚世人,註定是文化界、藝術界、書法界和文字研究界的重大事情。看到這本“天書”,靜靜翻閱,除了以前就有的震憾和驚異外,慢慢地,字面本身的美感和形態引發了我的想像。中國是一個以書法美育美德的國度,對文字的敬畏和情感表述伴隨了文字的發源和發展。我不是考古專業,更不是文字工作者,但字體的美感是直觀的,字的結構質感、空間量感、象形寓意、運動表情、收放控制等等還是有很深的講究和規矩。這本“天書”拋開字面意義不談僅從視覺上來説就很值得品味和品評。那就是字體本身的美感和裝飾性。裝飾的基本功能是為美而來的,是通過悅目繼而怡情的,同時也能表意,雖不能解字,但意會的感覺還是極為明顯。就象音樂,我們聽到了就會有反應。這種字體為了區別於別的美術設計字體我估且稱之為“韓書體”。這種“韓書體”有鮮明的藝術特徵:

一、篆體為骨:“韓書體”的書法美感首先來源於其對篆體偏愛和較為深厚的篆體功力。篆體古拙,結構整束,開闔奇異,但字體線條粗細相對一致,變化不大。“韓書體”則不然,在篆骨中加上自己的表現情態,轉折架構隨意而流暢,有縱情和柔潤之感。

二、隸體為肉:“韓書體”的表現性還體現在將漢簡和隸體的書法美感融入篆體的骨架之中,漢簡的自由豪邁和隸體的渾樸天真卻不失疏秀的表現力在書法史上獨樹一幟,韓美林先生將其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為“韓書體”的形成注入了生機。

三、裝飾為魂:如果僅僅有了篆骨和隸肉還不能形成“韓書體”的典型書法美感,“韓書體”之所以字體鮮明,讓人很容易記住。是因為他將裝飾的語言帶入了書寫之中。他的字有明顯的裝飾性,這裝飾性來源其深厚的藝術修養和對中國傳統裝飾紋樣的研究及對民間裝飾藝術的偏愛。我們可以看看韓美林先生的繪畫、雕塑、陶瓷、書籍裝幀、圖形和標誌的設計等,這些裝飾語素的應用滲透到了他的血脈和呼吸,他的書法具有裝飾美感由此就再自然不過了。具體到他的字,我們可以看到他對字體意義的體察中加入了許多的因素,如轉折的提筆處理,傳統書法裏的折勾,講究的是一筆中的運筆處理,而韓美林為了強調轉折的量感和力度往往突然停筆再重新側鋒下劃,有大開大闔的氣勢。毛筆在他手中有時是毛筆,有時又像是排筆,霸氣十足。而有些轉折卻又被他用筆鋒細細彎過,形成弧度,消解了轉折處的鋼性,盡顯柔美之態。他的口字形體常常被他變成一個圓,短線和撇捺也常被他變成一個點。我想韓老師強調轉折時可能受甲骨文的影響多些,由於刻劃的工具和甲骨的質地影響,圓潤和流暢不容易做到,但造成了甲骨文的筋骨之美。而他強調曲線的舒展和表現一定是受了傳統的彩陶和戰國雲紋及玉器紋樣的影響,而這些加在一起使他的書體既不因裝飾而失去雕刻的陽剛力度,也不會因誇張結構而失去怡性的陰柔之美。

“韓書體”的字體本身的美感還讓我覺得他筆下的每個字都像是一個經過千錘百煉反覆修改過的設計,隨便挑出一個字,僅從視覺上來説就是一個“LOGO”,一個圖形,一個標誌。這説明“韓書體”的字形很有獨特的美感。我看過韓老師寫字,他寫字時不太顧及書匠們固守的所謂規矩,他會重筆、會修改、會略微退遠瞇起眼來審視字體,有些字他會故意用淡墨甚至是水墨色。所有這些都説明他是以一個畫家的身份和角度來對待書法的,以其説他是在寫字到不如説他是在畫字。在我眼裏他的字就是畫,就是圖。

篆體之骨,隸體之肉,裝飾之魂的相加形成了“韓書體”的審美特徵。翻看這部“天書”,視線穿行于字體的形態之中,你分明可以感覺到書寫本身所帶來的快感和由此形成的想像畫面,這些文字好象不再是天書而是具有字面表徵意義的,能讓你感受到自然、樹木、山水;飛禽、走獸;房屋、用俱;具像、抽像;音樂、繪畫;理性、表現;禮儀、倫理;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時尚;動與靜、柔與剛、軟與硬、繁與簡、粗與細都有了鮮明的觀照。

翻看這樣一本尚不能解的文字確實是在翻看一本“天書”,但卻是一部非常悅目怡情的美的“天書”。

(白明  IAC會員中國美術家協陶藝委員會委員、《中國陶藝家》副主編)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